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一核两联三环”教学模式探究
2024-10-17王增霞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一核两联三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立足学习任务群,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以“一核两联三环”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谓“一核”,即围绕“一个核心大任务”,构建基于单元整体的结构化教学设计,有序指导教学;“两联”,指的是通过知识的整合、拓展与迁移,将零散的知识、有效的学习资源联结起来,借助真实情境将学生学习经验与现实生活等联结起来;“三环”,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主要由“理解文本学得方法、迁移阅读习得方法、语言表达运用方法”三个环节的活动组成。
《父爱之舟》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与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本文将以《父爱之舟》为例,运用“一核两联三环”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立足单元整体,确定核心大任务
“大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化身’,是学科本质在单元中的‘投影’,它是我们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所期待达到的‘最高目标’,是指引整个大单元教学的‘灯塔’,它决定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最终归宿。”[1]“核心任务是大单元教学最外显的特征。有了核心任务,大单元教学才更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核心任务‘裹挟’下,学习者会主动学习单元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2]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或文本,首先要确定大概念,然后依据大概念和学习目标等确定核心大任务。
《父爱之舟》一课的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本单元学习目标是:1.认识32 个生字,会写27 个字和39 个词语;2.能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想象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4.能用恰当的语言,借助场景和细节表达爱。
依据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文本内容以及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提炼出单元大概念: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种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单元大概念的统领下,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笔者将单元核心大任务确定为:再现场景品细节,感悟父母之爱,表达人间真情,评选真情传递者。依据核心大任务,确定《父爱之舟》的学习任务为“从场景、细节中体会父母之爱”,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拓展阅读《背影》,完成三个子任务:1.聚焦重点场景,探究品读细节,理解深切的父爱;2.迁移阅读《背影》,习得表达方法;3.运用场景细节,抒写身边的爱。
二、根据教学提示,实现两个联结
《父爱之舟》可以归属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义教新课标指出:“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3]依据这一教学提示,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建立联结,创设主题阅读情境。
1.根据内容,联结相关文本
《父爱之舟》的主题是“父爱”,作者从“父亲缝补棉被”,联想到了“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关于“父爱”的联结阅读,可以首选朱自清的《背影》,再选《挥手——怀念我的父亲》等文章,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从作者描写的生活场景、细节中,体会深沉的父爱及作者无限的思念。另外,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由于年代久远或地域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可以相机联结出示“鲁迅的乌篷船”“姑爹的小渔船”等图片,以及“初小”“高小”和作者的成就资料等,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性关联,提升思维能力。
2.联结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充分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导入《父爱之舟》,可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出示作者吴冠中的画像,教师加以解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今天,画家吴冠中先生和他的《父爱之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从场景、细节中感受如山的父爱。”然后播放动画,一只小舟从睡梦中缓缓地行驶出来,舟内装有“旅店、庙会、凑钱、难忘、枕边”等词语,然后画面定格。接下来,引导学生化身小吴冠中,根据课前预习,理解积累的词语,并借助关键词语,概括作者描写的主要场景:卖茧买枇杷、住旅店、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供“我”上学、送“我”去师范、缝补棉被等。再把这些场景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作者的行文线索。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作者以梦的形式来架构文章的特点,使文本与画面情境高度融合。
学习《父爱之舟》,在品读印象深刻的场景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筛选、组合一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例如,品读逛庙会的场景,可将当下的社会生活素材引入实践活动,将“万花筒”与现代儿童玩具作对比,再补充时代背景,加深理解父亲竭尽所能的爱;理解课后习题“新滋味”的含义时,引导学生化身小吴冠中,捧着父亲粜稻、卖猪的钱,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五味杂陈的内心活动,如对父亲的感激与心疼,对家庭境况的担忧,不能为家庭分忧的愧疚等,再带着这些独特的感受反复朗读课文,使文字所蕴含的深情与美抵达学生内心,浸润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分项推进实施,提升核心素养
《父爱之舟》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人间真情”。教师可以设计“ 学法、习法、用法” 三个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学法”体现在理解精读课文,学得方法上;“习法”体现在略读《背影》等拓展文章,练习方法上;“用法”体现在课后小练笔,由阅读引发的语言文字表达上。
1.环节一:理解文本,学习方法
