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分组实验中人员设定不合理现象

2024-10-15宋涛

小学科学 2024年22期

〔摘 要〕 分组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课的重要形式,实验探究小组中人数的设定与人员分工对实验课的有序开展至关重要。当前,实验课堂上人员数量配置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突出。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包括明确分组原则、合理规划岗位职责、合理设置组员人数等。旨在通过改变分组实验中人员设定不合理现象,提升小组效率与成果质量,促进实验探究小组高效协同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课;分组实验;人员设定;探究小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2 076-078

在一次实验课展示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分组实验时主导性过强,其余学生则出现无所事事、打闹嬉戏的情况,分组实验探究变成了部分学生的个人实验,小组其他成员形同虚设,整体实验探究活动较乱。课后,教研组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认为分组实验中人数设定不合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是导致此次分组实验活动混乱的主要原因。

那么,科学实验课堂上实验探究小组的人员该如何设定,才能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基于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小学科学分组实验中人员设定出现的问题

科学实验课由于其探究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很多操作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因此分组实验在科学实验课中普遍存在。但在小学科学课中,分组实验的人员设定情况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分组方法单一

科学实验课的场地经历了由“原所在班级”到“实验室”的变迁,在前者的局限性影响下,以学生座位为基础,就近分组的形式占据了主流,按学号分组的形式次之。真正在分组时考虑学生水平、特点、能力等因素的较少。

(二)人数设定方法不合理

基于上述以就近原则为主的分组方法的影响,按需分组的原则被忽视,当前小学科学实验课人数的设定存在不合理现象。

通常情况下,四人一组是目前分组实验人数设定的主要形式。受实验操作难易程度、实验器材充足与否的影响,两人一组、六人一组的人数设定形式也较为普遍。部分剩余人数的分组则以插组的形式加入其他组别,如一个班级43人,以4人为一小组,可分为十组并剩余3人,剩余的人则会被安插在其余三组内参与实验探究。

(三)人员分工不合理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实验探究小组人员的分工普遍存在以下几类岗位。

组长:分配任务,协调组员,管理组内纪律,组织讨论、发言。

操作员:接受任务,实施实验操作。

观察员: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员:记录实验数据、现象、猜想、结论等。

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收发、整理。

安全员:提醒监督,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和操作安全。

以上职责岗位是科学实验课中常见的小组分工形式,依据小组人数的不同,会对部分岗位合并或拆解。

目前常见的小组成员分工有两种。

其一:教师指定小组长,小组长指定组员充当的角色。

其二:教师给小组组员随机编号,1号同学充当组长,2号同学充当操作员,3号同学充当观察员……

常见的分工形式过于机械,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与组织,实验小组人员分工流于形式。

(四)小组成员参与度两极分化

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学生在小组实验中参与度很高,十分活跃,而有些学生全程一言不发。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亲历实验过程,然而学生参与度分化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不仅违背了分组实验的初衷,对实验探究活动的效率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

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分组教学理论是成功的,分组实验方法也是有成效的。但分组实验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剖析。

(一)科学课程发展的局限性

小学科学课是对原自然课的继承与发展,传统自然课的分组方法具有局限性,对小学科学课有延续影响。自然课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分组活动多专注于思维上的交流,在人员的分工、人数的设定等方面没有太高要求。小学科学课则不同,探究实践活动对小组分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科学教师沿袭自然课中的分组做法,未对实验教学分组实验的设定深入思考。

(二)对分组实验重视程度不足

分组实验在现阶段实验教学中已被普遍使用,但是在分组策略方面易被忽视。从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来看,内容形式多关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验实操类培训、课程标准解读等方面,对于分组实验策略的培训关注较少。

(三)教学资源限制

部分按照老教材配置的实验器材在新教材中不再适用,加之经费等原因,新实验器材的更替不够及时。在实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教师以演示实验替代学生分组实验,甚至出现说实验或视频演示实验的情况。此类无“学生实验”的实验课,更不会引起教师思考分组实验中人员的设定问题。

以器材数量决定实验探究小组人数。特别是当遇到实验器材短缺较为严重的情况时,一组实验器材可能会配置远超其需求的成员数量。

(四)科学课被挤占及教学设计的不足

不重视科学课,特别是在一些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科学教师兼代多门学科,科学学科被视为“养老学科”的现象普遍,部分科学课程被挤占,实验课更难开展。

教学设计不足。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分组追求便捷,分组实验拘于形式。

(五)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能力、兴趣各不相同,对实验兴趣浓厚、性格外向的学生可能会更加主动,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就会比较被动。教师如果不重视,分组和分工更难做到公平合理。

三、改变分组实验中人员设定不合理现象

(一)改变观念

分组实验人员设定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教师、学生等的观念要同时改变。

教师要重视科学实验,不能过度依靠演示实验,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要由讲授科学知识向组织探究活动转变。要改变以“方便”为主的实验分组原则,以“高效、合理、实用”的原则为主,改变分组实验的现状。

学生要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在科学实验中要敢想、敢做、敢说。

从各级教育相关部门的角度而言,学校要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同时,各级培训要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重视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人员的设定。

(二)明确分组原则

组员职责分配整体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组内异质”是指同一小组内组员之间要互补,如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成绩互补、兴趣互补等。确保组内成员的多样性,增强组内成员的互补性,促使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共同成长、取长补短,在组内能够汇集不同观点、技能和经验,从而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组间同质”则意味着不同小组之间在整体能力方面具有相似性。这样有利于小组之间统一标准,便于小组管理及小组之间公平竞争。

(三)合理规划岗位职责

以满足实验探究基本需求为前提,按需划分岗位职责。

如在探究《电磁铁》一课中,实验探究中利用了短路现象,长时间接通电路会导致电池、铁钉发烫,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实验小组有必要设置安全员岗位。而在《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课中,学生仅需用放大镜观察蚕卵,实验探究风险极低。此时若再单设安全员一职,未免过于浪费,此处安全员一职完全可以和其余职责岗位融合。

(四)合理设定组员人数

分组实验人数的设定要以保障每位成员尽可能充分参与为原则,确保每位成员有事可做,同时考虑具体工作量、操作空间等因素。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确保组员各司其职,不出现组员“无事”的情况,否则极易“生非”,同时也要保证人员充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好“下水实验”,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规划人员安排。

(五)职责的指定形式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议对小组成员采用“轮岗”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接触较多的岗位,发展其不同的能力。

在实验小组创立初期,教师要结合学生性格、特长等设立初步岗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选择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对后续的“轮岗”安排,教师可以逐步放手,以各组组长安排为主,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六)加强职责的监督

在明确职责分工后,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可以互相帮助,但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实验中、后期要起到监督作用,通过提问、组织展示等方式,鼓励不同职责的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保证每位成员的参与度。

总而言之,由于小学科学学科发展的局限、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引发了分组实验中人数设定、分工等不合理的现象,而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对学生的实验探究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小学科学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从方法上落实,改变分组实验中人员设定不合理的现象,为学生更好地发展科学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沈奕赟.核心素养目标下提高小学科学分组实验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2]杨有利,唐丽文,田中青.优化实验分组法改善教学效果[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2):63-64,77.

[3]裴蕾.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4]刘功烨,盛彬彬.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北极光,2019(8):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