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在线学习与生活”教学指南设计思路解读
2024-10-15朱从娜
编者按:为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发展全体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部教材局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及配套课件。教学指南是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基准性参考依据。
教学指南及配套课件按照“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中阶段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思路,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了“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六个模块内容。教学指南按照每周1课时的容量设计,每册包括30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学情酌情调整教学内容。配套课件主要对教学指南中的重难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提炼,供教师配合教学指南使用。
教学指南的作用在于告诉教师各年级要教授什么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基础、需掌握什么基础资源和信息,以期帮助教师引领学生透过数字化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事物、感知周边的世界,并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思考、负责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配套课件是为教师提供的一种教学设计参考,旨在辅助教师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通过使用教学指南及配套课件,教师可以达到保底性的教学结果,即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基本教学成果和标准要求。编者鼓励教师在教学指南和配套课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教学需求进行二次开发、补充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指南及配套资源既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学用书,而是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资源/工具的全新尝试。为方便教师使用,本刊编辑部约请编写组核心成员撰写了六篇文章,对每个年级教学指南的设计思路与实施建议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 三年级“在线学习与生活”教学指南主要关注培养学生利用在线方式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在线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安全风险,经历运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守在线行为安全准则,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价值取向。在立足核心素养、围绕逻辑主线的理念指导下,编者以网络为线,串起了“在线生活”“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安全”等核心内容,构建了其内容体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落实,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关注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安全意识的培养,厚植家国情怀,以教学指南为教学底线,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造,并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
关键词:信息科技;教学指南;核心素养;逻辑主线;数字化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数字设备的普及,在线学习与生活已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立足《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综合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数字化教学需要等,编者从内容架构、逻辑主线、学习活动、资源开发等方面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 在线学习与生活 三年级全一册》(以下简称“三年级教学指南”)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各单元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由点及面、由近及远,螺旋上升式呈现教学内容。
一、设计原则和思路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选取符合课标要求的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三年级教学指南应该涵盖小学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在线学习与生活的内容,包括“在线生活”“在线学习”“在线安全”三部分。考虑到一、二年级的信息科技学科为融合课程,存在无法开课的可能性,而且课标要求中涉及交流与分享的知识点,所以编者在选取三年级的内容时,适当渗透了第一学段“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的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编者将三年级教学指南的内容设计为8个单元(见表1),涵盖课标的核心内容。
整体看来,三年级教学指南保留了部分传统的基础内容(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图片、视频和音频的获取和处理,网络浏览、在线搜索、整理资源,制作数字作品等),增加了一些新知识、新名词(如信息科技、在线社会、数字身份、在线支付、自主可控等);减少了一些基础操作的课时,增加了基于移动设备的操作体验和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
(二)立足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三年级教学指南将四个核心素养细化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在线社会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利用数字化工具、平台与资源搜索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树立在线学习与生活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这四个核心素养是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在设计三年级教学指南时,编者结合课标要求,在不同单元中对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各有侧重。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素养的基本要点之一,要求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三年级作为独立开设信息科技课程的起始年级,课程可以从学生的信息科技应用经历、数字设备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切入,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初步具备利用数字化工具、平台与资源,获取、整理和表达信息的意识;能够在网络应用过程中合理使用数字身份,知道数字身份对个人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初步具备规范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交流和分享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初步具备尽快适应在线社会、融入在线社会的意识。
计算思维。课标主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将其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中的能力。三年级教学指南从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有意识地把问题划分为多个可解决的小问题,通过解决各个小问题,实现整体问题解决”和“发现问题—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问题解决中”等过程,体验计算思维的问题分解过程,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有效方法,为后面的算法学习做铺垫。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三年级学生已经较频繁地使用数字化设备,有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意识,具备利用在线平台和数字设备获取学习资源、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通过利用信息科技创作、展示、交流多媒体作品,尝试开展数字化创新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应用信息科技表达观点、创作作品、合作创新、分享传播的优势。
信息社会责任。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存在很多安全风险。三年级学生的分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在线生活、在线学习、在线交流、网络社交等体验活动,负责任地共享信息和资源,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影响,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树立在线社会生存的安全观。
