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离异后,我总是感觉到被控制

2024-10-17宋红燕

心理与健康 2024年10期

Q老师,您好!

近两三个月,我因为父母离婚,内心总感觉压抑,无力,多次情绪崩溃。

父母半年前办理了离婚手续,其实他们关系破裂很久了,平时虽然住在一起,但一直争吵不断,日子过得貌合神离,离婚是早晚的事。因为他们担心离婚会对我高考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推迟了办理时间。尽管他们极力避免在我面前吵架,但敏感的我还是可以觉察出他们之间存在已久的隔阂和疏离感。

我感觉父母离婚这个事实对我冲击并不大,我也慢慢习惯和接受了他俩一定会分开的事实,真正影响我情绪的是他们离婚后。

离婚后他俩似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表达不满和怨恨了,只要是跟我在一起,但凡谈及对方,他们都会不断向我输出指责和谩骂对方的语言,无法被打断,更无法停止。

我一开始还能共情一下,给一些反馈,也会鼓励和支持。但慢慢的我很抗拒跟他们见面,因为他们会逼我表达对他们婚姻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我没有回应,他们会很失望;如果我替对方说一些好话,我马上就会变成另一个被攻击的对象,会被贴上“我还小,不理解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样的标签。

我似乎陷入到漩涡中无法脱身,在我内心深处,我不愿看到离婚后他们这么仇恨对方。我很纠结,是不是我跟其中一方走得近,就伤害了另一方,这种背叛别人的感受让我感到很压抑。

明明我是受害者,最后好像成了帮凶。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在劝我,让我远离他们,不要当他们的垃圾桶,但我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既不伤害他们也不让我受到伤害,请您帮帮我!

苦恼的艺菡

A艺菡,你好!

谢谢你的信任,来信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你的纠结、委屈和无助。

父母离异后,对子女情感控制的机制

按照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吉布森的见解:“不成熟的父母在遭遇生活变化时,会退行到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阶段,这类似于儿童心理状态,他们善于跟你之间开展情感控制的关系模式。”可以看的出来,对于你的父母,离婚对他们两个都属于一种负性生活事件,他们在夫妻关系彻底解除后,似乎在乐此不疲地玩一场拔河比赛,而让你作为裁判,来决定这场比赛的胜负。

离婚的当事人是他们两个,那他们是如何通过情感控制把你成功卷入进来的呢?主要心理机制在于下面这两个方面:

亲职化

所谓的亲职化,指的是作为子女的你,在家庭中需要承担起照顾别人情绪的责任,类似于把自己变成父母的“父母”,像抚养孩子一样去照顾父母的情绪,提供共情理解等情感功能,带给他们一定的情绪价值。这种亲子角色互换的现象,称为亲职化。

亲职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情绪性亲职化,孩子为父母提供情感支持;另外一种是功能性亲职化,如孩子要做很多家庭事务,常见的是照顾弟弟妹妹、做饭等,当作一个“小大人”。显然,你的父母把你当作可以倾诉的人,需要你在情绪和感受方面当他们的“长辈”,其实适当的共情是可以的,但过分的共情是一种情感控制,有时我们真的很难应付。

亲职化的角色设定稳定后,你会自动卷入到父母的情感世界中,会主动讨好父母,很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同时为了避免让父母失望,会尽最大可能强迫自己在情感上提前成熟和长大,主动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压抑自我需求,最后慢慢地无法拒绝父母的情感卷入,认为自己有义务去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觉得自己没有辜负父母,才是爱父母的表现。

制造你的恐惧感和内疚感

情感控制还有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制造内心的恐惧感和内疚感,这种感觉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内疚感油然而生,这样关系的互动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从主动变成了被动。

这是一个“釜底抽薪”的方法,因为这个方法会刺激出我们内心的自我攻击行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自己很差劲,而不需要别人评论什么,我们就会这样去想。越是这样想,我们越会感到不安全,就会很容易进入被控制的心理状态中。一旦你感到害怕,出于获得安全感的目的,就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而顺从父母的建议便是当下最优的一个选择。

这样,“内心恐惧不安—寻求安全感—迎合父母—接受情感控制”变成一个完美的闭环系统。你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满足父母的要求上,只有这样内心的恐惧感和内疚感才会减轻,也就是默许了父母在情感上的控制,而本人对此却毫无察觉。

如何才能掌握关系的边界?

承担自己的情绪责任

在家庭系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对于家庭个体而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合适的家庭责任,才能保证家庭结构是稳定的,这样家庭的亲密度和距离才会既让人感到安全又不疏离。过分替别人承担情绪责任,其实是阻碍对方的心理自我成长,同样我们也在无形中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度。

当父母出现情绪问题时,子女怎样做,才会发展出合适的互动模式?

◆ 学会区分哪些情绪属于自己的情绪,哪些情绪属于父母本身的感受。

如:当父母在你面前表达对另一方的指责或抱怨时,你会因听到指责的声音而心生烦躁,这属于你的感受,而父母的感受是:“她一直不理解我的付出,我很愤怒”。

◆ 你要跳出“父母不高兴了,我一定要做点什么”的闭环。

如何才能跳出来?不去感受父母的情绪,只需要让自己“浅加工”,也就是用大脑额叶部分,启动理性去加工,可以进行这样的内部对话:

比如,爸爸说“你妈一直不理解我的付出,为此我很愤怒”。这时,你不要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可以客观地看待他们彼此的抱怨和评价,跳出属于他们之间的斗争关系中,独立认识父母。如果你真的想做点什么,只需要耐心倾听就可以,不提供任何自己的态度或成见,这样父母就不会在你这里获益,下次就不会选择你作为情绪垃圾桶了。

理解父母,但不需完全认同父母

父母在离婚事件中出现的情绪波动,我们可以抱持性地去接纳那些情绪。

注意:接纳情绪不是我们要去承担这些情绪,也不是要认同情绪背后的想法。因为他们彼此的评价很可能带着愤怒与恨的偏见,并不客观,通常情况下,在他们强烈的情绪背后,对待另一方的想法和态度往往会出现“情感推断”的认知歪曲,带有偏执和理想化成分。如果我们认同背后的想法反而会帮“倒忙”。过分认同那些偏激的想法,会让父母更快地进入偏执—分裂的自我状态中。“你爸就是一个废物”“你妈永远不会有人爱”这样绝对化的评论会越来越多,他们永远无法放下仇恨重新开始。

你的角色是孩子,所以请相信你的父母不是一个情感巨婴,他们每个人都有无尽的资源和能力去处理离异带来的情绪上的困难,请放心地让他们做自己,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