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短视频打造网络传播新路径

2024-10-16马应福崔天意李菲曹茶香

新闻爱好者 2024年9期

【摘要】中原大讲堂微博“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短视频以阐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在选题方面精研细究,挖掘中原文化饱含的时代价值;在传播载体方面探索创新,不断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内容方面精益求精,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中原大讲堂不仅对短视频赋能传统文化科普进行了有益探索,而且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网络传播新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网络传播;中原大讲堂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河南省社科联主讲人和制作团队围绕“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使命与担当,鼎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原大讲堂微博”账号品牌。微博上线以来,制作推出《焦裕禄心中的三棵树》《太行山传奇·红旗渠十讲》《殷墟,为什么让总书记“向往已久”?》《黄帝六讲》《濮阳十讲》等系列短视频节目160多讲,网络平台累计播放量1600多万次,话题互动4000多万次,数十家国家级主流媒体网站转发,产生了广泛的网络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短视频网络传播新路径。

一、精研选题,挖掘中原文化饱含的时代价值

其一,聚焦精神史诗。文化是精神的母体、精神的内核,一部河南精神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河南精神是由河南人亘古以来的心理气质、行为风采、价值追求和道德坚守的精华凝结而成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和有机组成部分,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其中,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作为河南精神的经典元素和文化基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时刻激励着、鼓舞着一代代中原儿女不忘初心、赓续奋斗。在进行短视频创作议题研判和选择时,创作团队把河南精神作为重b1f362c2d350379744fe1b4b50df1ed3要的议题选择方向。例如,为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短视频制作中,推出《焦裕禄心中的“三棵树”》,对焦裕禄精神进行生动解读和鲜活阐释,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二,聚焦历史文化。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中占据独特优势。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例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原大讲堂推出了《殷墟,为什么让总书记“向往已久”?》系列短视频,深入解读殷墟、解读中华民族的伟大、解读中华文明的灿烂、解读中国历史的辉煌,完成了从总书记“向往已久”到人民群众“向往已久”的文化普及。

其三,聚焦古圣先贤。自古以来,河南人杰地灵、圣贤和英模辈出,从远古时期的黄帝、大禹到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韩非子,从诸葛亮、张仲景、许慎、岳飞到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等,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为此,中原大讲堂推出了《黄帝六讲》《话说孔子》《行走岳飞故里,读懂〈满江红〉》等,其中《黄帝六讲》系列短视频在“三月三拜祖大典”前制作推出,为“拜祖大典”营造浓厚的宣传文化氛围,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网、环球网、新浪、搜狐、爱奇艺、云南网、大象新闻、抖音、快手等50多家媒体转载,总播放量300多万次,广大网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其四,聚焦“两个结合”。在短视频组稿和传播效果设计时,创作团队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学理、道理和哲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主讲人围绕嫘祖养蚕缫丝,以及张骞、班超、玄奘、安菩和张择端等历史人物故事,阐明丝绸之路因人而始、因人而成、因人而新、因人而辉煌的道理。《濮阳十讲》系列视频,主讲人注重挖掘、阐释和推进历史文化转化,提出“将颛顼帝的辉煌成就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建设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颛顼博物馆或颛顼科技馆”,“将龙文化与福文化的元素融入旅游的创新和发展之中,以IP为核心构建文化内容生产体系,打造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品牌”等创新观点。

以上短视频传播,主讲人做到了宣讲经典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结合,在揭示中华文明演进道路和内在机制上出新出彩,注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作用,使古老厚重的中华文明史在短视频传播中熠熠闪光。

二、创新载体,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

其一,引领用户思维。在中原大讲堂微博宣发过程中,主讲人以用户的视角进行视频策划和创作,力求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居高临下的灌输模式,采取“设问和对话”的形式,将博大厚重的历史知识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用网络语言、平实的群众语言展现出来,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颛顼和帝喾”短视频播出后,濮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董玉清说:“短视频内容古今贯通,这是神奇的理性之光、文明之光。”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原总监张克宣评价:“《黄帝六讲》和《濮阳十讲》,通过主讲人的释读,把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观众,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观众十分喜爱。”媒体人、微博大V徐应旺认为:“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区别于普通用户UGC的内容创作,呈现出了PGC专业创作的特征,用互联网化的语言分享专业内容,与网友互动实现了信息消费的共鸣。”

其二,线上平台互动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化,获取信息成本逐渐降低。中原大讲堂在策划和创作时,聚焦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短视频创作内容,以问题为导向,让短视频更好地契合平台传播,以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参与及互动。2023年4月21日,中原大讲堂微博结合“三月三,拜轩辕”的话题,由主讲人河南省社科联研究员李庚香,正观新闻主持人王嘉莹及知名媒体人、微博财经博主徐应旺等通过新浪微博进行在线交流,当天线上共有4.4万网友参与收听收看和话题互动,营造了“三月三,拜轩辕”浓厚的网络话题氛围。

其三,探索网媒传播规律。每一个新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的用户群体。中原大讲堂在宣发推广过程中,创作团队和运营团队对微博平台的宣发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整合:一是打造省社科联平台传播矩阵,推动建立“社科在线+学习强国号+头条号+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传播平台矩阵;二是聚合专业单位传播平台,与河南17个省辖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的社科联社科在线建立联动推送机制;三是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联合微博大V引领推送;四是结合新型传播技术,策划邀请主讲人与知名媒体人、微博大V等进行连线直播;五是发挥融合媒体力量,联合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立体推送,推动短视频传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三、精益内容,倾力为人民群众奉上文化盛宴