义教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目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4]《父爱之舟》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却以小见大,字里行间表达出父爱的宏大。文章描写的场景很多,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探究学习每一个场景,因此笔者采用了“精读点拨重点场景—自学探究其他场景—回归整体领悟课题”的策略。
(1)精读点拨重点场景
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喜好的基础上,选取“逛庙会”这个典型场景,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品读:
默读课文,进入“逛庙会”场景,圈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父爱细节,发挥想象,批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汇报提示:想象场景画面并思考,我找到的语句是,我通过这个细节想到了。我感受到这是一位的父亲。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重点引导“热闹的庙会”和“清贫的生活”的对比朗读,补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体验“去偏僻的地方吃凉粽子、吃热豆腐脑和糊万花筒”等细节,补白父亲和“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探究本文表达上的特点:对父亲的描写,既没有语言描写见长,也没有心理描写,而是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词语,描写父亲的行动,虽然“家里很穷,但父亲却倾尽所有、竭尽全力给‘我’温暖的父爱”,所以作者最后说“这些成为我童年里最珍贵的礼物”。
(2)自学探究其他场景
这部分主要运用品读“逛庙会”段落中梳理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场景描写中蕴含的父爱:
运用品读“ 逛庙会”场景中学到的“ 找场景— 品细节—想画面— 悟真情”的方法,默读课文其他部分,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到两个场景,想象画面并思考:我感触最深的场景是,我勾画出的关键语句是,我通过这个细节,想到这是一位的父亲。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结束后,分小组展示从父亲背“我”上学、凑钱交学费、缝补棉被等不同的场景、细节里体会到的浓浓父爱,使“学路”与“文路”同频共振。
大多数学生对“凑钱交学费”这一场景印象深刻,他们从粜稻、卖猪等细节,想到了父亲在集市上叫卖的画面,想到了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烈日下锄禾、割稻的景象,甚至想到了父亲挨家挨户、低声下气地给“我”借钱的画面……在学生想象活跃之际,教师抛出问题:“假如你就是吴冠中,正捧着全家节衣缩食、四处拼凑、粜稻卖猪得来的钱去交学费,心里会想些什么?”“从不同的‘哭’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连续两个追问,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讨论,从而明白:“我”懂得了父亲的不容易、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我”对贫寒家庭中父亲依然支持“我”读书充满感激。从下文“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这句话可以看出,吴冠中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好好学习是他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3)回归整体领悟课题
这部分重在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价值体系。解答课后习题“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再次回顾全文,找出串联全文内容的叙述线索:“我”上初小,父亲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送我;“ 我”上高小……“我”上师范……我上艺专,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然后结合吴冠中的成就,想到这只小舟伴随了“我”的成长,表面上是指渔船,实际上是指父亲的爱,是作者的人生之舟。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再联系文章结尾的一句话,反复朗读“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引导学生发现,那一只小船,不仅载着“我”求学的童年回忆,还载满了父亲的爱。
2.环节二:迁移阅读,习得方法
抓住课文与课外文本的联系点,巧妙迁移,构建“群阅读”生态。在阅读交流《父爱之舟》“缝补棉被”片段时,我们引入了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阅读方法“找场景—品细节—想画面—悟真情”,品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片段:“默读《背影》(节选)片段,想一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画出最令你感动的细节,小组内互相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出了《背影》的写作场景:父亲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忽然看见有卖橘子的,便执意去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身体肥胖,过铁道很不容易,但他宁愿受累也心甘情愿;找出了描写父亲行动的词语,如“攀、探、缩、倾”等动词以及“蹒跚、慢慢、努力”等修饰词;联系上下文,从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
3.环节三:语言表达,运用方法
阅读是思维的内化活动,是知识的输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抓住时机,立足表达的需要,迁移写的训练,学会语言表达。模仿《父爱之舟》的表达方式,进行小练笔,既是知识的输出,又是检测阅读效果的手段。
当吴冠中和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深入学生内心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每一份沉甸甸的父爱都承载着对儿女成长的期盼。我们的父亲也是这样的,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描述一个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场景,写出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流露出什么神态(也可以写自己与母亲或其他亲人相处的场景)。”
这样的小练笔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真实感受,以读促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概念“ 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种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完成子任务“联系生活,畅写爱的感悟”奠定习作基础。
总之,“一核两联三环”引领语文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核心任务统领下,营造真实情境、联结课内外资源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