APP下载

研学旅行视域下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4-10-17任今朝陈万芳沈鹏卢杰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对高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学旅行为视角,探讨了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首先分析了研学旅行的内涵和特点,然后阐述了研学旅行对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研学旅行视域下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研学旅行;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实践能力作为高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和特点

(一)内涵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创新教育模式,深受教育界的关注与推崇。在这一模式中,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参观,以及亲身实践,深入探索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旅游等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动态。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景点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学习到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同时更近距离地了解相关行业和产业,更深刻地理解相关行业和产业。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特点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在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其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均显得尤为突出。在实践方面,该模式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让他们在真实的旅游环境中主动探索和学习,以此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此时,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转变为了积极的探索者与实践者。研学旅行的开放性则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接触多样化的社会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学生能亲身感受各地的文化魅力,深入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

二、研学旅行对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提高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和实践,在真实旅游环境中亲身体f24396e4cb3916d5d6967f5d118008c7b1cfac9d7d8c4973479831f178303dd6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以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实际情境相融合,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有效提升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身处历史古迹与自然风光的环抱中,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并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了更为深刻的洞见。研学旅行还为学生构筑了一个观察和了解社会的窗口。在旅行中,学生有机会领略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与当地民众进行深入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研学旅行不仅锤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旅游的热爱与兴趣。学生学会了在旅途中探寻和欣赏美,也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研学旅行融合了教育与旅游,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赋予广泛的自主权和探索机会,使他们能在旅游实践中自由驰骋,充分展示个人的创新思维。深入接触旅游资源,有机会从中挖掘新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并尝试以创新方法解决这些挑战。

研学旅行让学生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挑战常规,尝试全新的方法和策略。其学会在旅途中探寻灵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激发出新颖的创意。这种对创新思维的锤炼,有助于学生在旅游领域洞察新机遇,为未来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因此,研学旅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研学旅行极其重视团队协作力量,并致力于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来精心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在这一精心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携手面对旅途中的种种挑战与多样任务。必须在实地考察、问题解决及项目执行等诸多环节中紧密合作、相互支持,以共同达成既定目标。

在与同伴的深入合作中,学生不仅逐渐领悟到如何在团队中最大化地发挥个人的作用,更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协作的深层含义。能学会真诚地倾听并尊重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意见,也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分享个人的知识与独特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研学旅行远非一次单纯的知识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对团队协作精神的深度锤炼。这段旅程让学生收获了宝贵的合作经验,并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对其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富有实践性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扇接触和理解社会现实的窗口。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直面社会百态,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以及对当地文化、经济、环境的实地考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脉动和挑战[3]。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研学旅行中,学生目睹了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文化传承、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行动。学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因此,研学旅行不仅是一次旅行体验,更是一次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能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这种体验和认识将伴随他们成长,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研学旅行视域下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一)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未来精英的殿堂,其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选择直接关乎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研学旅行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与推崇。将研学旅行整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既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与拓展,更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激发创新思维和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这种方式虽然基础,但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研学旅行打破了这种束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更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实际运用,点燃他们对学术探索的热情。为了加强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高校需要在课程设计上进行创新与优化,并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地域特色,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例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前往知名的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旅游业的运营模式和市场需求;而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安排他们访问生态保护区域,实地体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具体的保护措施[4]。将农科院的科研基地纳入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在农科院的科研基地,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了解作物的种植、培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实际操作。还可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与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深入了解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研学旅行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紧密合作,携手面对各种挑战。这样的经历能够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优化研学旅行资源配置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研学旅行这一教育领域,高校不仅应着眼于课程设计和实施,还需在资源配置上下功夫,确保学生能够在研学旅行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为此,需要积极优化研学旅行的资源配置,加强与各方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以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研学旅行资源。

在研学旅行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基地、实践平台、专业导师、资金支持等。通过优化这些资源的配置,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研学环境和条件。

通过建立校内外的研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不断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研学经验的共享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研学旅行整体效果,还能推动高校研学教育的持续创新和发展。高校应不断优化研学旅行的资源配置,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在优化研学旅行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与工厂的合作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工厂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了解工业流程、技术应用和企业管理的窗口。通过与工厂建立合作关系,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产线,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观察先进技术的应用,甚至参与到一些简单的生产环节中。这样的研学经历不仅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工业生产的魅力,还能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与工厂的紧密合作,高校将进一步丰富研学旅行的资源,为学生打造更加全面、立体的研学体验。

(三)加强研学旅行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其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都远超传统课堂。这就要求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1.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研学旅行相关的培训活动,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授课,让教师了解研学旅行的最新理念、方法和实践案例。并组织教师到优秀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以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研学旅行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2.鼓励教师参与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真正理解研学旅行的魅力和挑战所在,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高校可以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

3.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研学旅行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等方式,激励教师在研学旅行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将研学旅行的教学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更加重视研学旅行的教学工作。

4.加强与旅游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旅游行业是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校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通过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担任高校的客座教授或实训导师,共同参与到研学旅行的教学工作中来。

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方面,高校还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研学旅行评价体系

研学旅行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原则。评价的目标应聚焦于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实践能力提升、知识综合运用、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评价的原则应包括客观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激励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1.制订详细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中期的实践活动、后期的总结反思。例如,在准备阶段,可以评价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问题提出能力等;在实践阶段,可以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在总结阶段,则可以评价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报告撰写能力等。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笔试或书面报告虽然能够反映学生的部分能力,但研学旅行的实践性特点要求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研学日记、实践报告、团队讨论记录、现场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

3.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而结果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研学成果。将两者相结合,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活动,又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情况。

4.引入第三方评价。高校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或从业人员作为评价顾问,对学生的研学旅行成果进行专业评价。这不仅可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标准和要求[5]。

将研学旅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补充和完善。这一举措旨在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此,高校需要建立起与研学旅行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研学旅行在其中的权重和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对高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人才的实践能力。研学旅行视域下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海灵.基于工作任务的高校实践型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旅游纵览,2023(17):49-51.

[2]谢蕾.研学旅行背景下的研学导师方向人才培养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176-177.

[3]陈良瑞,曾宪光,王海丽,等.研学旅行视域下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路径[J].人民教育,2022(Z1):115.

[4]刘加凤.“1+X”证书制度下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0(3):12-16.

[5]马蕾.运用研学旅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策略探究[J].旅游与摄影,2021(12):87-88.

作者简介:任今朝(1995—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昌工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万芳(1990— ),女,汉族,四川射洪人,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沈鹏(1985— ),男,汉族,湖北应城人,武昌工学院,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卢杰(1998— ),男,汉族,湖北仙桃人,武昌工学院,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