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农场”教学设计中的科学教育

2024-10-15游向颖

小学科学 2024年22期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育人”“跨学科学习”等思想在基础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科学教育倡导“高层次的思考和多样化的能力”,引领着学生走向未来,这对教育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以“在农场”一课的设计,阐述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教育,并对教学中融入科学教育的实践目标、实践过程、实践评价进行反思,提出通过聚焦问题设计、创新学习方式、关注问题解决促进科学思维生长,塑造科学精神,兼以评价赋能实践,以期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学精神;跨学科学习;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2 058-060

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倡导“高层次的思考和多样化的能力”,引领着学生走向未来,这对教育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指向学生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论证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力的提升教育,契合了当前的教育样态,正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体现,各种科学素质诉诸实践就表现为科学能力。本文探讨项目式学习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设计策略,以期为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科学精神”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或表现行为。这项核心素养的形成应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学生成长的生命历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要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邱光军,202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摆脱传统教学与思维模式的束缚,突破时空局限,广泛搜集资源,积极促进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无缝衔接,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本文以PEP《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农场》一课的设计,阐述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教育。

一、实践目标蕴含科学元素

(一)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目标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知识的建构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互动,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塑造科学精神,需要在目标设置中结合学生实际融入科学元素,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跨学科建构。

1.促进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如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等,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和科学知识,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探索来构建知识。

2.支持个体差异和发展语言技能。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不同,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分层任务,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实验记录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提供反馈和支持调整。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二)多元智能协同发展的目标导向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拥有多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塑造科学精神,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智能优势,促进它们的协同发展。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科学实验报告撰写,助力学生的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发展;科学小品表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与肢体—动觉智能;科学歌曲创作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与音乐智能等。学生在展示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运用和发展了其他智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情境学习与跨学科整合的目标优化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跨学科整合则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创设与科学相关的英语学习情境,如模拟科学实验场景、参观科学展览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科学环境中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知识解决科学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促进英语与科学之间的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课围绕单元整体学习目标,创造合理真实的情境,采用项目制小组协作模式,创造性地应用本单元语言知识及相应的听、说、读、写技能与跨学科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水果蔬菜的生长、外形特征、味道和动物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的深入了解和探究,知农事、学农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二、实践过程体现科学素养

围绕单元学习目标,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时间以及驱动性问题,以此展开一系列子问题,促进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并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运用、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合作开发班级种植区域这一项目,为他们提供英语与科学融合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实现科学素养的培育。

(一)聚焦问题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个体处于一种不能够实现目标的情境(王娜,2023)。科学有效的问题设计能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而且有助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徐鑫,2018)。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追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和想法,以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给出具体的答案,以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语言组织能力。

本课中,教师布置了农场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后,向学生提问:本次活动我们要研究的蔬菜有哪些?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听出目标单词,既激发学生参与农场研究的动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技巧。在学生学习“胡萝卜”的相关信息时,教师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发现胡萝卜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向其他蔬菜单词延伸,形成基于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知识。

在教学中引入有意义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去探索和解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确保问题能够覆盖不同的学习层次和能力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和回答,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和指导。

(二)创新学习方式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提高,融合科学教育,落实学科素养。而具有“共同探究”“自主学习”特征的项目式学习可以作为当下英语教学方式的一项重要补充。

本课将实践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种植实践阶段、广告宣传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学生将分成小组,共同规划和设计他们的种植区域。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应用英语进行团队协作和沟通,确定区域的名称、种植果蔬品种等。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写作技能,还能了解土壤类型、植物生长周期、光合作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种植的基础科学知识,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

种植实践阶段。学生通过分工,负责种植,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设计植物生长日志。通过参与和记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园艺技巧,并亲眼见证生命的奇迹,激发其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尊重。

广告宣传阶段。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技巧,研究不同果蔬的特点,了解它们对人体的益处,并在广告中融入科学信息,为自己种植区域收成的水果或蔬菜制作宣传广告。他们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确定宣传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以完成对应任务。

总结反思阶段。学生将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他们在项目中的收获和成长。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任务完成过程,学生将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关注问题解决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情境,这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种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学生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和表达,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实践评价指向科学素养

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及核心素养的关键证据。“评价改进”“师生参与”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支架、评价标准等手段,促使学生反思、评价和修改。而科学适切的评价表单是促成学生实现项目式学习目标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相对应的评价量表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均指向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在哪个阶段学习、需要实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实现目标(如下表)。

通过“能进行良好的分工协作,按时完成项目,配合默契,沟通顺畅”这一标准,评价主体间展现出在共同完成项目时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凸显科学素养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素养强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表中“所创作的视频内容充实,有创意,语言表达得体”,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勇于尝试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迅速分析、找出解决方案并调整策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设计“能对项目中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寻求解决办法并及时调整策略”这一标准,鼓励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忠和.小学科学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关键[J].人民教育,2023(22):43.

[2]王娜.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培养科学思维:以“表观遗传”教学设计为例[J].生物学通报,2023(3):43-46.

[3]徐鑫.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4]邱光军.语文课也能教科学素养[J].人民教育,2022(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