在这四个核心素养中,三年级教学指南着重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渗透,计算思维稍有涉及,主要体现在第七单元中。
(三)围绕逻辑主线,组织三年级课程内容
课标要求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逻辑主线强调要围绕学科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知识体系和结构组织课程内容。因此,根据逻辑主线设计组织课程内容要打破基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课标针对三年级学生设计的内容模块是“在线学习与生活”。网络作为一条逻辑主线,串联起各单元内容。考虑到三年级作为信息科技课程的起始年级,不宜涉及过多、过难的内容,所以编者按照六条逻辑主线的最低要求来设计三年级教学指南,落实在不同单元的具体内容见表2。
在课标的引领下,三年级教学指南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在线社会的新发展、新应用,初步体验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初步了解行为规范,树立信息安全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二、内容结构
三年级教学指南共30课时,分为8个单元。表3简单阐释了各单元的逻辑主线、单元目标、情境设想和设计意图。
三、教学建议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落实,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对应课标的内容要求,三年级信息科技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展开。由于四年级及其后面年级的课程内容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专题模块,教师没有较多课时教授基础技能,所以三年级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设备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如利用数字设备获取资源、在线搜索、保存和整理资源,学会在线交流和学习等技术操作,为后面的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教师不应花费大量时间教授工具性的应用软件,或让学生制作难度较大的XbVOuXTK70cw0G8fS7Am2Q==数字作品,而应按照系统性、必需性原则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单元的项目活动,适当补充基础性内容,使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进入信息社会的好帮手。例如,教师应在第2课教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在第三单元系统性地梳理浏览、搜索、保存和整理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和操作。在第四单元制作数字作品、第五和第六单元开展在线交流和学习时,学生需要用键盘输入文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落实输入文字的基础操作。
课标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通过落实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虽然我们强调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落实,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为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应做好平衡,更关注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例如,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与操作是过去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非常熟悉并花了大量时间来教授。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上。以“在线搜索资源”为例,过去教师一步步地教授如何使用关键词在搜索引擎网站上搜索相关信息,教学重点是在线搜索的具体操作步骤。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鉴别真实、可靠、有用的资源,以及信息真伪上。在浏览搜索结果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先浏览这些资源条目,观察这些条目是否来自权威的渠道,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判断后,再选择性地点击浏览。这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做到了信息安全中对安全防范的要求。
(二)注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安全意识的培养,厚植家国情怀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操作的学习并不困难。但是,他们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弱,对行为规范的意识较为模糊,也对网络、在线支付等在线行为中隐藏的风险知之甚少。在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开展在线活动时,他们也会存在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还可能面临安全风险,需要教师及时地“立规矩、正衣冠”。三年级教学指南在每课的最后一项活动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强化行为规范、文明礼仪、道德伦理,以及安全意识的安全观。例如,在第一单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数字设备,养成使用数字设备的好习惯。在第二单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文明拍摄和处理图片、合理观看和分享视频等,培养他们负责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第八单元中,通过玩猜密码游戏、表演情景剧等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安全防范,守护好在线安全。自主可控是国家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的一个重要体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搜索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背后的研发故事出发,让他们初步了解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在心中埋下爱国的种子。
(三)以教学指南为基础,根据需要调整和改造
由于需要综合考虑全国的师生水平、软硬件条件,教学指南的难度不能过大。教师可以以教学指南为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水平调整和改造。例如,教师可以在第2课添加1课时,加强对计算机这个数字设备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教学。第四单元、第七单元涉及制作数字作品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添加课时。相应地,第五单元、第六单元涉及较少的操作,可以适当调整或压缩课时。
教学指南的每一课都设置了真实情境,以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但这些情境可能并不符合全国所有地方的教学实际。教师可以把情境改造成符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情的内容。例如,在第6课“视频记录片段”中,教师可以把学习活动1的导入视频,更换为介绍本地区经济文化或发展变化的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另外,对于教学指南提供的配套课件,教师既可以直接拿来上课使用,也可以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资源。
(四)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和学习
根据教学指南的内容,编者开发了配套的数字资源平台,为教学指南的每一课提供了交互课件、教学设计单、学习任务单、单元评价量表、学科工具以及资源包等,以满足教师数字化教学的需要。其中,交互课件包括学习目标、课堂导入、学习活动、课堂总结、拓展与提升等部分,为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更多的数字化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例如,在第1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前沿信息科技应用的视频,剪辑更多数字设备功能的素材,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三年级教学指南中,数字化学习渗透在各个单元的项目活动中。在利用数字化方式辅助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平台和方法,搜集需要的资源,制作符合要求的数字作品,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等”上,不要局限于具体某一技术、工具或平台。第六单元是关于在线学习主题的内容,与数字化学习密切相关。数字化学习比在线学习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的异同,讨论在线学习的优势,明确高效开展在线学习的方法,再提升到数字化学习的高度,使学生从技术、理念到应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信息科技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编辑、副编审)
责任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