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2024-10-17邵红胜邵红能
勤奋好学,
从小“立志”科学报国
王小谟1938年11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永联村四组。其祖父王斌,是本地绅董,颇有声望。小时候的王小谟喜欢听京剧,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买收音机的费用,他就用积攒了几个月的早点钱,买了一块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再拿一根铁丝当天线。一番鼓捣后,组装起来的东西竟然能发声。“当梅兰芳的戏从耳机里流出,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好感顿生。”王小谟回忆说:“最后上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的无线电专业。”
王小谟196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地处南京的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并幸运地跨入由聂荣臻元帅亲自领导和指挥的国防科研队伍。当时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留下三坐标雷达的设计方案。室主任给王小谟一摞三坐标雷达方面的资料,这是国内当时在三坐标雷达方面的几乎全部资料,而中国对三坐标雷达的研制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王小谟感到非常幸运,“这是给了我们搞最尖端科技的机会”。经过十年苦干,我国第一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三坐标雷达——383雷达成功问世,各项指标已超过当时美国的同类雷达。
刚参加工作的王小谟担起了重任: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的副主持设计师。他大胆突破传统设计的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频的方法,大大简化了复杂的雷达高频系统。脉内扫频是在一个脉冲持续时间内完成整个仰角空域的扫描,这比当时各国只采用脉间扫描技术有更高的数据率。一年以后,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国际雷达会上,英国米勒博士才提出同样的脉内扫频方案。
1969年,王小谟接到一个新的调令:“到三线去”。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天南地北。一大批国家重要的钢铁、常规兵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向三线战略转移。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当时运力不发达,需要连续几天几夜乘坐军列,长途跋涉、旅途辛劳,在火车上很累,没有座位,只有盘腿坐在草席铺就的地上几天几夜,没有活动,到达贵州都匀时两腿肿得很粗,有的人甚至不能行走被抬下车厢,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大家都没有喊苦,也没有退缩。
“那时候贵阳一天才只有一班飞机。我们的雷达就是要看飞机的,怎么办?我们就跑啊,去‘远征’。”江西、长沙、武汉……王小谟和同事们带着他们的雷达四处转战。经过13年的风雨洗礼,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横空出世,该雷达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王小谟说:预警机试飞条件艰苦,而且会有生命危险。在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了40多摄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到了冬天则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即使裹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但王小谟经常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两个多月。
1972年,王小谟被电子工业部第38所任命为383雷达总设计师。383雷达是一种新型的三坐标雷达,在此之前中国装备的雷达基本都是二坐标的,只能测方位和距离,不能测高度。1985年,“383三坐标引导雷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小谟在受奖人员中排名第一。此后,王小谟又搞出了另一部标志性雷达:JY-9。
立足自主,
实现中国人的“争气机”
什么是预警机?预警机就是指拥有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可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地面、海上目标,指挥并引导己方飞机和武器装备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形象地说,预警机是设置在天上的“指挥部”,是名副其实的“天眼”。
预警机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被誉为中国新时期的“两弹一星”项目。作为该项目的领军人物,王小谟是一位公认的“战略科学家”,正是他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独出心裁甚至力排众议的落子布局,使得中国预警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92年,王小谟从38研究所所长调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这如同一条分界线,把他的职业生涯一分为二:前半部分研制雷达,后半部分把它“搬”到预警机上去。“国产预警机探测的灵敏度,就像一个人能看到20公里外一根火柴划出的火焰”。中国预警机有个外号,叫“争气机”,为民族和国防事业争一口气。20世纪80年代末,年过五旬的王小谟在争议和质疑中,坚持攀爬预警机这一高峰。
20世纪90年代初,预警机研究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要捍卫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以及47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疆域,研制预警机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当务之急。
1990年海湾战争后,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预警机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装备。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预警机研制事业中。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1995年,JY-9雷达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小谟在获奖人员中排名第一。这一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世纪开始,他任出口型预警机总师,预警机总顾问,为我国预警机实现从国外引进到出口,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美国迫使外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企图扼杀中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向上级建议:“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最终,王小谟带领研制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几十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带领团队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雷达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鞠躬尽瘁,
为“预警”事业奋斗一生
作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在自传文章里写道:“一路走来,与中国电子工业风雨兼程同心同行,拥抱着春华秋实的峥嵘岁月,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很幸运!”2013年,王小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曾这样评价自己: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技术一起应用到预警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