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的“身体”》教学设计的五个方法

2024-10-15马玉侠

小学科学 2024年22期

〔摘 要〕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教育环境,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更加创新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教育的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以《植物的“身体”》为例,通过运用情境教学、信息技术、生活实践、课外拓展和小组合作五个方法探讨教学设计创新途径,旨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科学;五个方法;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2 045-047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科学教育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教师肩负着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效率的重任。这一挑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对实验课程的合理安排,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同时锻炼观察、推理和实验等科学技能。作为科学教师,在“双减”政策下的实验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科学实验课可以成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兴趣驱动的情境教学

在兴趣驱动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个充满科学魅力的教学环境,将科学原理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呈现给学生。教师需紧密结合“双减”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结合趣味性与科学性,确保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究科学知识。运用这种方式,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其学习动机。在实验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应考虑到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以及结果的分析讨论,这些环节都应紧扣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探索中深刻理解科学知识。

以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一课教学为例。教学活动可以围绕一次富有探索性的植物观察实验展开。活动开始前,教师在教室中布置一个小型植物园,将各种植物摆放在学生易于观察的位置。给每组学生分配不同的植物,任务是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各个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放大镜,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节,如叶脉、花粉等。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植物RLq0c3uRpDG8bmQOEim+rQ==的共性和特性。例如,某些植物有明显的花和果实,而某些则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植物的结构多样性。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某些植物没有花”等,这些问题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随后,进行小组分享,每组学生展示自己观察的植物,并描述其特点,以此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植物结构的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小型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对植物进行水培或土壤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同时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科学探究的初步理解。

二、将信息技术融入实验课堂

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意味着开辟一种新型的、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模式下,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更是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实验模拟工具及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互动性强、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的融入还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保证高效地实施科学实验教学,使之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此外,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凤仙花的高清图片和三维模型,详细解说花、茎、根、果实、种子的组成与功能。接着,教师运用在线实验模拟工具,虚拟拆解凤仙花,让学生观察每一部分的细微结构,了解其内部构造和各部分的协同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安排学生使用数字显微镜观察真实的凤仙花样本,将观察结果与虚拟实验进行对比,激发其探究兴趣,提高其实验动手能力。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库,查阅苹果树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肾蕨的根状茎、羽状叶,葫芦藓的孢子体、配子体等,形成对植物结构的全面认识。为加强互动性,教师可设置在线讨论平台,要求学生上传观察记录、分享实验心得,互相讨论不同植物的特点。教师要在线实时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提供数字化实验记录工具,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拍照、录视频,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同时制作多媒体实验报告,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增强报告的生动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在线辅导,利用分级资源进行补充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供更为复杂的实验任务,鼓励其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或探讨不同生长环境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三、结合生活实践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生天生拥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是科学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利用这一特点,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小型实验,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原理,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的踪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在生活实验的设计上,教师需要确保实验内容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蔬菜、水果等。在《植物的“身体”》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蔬菜、水果等与植物各部分的关系。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苹果的种子、果实以及树的其他部分,了解果实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拿出一棵菠菜,引导学生观察其叶片,讨论叶绿素的功能以及叶片在光合作用中的关键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植物结构的理解。为更好地结合生活实践,教师安排学生展示植物的身体结构。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凤仙花的模型,将花、茎、根、果实、种子等部分立体展现出来,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各部分的作用,加深对植物结构的理解,培养动手创造力。在制作花朵时,学生将彩色纸板剪成花瓣形状,并用胶水固定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花朵,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展示花瓣的鲜艳度。学生用纸巾卷或吸管模拟茎的部分,并使茎的长度与实际凤仙花相符。制作根部时,学生用旧塑料瓶的下半部分模拟根的形态,并在上面附上细小的塑料条或棉线,表示根须。果实部分可以用塑料瓶盖或旧纽扣制成,用颜料涂成绿色或红色,模仿凤仙花的果实颜色。

四、组织课外科学实验活动

课外科学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学习平台,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活动组织上,教师应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实验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对科学的长远兴趣。

在与《植物的“身体”》有关的课外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条件”实验,研究凤仙花在不同土壤、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态,探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光照强度,制订实验步骤并进行详细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植物生长的变化,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具体影响,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的身体结构,学生进行“植物器官显微观察”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凤仙花、苹果树或肾蕨等植物,利用显微镜观察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显微结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制作植物切片,观察细胞结构,并绘制显微图,深入了解植物内部结构,体会植物组织的复杂性。在实验项目中,学生选择“植物色素提取”实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菠菜叶或红萝卜进行色素提取,探讨植物色素的存在及其功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研磨、过滤和离心等方法,提取出叶绿素或胡萝卜素,并用纸层析法进行色素分离,学习与植物色素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动手能力。为增强课外实验的趣味性,教师设计“家庭种植观察”项目。学生在家中种植凤仙花或其他易于生长的植物,记录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五、借助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索

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学生能够在分析这些观点的过程中深化对科学实验本质的理解。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表达,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声,同时鼓励学生尊重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独到的见解。

在《植物的“身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对凤仙花、苹果树、肾蕨等不同植物进行深度研究。每个小组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和分工。如学生在研究凤仙花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各个部分的功能与结构上。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种植,有人负责记录生长过程,有人负责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发现花、茎、根、果实和种子的不同特性,并讨论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又如小组在学校的园艺区或者家庭花园里种植苹果树苗时,观察其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小组成员定期测量树苗的高度,记录叶片的变化,并拍摄生长照片以制作生长记录册。在苹果开花结果期间,学生观察花朵的形成、授粉、果实的膨大和成熟过程,了解植物繁殖的复杂机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讨论环境因素对苹果树生长的影响,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深化对植物生长条件的理解。再如小组在实验室中养护肾蕨,观察其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成过程,利用显微镜观察肾蕨的叶片结构,绘制详细的显微图,并记录各阶段的变化。学生对比肾蕨与其他植物的繁殖方式,深入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小学科学教育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展现出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运用兴趣驱动的情境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结合生活的科学实践以及深化课外科学实验活动等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未来,科学教育将继续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引导者,有责任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为培养新时代的科学探索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振桥.小学科学校园植物实验课程教学实践探究[J].理科爱好者,2023(6):236-238.

[2]赵峰.浅谈信息化教学指导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开展方式[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5):1-2.

[3]苗勇.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2):37-38.

[4]纵雯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1(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