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串”驱动的中学英语整体阅读教学实践

2024-10-17郑娜新

校园英语·月末 2024年5期

摘 要:为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释了基于“问题串”驱动的英语整体阅读教学实践步骤。通过激活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分享问题、应用问题等五步,开展以整体阅读为基础,“问题串”为核心的阅读教学,以期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体阅读;问题串;解决问题;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郑娜新(1990-),女,河北邢台人,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前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忽视了对于整个语篇的教学,仅立足于碎片化或表层化的语言理解,导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培养学生对语篇整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提出基于“问题串”驱动的中学英语整体阅读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语篇核心及重点,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借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二、整体阅读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英语整体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串”应综合语篇的主题与内容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达到对语篇的深度理解,最终实现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的目的。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过度关注问题的精确性与指向性,受限于对语篇的分解,这也使得学生的深度思维受到制约,无法实现深度阅读。

因此,如何设计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串”,成为很多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在此,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应通过关注语篇的主题来深度把握文本,将主题意义作为“问题串”设计的主线。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将语篇的关键词句作为抓手,从标题、中心句及高频词句等方面入手来确定问题的构架与走向。再次,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多维度、多层次解读语篇文本,例如文体、语言、结构等都对主题意义的呈现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语篇的内容。最后,教师应给予问题设计一定的开放度,这样才能相应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自由度,给学生留出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综合考虑以上几点,教师才能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串”,帮助学生实现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与表达,进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迁移、创新。

三、基于“问题串”驱动的整体阅读教学实践

下面将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7 Section B 2b的课文教学为例,对基于“问题串”驱动的中学英语整体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具体阐述。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大熊猫的说明加议论文,旨在引导学生对大熊猫的生活及其濒危现状有所了解。整篇文章层层递进,从pandas' life、people's love、being endangered、ways to save pandas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生存现状,呼吁人们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的大熊猫。本文结构清晰,语言准确生动,极富感染性。因此,在认真研读语篇的基础上,笔者针对本节课阅读教学设计了以下“问题串”,以期串联整篇文章,实现整体阅读效果。

Question 1(以下简称Q1):What is Pandas' life like?

Question 2(以下简称Q2):Why are pandas endangered?

Question 3(以下简称Q3):How can people save pandas?

以上三个问题中,Q1是贯穿文章的主线,紧扣语篇主题,是学生理解整篇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的关键,也是学生进一步思考Q2和Q3的前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Q1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与构建。Q2则是对Q1的深化,熊猫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目前却成了濒危动物,这背后的种种原因需要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进行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Q3是对Q1和Q2的升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文章主题甚至单元主题进行深度思考,以期学生能够据此进行创造性表达,实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这三个问题构成有内在逻辑的“问题串”, 从what、why、how三个角度将语篇主题、内容、语言等融合在一起,三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思维性,同时兼顾了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能够充分引领学生实现有效阅读。

(一)激活“问题”,创设情境,引出语篇主题

教师在整体阅读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应能够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图示,引出语篇主题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环节,采用恰当的形式创设恰当的情境,激活学生与主题相关的生活经验,以便与接下来的“问题串”建立联系。

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呈现了一段当下热门的有关大熊猫的视频,视频中熊猫顽皮可爱的形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鉴于几乎所有学生都对熊猫有所了解,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了问题“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pandas”,以下是学生的部分回答。

Most pandas live in Sichuan, Chengdu.

Pandas like to eat bamboos.

Pandas are a symbol of China.

Pandas are becoming endangered.

学生的回答紧扣文章主题,甚至有些已经覆盖了文章的部分内容。导入视频与任务成功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有关图式,为接下来进行整体阅读、探究“问题串”做好铺垫。另外,学生在导入环节使用的语言趋于简单化,意思表达单一,而文章中对相关内容的精彩表述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今后对同一话题的表达,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形成阅读闭环。

(二)提出“问题”,教师引领,整体理解语篇

“问题串”体现语篇主题,串联语篇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自上而下进行整体理解。由于深度理解文本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应发挥引领的作用。鉴于此,在导入环节之后,教师提出Q1,教师要求学生充分阅读思考后,适时提出Q2和Q3,并要求学生接着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这一串问题涵盖了语篇的关键信息、主旨及主要意义。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依靠这些线索去理解、分析、综合、归纳语篇所给出的信息。

