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公园 那些书市
2024-10-17端木东舸
北京书市开办在文化宫和地坛那些年,作为一个久居京城的人,如果没去逛过书市,那么你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二十年的风光岁月,书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地坛这两座公园里面,火爆到一塌糊涂。
具体热闹到什么样儿?按照《北京日报》1992年10月的一篇报道里说的,文化宫书市上人潮涌动,著名出版社和书店的摊位前水泄不通,手提肩扛的买书人比比皆是。每天平均有两万多人次光临书市,人最多的一天,尖峰时刻每分钟有200多人进入大门。
那阵子想买几本打折的书不容易,书市算是个全面点儿的场子。所以有不少像我这样的人,都是憋了挺长时间的劲头儿,想着到书市上“血拼”一把,给自己囤出下一届“图书节”来临之前的精神食粮。所以遇见好书,只要能比书店里面便宜点儿,人满为患也是正常。
背着被撑到快拉不上拉锁的背包,蹬着嘎吱乱响的自行车,朝着落日的方向哼着小曲儿回家。忽然有一种通过在书市上淘书获得的心满意足,让我觉着周身通泰,早忘了腿疼腰酸脑门发麻,反正在这一刻,我是快乐的。当我提着二十几本书走出文化宫南门的时候,买书淘宝的好心情总抵消不完疲乏带来的绝望,和很多刚走出书市的人一样,一屁股就能坐在马路牙子上。
后来书市搬家了,搬去了地坛。每次去地坛书市都是坐地铁,二号线到安定门,穿过北二环从西门进地坛公园,然后开始淘书之行。和文化宫比起来,地坛书市地方大了摊位多了,以前每年只有春季一次的书市,到了地坛以后,也改成了春季和秋季每年两次,有几年甚至还办成了春夏秋冬一年四次。开始几年是真不错,可停办之前那几届,书市的内容多少就有那么点儿跑偏了。几大出版社,像是人民文学、中华书局、中国书店、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三联这样高高在上矜持淡定不掉身价的,继续保持着最低八五折以上的传统。当然人家不降价也不是没道理,通观整个书市,能看见几本像样书的,也就这几家。
有的店家把老到不能再老的积压库存拿出来趁乱倾销,我清楚记着在一个摊位前的书床上,赫然就看见了一本老掉牙的《自行车修理基础知识》,记忆清晰是因为那本书在那里摆着,显得特别刺眼。也不怪有好多人会说,书市变味儿了,变成了文化垃圾倾销场。当劣质、盗版、残怂、雷同开始满天飞的时候,书市开始代表着什么,那其实就是不言而喻了。
可是说归说,书市该去还是会去,一次都没落下。只是从没再赶着第一天开门时候去过,少了些长久期待后的兴奋劲儿。最后一次去地坛书市,应该是在2012年,早没了前些年的风光红火,就连新华书店都开始卖两折、三折的书了,这是绝对能说明问题的。被电商图书吸引之后,人们开始把淘书的阵地从书市转向了互联网。京东和当当下了单,第二天直接就送到家,免去搬运之苦,还总会有额度挺大的折扣。
2012年秋天和冬天,书市没开。2013年,看见新闻说,书市停办。地坛书市的关闭,在老百姓中还是热议过一阵子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把书市再办回来,因为那是很多北京人的一个念想儿。
2014年,书市回来了,把地址迁到了朝阳公园,这次离家更远了。去着不方便,兴趣也就淡了。在朝阳公园办了将近十届的北京书市,我只去过两次。一次是陪媳妇去的,她买了不少英文原版读本,我依旧什么也没买。听着几个喇叭里小声儿播放着:“各类进口原版……欢迎选购……”蓦然间就觉着是到了超市的酸奶区,被几个促销大姐裹在了中间。
想当年刚开始逛书市的时候,我也就刚刚二十岁,身边周围有不少比我还小的人,每张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逛着逛着,自己不再年轻了,怎么身边的那些人,也都不年轻了呢?心里还真有点儿不好受。不知道该说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