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爱精神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2024-10-17贺巧娟
[摘 要]师德是为师之魂,师风是为师之本。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人的时代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加强对仁爱精神的研究、宣传和教育,能有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文章在阐释了“仁爱”精神的内涵基础上,针对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仁爱”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合理可行的路径、方法,期望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仁爱精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策略
“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将“仁”视为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准。仁代表着一种博爱、善良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仁是大爱无疆,应该施之于所有人,而不需要注意其社会地位、性别或种族。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和发扬者,进一步发展了仁爱的概念,将其与义、礼、智等其他道德准则结合,使仁成为道德行为的基础。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教师群体应当以仁爱促成高尚师德,以仁爱之心传递仁爱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乐于奉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与演进
“仁爱”思想内涵丰富,涉及仁义道德、博爱、仁政等多个方面,核心可归结为孝悌与博爱。仁爱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社会仍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应继续加大宣传和推广。其中,仁爱思想可以作为师德涵养资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体现了“爱”的情怀的普遍性。这就是孔子“泛爱众”的主张。“众”,大众,许多人,即要博爱大众。不仅如此,孔子还强调“亲仁”,“泛爱众而亲仁”。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热爱学生、教育人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将“仁爱”精神融入于高校教育事业中,首先要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做好“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爱护、关心、培养一代新人的成长;做到“诲人不倦”,弘扬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奉献于教育事业,向学生奉献爱心。
(二)“为仁由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提出“为仁由己”,强调了个体自身成就德行的途径。这是孔子对于如何成就德性的解答,指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克己复礼是要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礼的规定。就高校教师而言,我们要按照“仁”的内容来规范自己。从自身出发去践行仁爱,切实做到以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三)由己推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大义为:有仁德之人,考虑自己的同时,还要顾及他人,即为“由己推人”。可见,对于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强调的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达到了“仁爱”的新境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责,要做到平等对待学生、看待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想学生之所想,了解学生所思所需,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关怀学生。
(四)爱人如己
《礼记·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亲”解释为“新”。在这种理解中,“泛爱众而亲仁”,就由原来的爱大众演化为使人民去旧变成新人。从这一角度来看,“亲仁”体现了仁爱思想应用于社会国家治理的功能。由此,“仁爱”演化为“爱人如己”,成为一种“泛爱”,“爱人如己” 就超越了血缘、亲情,成为理想中的博爱,成为大众认同的道德规范。
二、仁爱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体良好,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加大了力度,采取了有效措施,提高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底线思维,高校师德师风现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西方文化不断发生冲突和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受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变化的影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部分高校教师出现学术作风、职业行为失范的现象。这些现象带来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高校教师所呈现出的各种不良师德的原因,其中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就是部分教师缺乏爱人之心。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仁爱之心缺乏的
表现: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较为疏离
目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疏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现象之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大多限于课堂之内,因而缺乏与学生的课下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关心、关注较少。这导致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很难实现有效沟通,也很难做到真正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秉持仁爱之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真诚以待,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信任教师,教师了解学生。
(二)个别教师仁爱精神欠缺、育人意识淡薄
现在,高校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思想重视不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上,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学,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而育人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学生的品行和智力都不会得到良好或自由的发展。[1]”那么,我们该如何爱学生呢?师爱的最高境界是仁爱,所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仁爱之心是“人师”和“仁师”的首要条件。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更要提高内在的认知,增强育人意识,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部分教师缺乏爱心、责任意识不强
关心学生、正确的批评责备等都是爱学生的表现。但从目前来看,还是存在背离仁爱思想的一些行为,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无原则的体罚和辱骂学生等行为,还有部分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成绩高低区别对待学生;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清晰的认知,忽视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对各种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不够重视,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和实施等方面都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无法落到实处。这些都是教师仁爱之心缺乏、疏于对自我的管理、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高校教师责任意识的培训是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应该从外部制度的约束和内部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加以推进。高校基本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但制度不够完善,仅针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有时候并未落到实处,个别高校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较少。另外,也存在着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流于形式、有文件还没具体落实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出发,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以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认知。
三、仁爱思想助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离不开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爱思想就是其中的精华。因此,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融入儒家仁爱思想,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师德意识,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和质量。
(一)弘扬仁爱精神,培育高校教师的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指出的那样:“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2]”高校教师仁爱之心的培养极为重要,仁爱思想的弘扬不仅能够培育高校教师“诲人不倦”的爱、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也能培养教师“乐教爱生”的博爱之心,建立起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教育共同体,培养“四有”好教师。
因此,各高校应该大力弘扬仁爱之心,引导广大教师从自身做起,做到真诚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充分地理解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所想所需,以对话、沟通为方式,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想法;宽容地关爱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言行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贯彻仁爱思想标准,增强教师师德意识
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要将儒家仁爱思想的内容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有效增强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意识,从内心树立仁爱理念,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指出:“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ssKppYrTZJTyQrxlLnqSTrtfO4dRdz8fEpF155CJ2OI=班人。[3]”该文件中的这项评价标准是对高等学校教师师德中有关仁爱方面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应该严格贯彻这一仁爱思想的标准,加强自身师德师风修养,“道德修养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把道德准则和规范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并用这种内心信念来指导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4]。加强对自我的约束,提高对自我的要求。
可见,师德的建设更在于教师自我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教师认识则至关重要。因此,要做到: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开展培训,如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先进模范事迹的宣讲等,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认识,防微杜渐,减少教师的失范行为;另一方面,奖惩相结合。在大力宣传弘扬高尚师德的同时,对教师的失范行为加以惩戒,以此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三)加大仁爱思想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社会环境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宣传仁爱精神的教师典范,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能有效推进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首先,要利用好社会力量涵养教师的仁爱之心。坚持评选高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表彰每年践行仁爱思想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教育人的教师楷模,表彰并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另外,高等院校定期组织学习这些先进事迹,让教师加强对先进典范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良好的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光荣使命,增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理解仁爱思想在师德师风中的精神内核,大力宣传高校教师的正面形象,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强化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的尊崇与敬重,深化社会大众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创建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依法保护高校教师的正当权益。高校始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优秀的师德师风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要严加惩戒,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氛围。
此外,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是对教师自身道德行为和作风的一种约束。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需要以“仁爱之心”提高教师个人的自我认知,增强教师的“自律”意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到既有严格的制度加以规范,也有日常的教育督导加以监督。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者。因此,高校教师要弘扬仁爱精神,严格贯彻中央关于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要做到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提升,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真诚、敬业、热爱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结束语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需要社会、学校与个人共同参与,三者之中,师德师风建设对个人的依赖度更高,更依赖于教师的内在和自觉。因此,以仁爱思想为介质涵养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有利于促进教师认识的提高,让教师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从而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
参考文献
[1]黎开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4.
[2]潘林珍.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J].江苏高教,2011(5):3.
[3]李征宙,刘芝莲.内省与慎独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11(7):3.
[4]彭琛琛.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贺巧娟(1982— ),女,侗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工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