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别害怕精神内耗
2024-10-17蒋云早陈玲丽
校园活动结束后,一位学弟和我一同步行回宿舍楼,路上他告诉我,他最近在考虑退学的问题。
我很惊讶:“才刚开学没多久,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关于原因,他回答说:“我最近常听到一些学长学姐谈论在读研期间,自己一直在精神内耗,总是胡思乱想、焦虑、消沉、做事瞻前顾后。我在网上也看到有很多硕博生说自己特别心累,精神内耗严重。所以,我就比较担心自己也精神内耗,担心自己应付不来,不如早点退学。”
我想了想,说:“读研期间,我们会遇到多方面的挑战,有一部分学生也确实会内耗,但这不是绝对的,别人内耗不代表你也会内耗。因为害怕内耗而打退堂鼓,岂不是太不值当?而且,你现在听到学长学姐谈论精神内耗,我觉得对你来讲反而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可以先去了解它,有意识地避免它。”
学弟便问我的经验,想知道如何避免陷入精神内耗。
“研”途精神内耗的来源
刚开始读研的学生,如果担心自己陷入精神内耗,想要避免,前提就要先明确读研阶段的内耗普遍来自哪些方面。
学业成就的内耗
学业成就,是研究生精神内耗的主要来源。
科研进展的缓慢,论文写作的困难,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挑战,如实验失败、数据收集的难题等,都会造成心理压力。除了实际的学术任务,当学术成果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过大,当个人能力无法与项目要求匹配时,我们心理压力也可能倍增。此时,面对同期中更加优秀的同学,也易产生比较心理,感到挫败,产生自我怀疑。
当面对学业中的困难挑战以及不确定性时,一些研究生会倾向于做出最坏的预测,如实验还未做便担心失败,论文还未投稿便开始担心退稿。而这种悲观的预期也是一种持续性的精神压力,造成更多纠结和胡思乱想。
自我苛责的内耗
人会通过对自己提要求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等目标,这是个好现象。但如果我们总对自己提出比较高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超高要求,那就容易产生自我苛责的内耗。
举个例子,一个研究生认为自己不应该休息,但也知道自己很累。经过一番纠结,他决定停下来休息,可休息时他产生了很强的自责感,觉得自己有好多事还没做,觉得自己懒惰、不上进。
想休息又不敢休息,真的休息了又不断自责,这个过程中,人的内心是很拧巴的,精神内耗也就由此而生。
人际交往的内耗
许多研究生人际交往内耗的对象主要是导师,比如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担心导师不喜欢自己,或把导师想象得特别严肃和严苛,害怕与导师接触。
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常见,就是无限解读导师的一言一行,而后进行自我鞭笞,比如给导师发信息,导师很久没回,学生就想:为什么不回我?是我最近做错什么事了吗?还是我的措辞有问题?于是在等待回复的这段时间里,学生不断复盘自己最近有没有出现纰漏,并反复检查自己消息中的用词、标点、语气,以确保消息是妥当的。直到导师回复后,才终于松一口气。
想要避免“研”途精神内耗,应注意什么?
● 立足当下,积极行动
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学术任务上,而不要把想法落到过去或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上。
立足当下的好方法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可是,如果你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完成目标之后得到的结果的期待上,那就不算关注当下,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注意力会很容易被紧张、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所代替。你担心结果不如意,然后不断把这种担心严重化,不断琢磨各种不好的情况,而当下不采取任何的行动,你就会发现困难好像越来越多,而这些困难其实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积极采取行动同样也很重要,要按照步骤一步步地去实现和完成目标,不要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 明白失败是必须要面对的
科研中的失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我们需要对失败有一定容忍度。
越是优秀的学生,往往越对自己有完美的要求,越是对失败零容忍,但想要摆脱精神内耗,恰恰需要我们放下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
我们还要明白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足和错误,也是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当然,除了对失败的高度容忍力,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科研的起起落落中保持理智,不要因为一两次研究失败就感觉自己整体都失败,灰心丧气,选择离开研究领域。
● 学习和科研不是研究生的全部
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但保持生活的平衡也很重要。研究生需要以合理的方式管理时间,合理地安排科研与生活。这包括抽出时间进行休息和娱乐活动,陪伴亲人和朋友,多进行人际交往,以及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研究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也非常重要。不要因为科研任务太忙太重,就放弃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些社团活动,组织团建和志愿服务,也都是很棒的成长经历。
● 区分哪些事情值得耗,哪些事情不值得耗
读研期间的精神内耗现象之所以很常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确实有一些事情是必须耗的,也是值得耗的,比如写论文,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不容易,为此焦虑一点,烦躁一点,其实很正常。论文完成并发表之后,相信也没有人会认为之前的内耗完全是不值得的。
而自我苛责的内耗,就属于不必要、不值得的内耗了。研究生自我苛责的初衷都是积极的,是为了让自己朝更好的方向前进,但由此也容易产生不自觉的自我逼迫。想变好没有问题,但没必要着急让自己一下子就变好,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注意劳逸结合,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来。
再比如过分在意导师的一言一行,也是不必要、不值得内耗的。我们无须把别人的言行跟自己挂上钩,而且导师不一定是你想的那个样子,导师也不会仅从学习情况去判断你这个人,从你的行为、谈吐上,导师也能看到你身上值得肯定的点。被人喜欢也并不是我们读研的目的,你不需要总是揣摩别人的想法,照顾别人的需求,然后不遗余力地去满足,你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你想通过读研来获得什么。
最后,希望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够在实现科研理想的同时,有效地避免精神内耗,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并在个人成长上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