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10-17金子郁韩浩磊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交往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交往活动是生产发展的基础、交往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渡难关,携手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推动的全球治理变革,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纲领,不仅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的愿望,也体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站在和平与动荡的十字路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应对全球各种问题的中国智慧,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走出发展困境,促进全人类共同进步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世界人民所期待的美好愿景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愿景走向现实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凝聚起广泛深刻的国际共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交往活动作为生产发展的基础、交往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理论基石,为化解全球发展困境,应对全球共性挑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蕴意

马克思交往理论基于唯物史观,论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交往既指生产活动中的交往活动,还包括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交往关系,以此为基础,对“交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一)交往活动是生产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1]。通过异化揭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的问题和矛盾。正是随着劳动异化的发展,交往关系开始出现了异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交往理论开始形成。

交往作为生产发展的基础,其发展与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个地域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发明情况‘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2]。由于劳动者之间存在紧密的交往活动,且劳动者往往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交往活动对提高生产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交往范围和形式不断丰富,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导致原有的生产力水平难以满足需求,进一步刺激新的生产形式的出现,促进生产发展。

(二)交往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交往发挥着动力作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交往活动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地域性交往形式开始出现。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交往作为各个要素之间的桥梁,将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合力,促进整个社会向前发展。随着交往内容和交往形式的不断丰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不仅增强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还巩固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同时,在生产力发展和交往发展的相互促进下,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从原始社会开始,随着人们开始简单的交往活动,生产力水平得到改善,反过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形式的丰富。正是在这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向前发展。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和阶级压迫将彻底消失,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丰富,人类社会进入更高级别的社会形态。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继承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思想,还准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为破解当今世界发展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人”是交往的主体,正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组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共同体,各个共同体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得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紧密,整个世界开始向着一个共同体的方向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更加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同时,在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交通和通信设备不断更新,交往的形式和范围更加具有多样性,从最开始的以血缘和地域为主的交往,不断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多方面交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资本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联系,使交往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交往的理论以世界历史为研究重点,将交往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全球化的概念应运而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利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经济制裁、军事打击、文化渗透等手段,导致了全球交往困境。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基础,以人们交往过程中所追求的和平与发展、自由与平等为目标,推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今世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不仅代表了人类进步的发展潮流,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遵循,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首先,在基本内涵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基础,同时还融合了中国“和”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强调在交往过程中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扫清障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仅是一种交往理念,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交流的理念支撑。

其次,在理念目标方面,马克思交往理论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念都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目标是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共享,使得世界人民可以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交往环境,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的美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新支柱,正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早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而提出的[5]。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马克思交往理念所追求的理念目标,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其进行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最后,在实践路径方面,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趋势,更是旨在通过实践完成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只有实践才能推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与进步。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实践是解决全球化问题的关键。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中国提出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原则,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历史证明,所有理论都需要实践来验证并支撑,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共同实践。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科学理论,有利于实现共建美好世界的新愿景,有利于人类优秀文明的交融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国际交往新秩序。坚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丰富发展,也是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所做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贡献。

(一)凝聚全球发展共识,共建美好世界新愿景

当前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现实困境也随之显现出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不正确的逐利行为,构筑贸易壁垒、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过度开采资源,造成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在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时所提出带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到“五个世界”总目标,实现了历史视野的再开拓、思想内涵的再深化,为人类未来锚定了更明确的目标、描绘了更清晰的图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可以实现世界性的交往,还可以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所有人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凝聚世界各国人民谋求世界和平与发展美好愿景的实践活动。

(二)汇聚世界文明力量,共绘人类文明新蓝图

各色文化交流、融合、创新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我们应以平等的姿态开展对话,彼此学习,博采众长,携手共进,一起迈向更为繁荣昌盛的未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文明冲突论”或“文明优越论”不同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近年来,中国积极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加入了法国巴黎圣母院、柬埔寨吴哥古迹、缅甸蒲甘古迹等多个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交流的价值,我国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国向全世界发出要深入推动文明交流对话的信号,要在包容互鉴的交流过程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要为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明之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都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借鉴,促进世界优秀文化蓬勃发展。

(三)深化全球发展合作,共塑国际交往新秩序

现行的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弊端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打破原有不平等旧秩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更多的国家渴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交往新秩序。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合作、交流来解决全球问题,共同向前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对实现和平美好未来的构想,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实践,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保证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在地球村里,越来越多的国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依赖已经成为国家间关系的突出特点。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因此,原有的国际秩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也有利于推动国际交往新秩序的形成。

结束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余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美好世界新愿景的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发展、国际交往新秩序的构建,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现了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困境的智慧与担当。

参考文献

[1]高芳芳.马克思异化理论心理阐释[D].长春:吉林大学,202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青海党的生活,2022(11):4-23.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11-17.

[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1-24.

作者简介:金子郁(1999— ),女,满族,辽宁葫芦岛人,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韩浩磊(1986— ),男,汉族,河南新密人,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社科重点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内蒙古助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2021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