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月创造的奇迹
2024-10-17元尚
北京历史上,吃饭取暖烧水,主要用煤,部分用柴。清晨傍晚烟云缭绕,看似有画意,但对城市整体环境是很大挑战。1949年新中国诞生,北京成为首都。为了解决北京大气环境污染的问题,北京市委专门组建了煤气组负责论证、规划、设计,在北京建设煤气生产基地。北京市当年有向新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工程,而煤气生产则是这个伟大工程的配套项目——北京炼焦化学厂。
筹备处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从学校被分配到北京焦化厂的,一干就是二十来年。前后进厂的师兄弟里面能把五十年代国庆十大工程说全了的,没有几个。这十大工程,都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它们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当时领导提出的要求是,十大工程要赶在1959年国庆节之际投入使用。北京炼焦化学厂作为国庆十大工程的配套工程,也必须如此。
任务下达后,随之进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之中。十大公共建筑如果没有煤气,那么投入正常使用就很困难,甚至无法正常使用。所以北京市委领导对建设北京焦化厂予以了高度重视。组建了以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李霄路带领的“筹备处”,北京焦化厂筹备处设在宣武门外大街220号大院内。李霄路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北平地下党负责学生运动的干部,工作能力很强。强将手下无弱兵。筹备处的干将们,有来自北京市委各部门的,也有冶金部、化工部等国家各部委的。因为焦化厂不仅仅生产煤气,它的主产品是焦炭,可以用来炼钢,而副产品化肥可以农用。
我父亲李长印就是这时候从湖南衡阳被调进京,参加焦化厂建厂工作的。父亲随四野打到湖南衡阳,为支援地方建设转业,负责经营工作。进入筹建处负责供销工作。记得那时候,父亲一年也回不来几趟家。我们家在太仆寺街,离筹建处并不很远。后来父亲跟我说,那时候就像打仗,顾不上家。万事开头难,所有的人都是连轴转,一个人顶几个坑。筹建处是建设焦化厂的“心脏”,这里的精兵强将都是身经百战的中青年。
焦化厂从筹建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职工文化生活建设。我进厂后厂图书馆扩建新馆,而且还创办了技术图书馆。焦化厂投产后,筹建处的人逐渐搬进厂办公楼,宣外大街的院子变成了宿舍。六十年代初分配我家两间房,搬进去后,我在房间里还发现过几张铅笔画的仕女画。李霄路也住在这座院落中,他喜欢读书。
八个月
作为北京炼焦化学厂第一任厂长的李霄路,87岁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1959年建厂之际的情形,依然十分动情。
在他的描述里,初期工厂的环境与样貌,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业的精神风貌——先生产后生活。“那时,厂区就是一片低洼地,下雨就被水淹,旱时地面又干得裂缝,农田里还有青蛙不停地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全厂职工干部没黑夜没白天,八个月建成焦化厂,完成了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第一座炼焦炉,厂里人简称“一号炉”。1959年3月18日正式开工,到当年11月17日,整整八个月过去,一号炉建成正式投入生产送气。
临近投产的日子,是最为紧张的时候。焦化厂的生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开工投产的每一步,所有人——从干部到职工,精神都绷得紧紧的。后来,焦化厂自己拥有一个消防中队。一号炉主要是炼焦,供首钢炼钢之用,煤气只是它的副产品。尽管如此,建厂之时就修筑了储存煤气的罐站(地址在垡头),修建了20余公里的煤气输送管道,1960年1月25日,北焦煤气通过输气管道,传至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它们成为结束北京市没有煤气历史的第一家用户。此后煤气送往大会堂、大饭店、大使馆等。
初期,只有一座焦炉生产焦炭,煤气量有限,从那时起,厂子的任务就是必保煤气供应大会堂、大饭店、大使馆与中南海。员工把它凝聚成一个口号,叫“三大一海”,它既是焦化厂的生产任务,更是政治任务。我进厂时受的教育就是,安全生产是政治任务。“三大一海”,小时候父亲在家时候总是念叨。
焦化厂初建时,条件是极为艰苦的。赶上冬天,食堂送到工地的馒头冻了,没有条件解冻,怎么办?人们就把冻了的馒头放进自己的怀里,用自己身体的热量让馒头解冻,然后再吃。我学徒时车间请来过一位电焊师傅,就是1958年建厂的“元老”老戴。记得戴老师傅跟我说过,那时吃冻馒头是常事,他很怀恋那个年代的意气风发。
奇迹
北京炼焦化学厂正式投产运行是1959年11月18日,火红的焦炭就是这一天从炉膛中被推出,如排山倒海般落入拦焦车。之前不分昼夜的苦干,终于迎来硕果,从干部到工人,心中洋溢着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喜悦。1960年1月25日,一号焦炉生产的煤气,输向京城。同年11月,即正式投产一周年,国家领导人朱德同志来厂视察,在第一任厂长李霄路、党委书记王大任的陪同下,朱德同志对厂区进行了视察,1958年的老人每每说起这事,脸上依旧会洋溢着无比的兴奋与自豪。朱德同志的视察,是对焦化厂创业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厂职工的鼓励与鞭策。朱老总亲自提笔写下“北京炼焦化学厂”厂名。工厂大门上的厂名一直用的就是朱老总的亲笔题名。
巧合的是,同年12月邓小平同志和杨尚昆同志,来焦化厂视察工作,可见国家领导人对焦化厂工作的重视与关注。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焦化厂的焦炉纹丝未动,完好运行。又是一个奇迹。同年,国家领导人乌兰夫同志率领中央慰问团来厂看望在抗震救灾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全体北焦职工。
另外还有蔡畅、康克清、曾宪植等革命老前辈老大姐们,在全国妇联和北京市妇联同志陪同下,来厂视察参观。她们高度评价焦化厂的工作为妇女解放做出的伟大贡献。煤气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妇女家务,尤其是厨房劳作。
2006年7月15日, 为了净化北京大气环境,焦化厂进入停产程序。2022年12月28日,厂遗址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北京焦化厂从此完成并实现其光荣、光辉的历史使命,载入北京当代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