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探究
2024-10-17
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优势受到了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共生、心身合一等理念,为解决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由中华书局出版、刘天君著的《当心理咨询遇上传统文化》一书,为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书详细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了东西方文化对于心理咨询技术的影响及差异,也揭示了东方文化在心理疗愈方面的特点。该书从多个层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此选取三点作说明。
一、大我与小我:超越个体的境界升华
在书中,作者对比分析了西方心理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视与东方文化中佛道修炼提倡的境界升华,探讨了自我成长的路径。作者指出,西方心理咨询往往聚焦于个体“小我”的发展,强调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心理问题的解决,而东方佛道修炼则追求“大我”的觉醒,即超越个体自我意识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并发展“大我”,意味着鼓励他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不仅有助于学生实现内在的平和,还能有效缓解学业压力,增强面对生活挑战的韧性。
二、自性与自我:东西方人性观的对话
该书还深入探讨了禅宗的自性观与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文化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禅宗的自性观强调内心的觉醒与自我觉察,倡导通过冥想、参禅等方式,实现对自我本质的直接体验和认知。这种理念与现代心理学中重视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也启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我觉察能力,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从而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同时,通过自我认知的深化,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从而学会用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三、无为与人本:顺应自然与激发潜能
该书提到,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其本性自由发展。这种理念与罗杰斯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异曲同工,即给予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和信任,通过倾听、理解和无条件的正面关怀,鼓励个体自由表达,让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师若能秉承“无为而治”理念,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压力感和对立感,从而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教学氛围。
通过阅读《当心理咨询遇上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窥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及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淮河路小学郑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