其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首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中原大讲堂以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让人们在鉴古知今中深悟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在自信自强中体验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次,坚持内容为王,严把作品质量关,力求出精品。最后,直面困境,迎难而上。在中原大讲堂微博账号认证和宣发初期,出现了一些困难,比如相关工作人员深耕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却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社科联主要领导鼓励创作宣发团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为中原大讲堂微博的宣发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其二,注重标题、声画和字幕的配合协同传播效果。在短视频的标题设置上,注重巧设悬念、虚实结合、穿越时空、音乐搭配、留住观众、带入现场;注重声画匹配精确精准,营造画面叙事凝练、贴切、生动、有趣,身临其境;字幕紧扣声画,活泼生动,辅助叙事,相得益彰。通过提炼标题吸引更多的受众,匹配精确的声画和生动的字幕,持续增强受众的观看体验,使受众在短时间内沉浸于视频内容中。同时,在创作内容中采用独特的视角、运用特效、加入互动元素等,提高短视频作品的吸引力,增强用户的传播意愿。

其三,提升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一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凸显画面感,为受众喜闻乐见;二是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创作团队力求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上下功夫;三是注重真实美、人性美、道德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四是探索“物理空间+想象空间+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具有可塑性的第三空间”短视频新载体。如充分发掘古时的甲骨文、竹简、玉石器、青铜器、书画等文物艺术品的传播价值,让文物艺术品转化为传播媒介,通过AR、VR、AI技术,为观众展现了神奇而丰富多彩的多维叙事空间。

其四,精心制作,打造品牌。在视频文稿撰写的过程中,撰稿人查阅大量文献,认真打磨反复修改,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确保“零失误”“零差错”“零谬误”。在视频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根据不同的视频主题选择不同的拍摄环境,邀请专业人员对视频拍摄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剪辑团队几易其稿,对视频每一个特效、每一个转场、每一个滤镜的选择都进行了认真对比和确认,对每一帧视频画面的留存和删减进行认真考量,以达到最好的视频画面效果。正是主创团队的精雕细琢,广大观众的互动支持,媒体平台的鼎力相助,推动了中原大讲堂系列短视频出彩、出圈。

四、中原大讲堂专题传播效果分析

本研究以微博平台中“中原大讲堂”的账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原大讲堂”短视频传播效果统计分析发现,《黄帝六讲》系列节目最为出众,分别被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如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华网河南频道、人民号等转载,并被新浪微博、腾讯新闻等社交媒体平台转载。

通过对“中原大讲堂”其中124期节目进行汇总分析(见图1),《黄帝六讲》系列节目总浏览量最多,为485.5万次,而从折线图中得出平均浏览量最多的也为《黄帝六讲》系列节目。《黄帝六讲》系列节目浏览量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内容为王,深耕中原历史文化。《黄帝六讲》以黄帝时代为锚点,聚焦轩辕故里——新郑市,溯源历史发展脉络,以小见大,凝聚中华伟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二是平台为媒,聚集多平台传播矩阵合力。三是用户为先,结合新浪微博、腾讯新闻等社交媒体,贴合新媒体用户的口味,激发传播活力。

为进一步分析“中原大讲堂”系列节目传播效果的差异,通过对系列节目在微博平台中的平均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进行分析(见图1),“红旗渠”“焦裕禄”“中原治水”“黄帝六讲”“古国文明”系列节目的平均点赞、转发、评论量较高,这表明“中原大讲堂”系列节目的用户对有关国家政策、社会民生主题的节目较为关心,对于有关中原文化、典型人物相关的节目,用户更愿意探讨。而对于中原地区的文化历史,用户更偏向于了解。

总之,研究表明,在传播内容方面,与传统式宣讲、科普等宏大叙事节目不同,“中原大讲堂”系列节目题材虽定位于中原历史文化,但并未局限于传统的“说教”模式,而是以短视频讲座的形式播出,并以社科界领军人物的形象宣传,更加贴合当代社交媒体用户的口味;在传播模式方面,“中原大讲堂”系列节目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媒体如大象新闻、顶端新闻等,不再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观念,而是主动通过微博账号,将传统的历史、文化注入社交媒体的浪潮,与当下“快餐式”的文化争锋,舍弃含蓄内敛,主动积极地宣扬中原文化,受到观众青睐和好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研究”(23FYSB003)和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研究”(2023XWH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步中,施泽林.三个着力点,让新闻短视频鲜活起来[J].新闻与写作,2023(12):106-109.

[2]王颖吉,陈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现状及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编辑,2023(11):36-43.

[3]何昶成.中国短视频创作伦理美学问题研究:缘起、思辨与启示[J].艺术传播研究,2023(5):63-74.

[4]栾慧勇.“第三空间”视域下短视频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内在逻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10):53-57.

[5]刘德寰,朱琦.颠覆与重塑:下一代人工智能的传播学意义[J].新闻爱好者,2023(9):4-10.

作者简介:马应福,河南省社科联一级调研员、教授级高级政工师,博士(郑州 450002);崔天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理学院硕士生(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20001);李菲,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郑州 450001);曹茶香,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上海 202151)。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