(三)探究“问题串”,自主与合作结合,深度思考语篇意义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宏观把握文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深入文本,进一步构建语篇意义。

学生可反复阅读文本,依据问题串所给出的线索对语篇进行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炼信息、建立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此过程通过辅助性追问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指导。例如,此环节中,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以下追问“Can you talk about pandas' living habits?”“How many pandas are living in the forest?”“How many babies do pandas have every year?”“Can you talk about their eating habits?”等,这些辅助性追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基于正确的方向进行自主探究,捕获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

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在英语整体阅读教学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小组成员可以展开辩论,互相补充,借此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他们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借鉴,形成并修正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展示环节做好铺垫。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应仔细倾听,鼓励学生参考原文以及自己的思维导图将所思所想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当学生出现分歧无法解决时,教师应适当给出追问线索,引导学生重读文本,全面思考问题。合作探究既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又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及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讨论“Why pandas are endangered?”这一问题时,有学生留意到“Pandas only have one baby every two yeas; also, baby pandas often die from illness.”,这时,同组的其他学生总结到,熊猫宝宝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是熊猫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之一,甚至有学生想到运用“birth rate”“death rate”来表达,学生的讨论基于语篇又超越语篇,这便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四)分享“问题”,结合文本,初步表达语篇内容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结束后,教师应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思维导图草稿进行展示并组织语言进行分享。教师可根据学生给出的关键词进行板书(如下图),更直观地总结归纳问题答案。

为保证所有学生认真倾听,避免有学生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目的是启迪所有学生进行further thinking。例如,笔者在此环节进行追问“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Lin Wei in Paragraph 2?”“What do these numbers mean and why does the writer list these numbers: 10, 12, 300, 2000?”“What other ways do you think we can help to save pandas?”等。学生在展示分享时往往更注重语篇内容,而这些追问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语篇结构。

此后,教师可有选择地设计整体输出任务,既re-telling的环节。本环节教师可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化输出活动,也可直接让学生依据板书内容对文本进行复述,目的是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初步表达语篇内容。针对这篇课文,笔者设计的输出活动是“Imagine you are a conservation ambassador for pandas (熊猫保护大使), and give a speech on pandas to people around you”。该活动与学生阅读探究中所解决的“问题串”一脉相承,学生可以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参考板书,从熊猫的生活细节、熊猫濒临灭绝的现状、人们应如何保护熊猫等方面入手来输出语言。同时该任务要求学生关注文章细节信息及其内在逻辑,将语篇的语言、内容、结构、意义进行内化,为接下来的创造性输出作铺垫。

(五)应用“问题”,迁移创新,进行创造性表达

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落脚点不是学生对词汇、语法、句型的记忆,而是学生是否能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检验学生是否内化知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课堂所学解决问题。因此,在设计读后任务时,教师应注意对原“问题串”的迁移,读后任务需重构一个与原语篇相似的新情境。在新情境中,学生可以依据原语篇的语言表达、内容、结构、意义等,重新构思并产出类似的语篇。这样既可以大大缓解学生的语言产出压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迁移,从而进行创造性表达。

在读后活动环节,笔者围绕原问题串设计了如下任务“Talk about one of the endangered animals you are familiar with”。同时,播放相关视频作为学生讨论的灵感来源,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海报等辅助形式来合作完成口头输出表达。该活动要求学生拓展思维深度,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迁移创新。

四、结语

不同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基于“问题串”驱动的整体阅读教学避免了碎片化阅读的问题,以“问题串”为主线,一步步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语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的思维活动。这正符合提高阅读课堂效率,增强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另外,学生回答问题串及教师追问的过程,即是头脑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采取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反复阅读原语篇、圈关键词、画思维导图等一系列方式形成解决方案。紧接着,学生还需将解决方案进行再创造,以应用于新情境。这一系列活动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基于本次“问题串”驱动的整体阅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关于“问题串”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充分研读整个单元话题的基础上,对语篇进行分析重构,从而提炼出能够既体现单元话题又能聚合语篇内容、意义的“问题串”。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各个环节适时进行追问,起到启示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而对于追问的设计,不宜过多过细,仅作为主问题的补充,以能够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开展探究为准则。对于基于 “问题串”驱动的整体阅读教学,笔者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同行们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葛炳芳,印佳欢.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课堂教学实[J]. 课程·教材·教法,2020(6):102-108.

[2]黄爱华,林炜.基于“问题本位学习”理论的“大问题”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7):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