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提升儿童语文学习力的策略探究
2024-10-17王建华徐燕
【关键词】学本课堂;语文学习力;提升策略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基点的改变。也就是说,要从“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地转变为“学的活动”为基点。[1]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教学目标模式化、教学观念陈旧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学生“ 学的活动”零散、呆板、单调。本文分析了学本课堂的内涵、价值,着重探究学本课堂的教学策略,遵循“ 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实现从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变。
一、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式化
常态的教学目标都是从课文朗读、理解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确定的,将分析、感悟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大多教学目标指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不够。教学目标不仅要描述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和方法,更要描述如何学。
2.教学理念陈旧化
很多老师非常注重设计教学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下赶,教师的“教”掩盖了学生的“ 学”,使“ 学的活动”变得模糊起来,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3.教学方式单一化
近年来倡导任务群教学,虽然有些老师做出了改变,积极设计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又代替了学生的发现,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学本课堂的内涵及价值
1.学本课堂的内涵
韩立福教授提出“ 学本课堂”的概念,倡导“ 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强调“ 知识建构”,重点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潜能挖掘、情感丰富和思维发展。[2]基于以上理论,本文提出的小学语文学本课堂是指学生发展型的课堂,构建以预习单导学、研学单共学、实践单引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课堂学习范式。
2.学本课堂的价值
学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高品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倾听的学习共同体,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预习和语文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学习活动更丰富,经验更深刻。
三、学本课堂:提升儿童语文学习力的策略
针对当下课堂教学中儿童语文学习力弱化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学习方式三个维度考量,在教与学的层面重构“ 学生发展型”的学本课堂,使教围绕学展开,使教服务于学。
1.基于学情视角,设定“学习型”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有利于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更接近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使教学起点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 动态的学情”,对学生在预学、交流、展示活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时梳理、分析,对教学目标、方案作适时调整、完善,使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 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有两条: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场景和细节描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部分学生可能理解得还不够准确。在阅读单元导语页时,笔者出示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中描写母鸡的句子,唤醒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学习经验;同时出示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中“ 群众游行队伍”场面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明白场面描写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对众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往往是叙述、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常见的有劳动、战斗、运动及各种会议场面等;而细节描写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对其进行生动地描绘,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设定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 魄”等3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抑”等26 个生字,会写、理解并能在语境中运用“连续”等37 个词语。
(2)通过自读自悟、同伴互助和教师点拨等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细节,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慈母情深”和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独立阅读课文,体会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4)聚焦关键词句,理解并体会部分词语重复运用的表达效果;理解“父爱之舟”为题的原因及含义。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学情分析,既要体现基本的语文知识、阅读理解能力等单元语文要素,还要有学习方法的描述。
2.基于语文素养,构建“三单式”操作流程
有教师认为,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问题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向对学生发展的最有价值的关键内容—— 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二是指向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关键能力;三是指向达成学生学习最优化的关键方式。[3]教师应以“素养养成型”的教学思维看待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知识教学层面。指向学生学习优化的学习方式把人的学习视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变化与发展,注重的是学习经历,强调的是“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在日常教学研究中,笔者尝试构建“ 三单式”学本课堂实践范式。“三单”即预习单、研学单和实践单,是学本课堂课例研究的载体。
(1)预习单导学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单,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提供学习支架(见图1)。
教师可在课前将学生的预习单收集起来进行学情分析,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学习情况,再结合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对碎片化的学情进行分析,得出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对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适度调整,把学生预习单的共性难点有机整合到学习活动的设计之中。
(2)研学单共学
陈先云曾指出,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思考和练习题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发展性,是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凭借。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笔者适当引入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 慈母情深’”,引导学生聚焦第16~19 自然段中“ 我”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母亲的场景,设计了如下研学单(见图2),引导学生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复杂感情。
语言实践活动要着眼于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注重整合单元语文要素和助学系统。教学过程就是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组内交流、默读想象等语言实践活动,从这些具体的场景和细节中领悟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份母爱的特殊之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这些细节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积累言语经验。构建“ 以学为中心”的小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3)实践单引学
统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在学完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后,笔者设计了如下实践单(见图3)。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了解方法等概念性内容,最主要的是将方法转变为语文能力。上述实践单主要是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 资料袋”中的两种记录形式运用到连续观察的实践中,写观察记录,为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做资料搜集的准备。实践单的第2 条是对具体事物变化的观察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的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实践单更具有操作性和方向性,学生一看就懂,实践起来比较容易。
3.基于学习差异,组建“伙伴型”学习小组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对话过程是一种内化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小组或同伴的对话式学习尤其有效。[4]在班级里,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认知差异等因素,遵循同组异质交往和异组同质交往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建了教室学习共同体。
(1)组建课堂学习小组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于1946 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为5%~90% 不等。其中,向别人讲授、相互教等,能使知识保留90% 。[5]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儿童言语交往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儿童在同伴中用“ 童化”的语言交流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情绪等,在言语交往中实现深度对话,高效学习。
在组织课堂小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各小组进行分享,一是为了展示学的成果,二是为了学习他人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话,可以放大学习中的真实情况,让学生的学习看得见。同时,可以使小组学习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小组成员通过对话、交流实现有效的相互指导和帮助。小组内的学困生可以随时请教学优生,学优生也可以随时监督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2)创建家庭线上互助小组
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城郊接合部,学生的父母工作忙或文化水平不高、老人无法辅导等多种因素,导致不少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
为了填补这些孩子家庭辅导的空白,可以将家庭因素导致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筛选出来,与班级里那些父母正常监管、学有余力的学生结成“ 家庭线上一对一学习小组”。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小老师选择固定时间与被帮扶的同学进行10~20 分钟的学习交流和指导,包括家庭作业的指导与订正,相互背诵学习内容,一起交流阅读体会等。次日到校,小老师对前一天晚上的帮扶情况进行反馈,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学语文学本课堂,须站在儿童学习的视角设定学习型学习目标,研制合宜的学习内容,创生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营造合作共赢的学习氛围,开发表格、思维导图等课堂学习工具,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的参与、探究、感悟渗透到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每个环节,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