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多行竖题排序之管见
2024-10-14王敏
摘 要:竖排标题在报纸行业的习惯是标题在正文左侧则从左向右排,标题在正文右侧则从右向左排。这一惯例虽然由来已久,但有很多弊端,容易给行业外的读者造成困惑。竖排标题在期刊界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全书统一从右向左排,或者统一从左向右排。作为版面设计的一种妙用,竖排标题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具有版面构成的美感,不可或缺。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版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我们亟需在日益缩减的出版领域呈现竖排文的传统本质,让竖排标题有明确的规则制度,简单明了,深入人心。
关键词:多行竖题 排序 传统
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次把竖排文改为横排文。郭沫若先生、陈嘉庚先生等也撰文倡导横版刊印,称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横排文可以减轻阅读时的视觉疲劳。接着,出版物迅速推广横排,1955年底,中央级17种报纸有13种改为横排,就此引领了出版物排版设计的一大改革。时至今日,竖排文字除了在古籍类、传统书法和艺术类等书刊中使用外,普通出版物中也有少量应用,比如报刊的部分短篇小文章,标题和正文都采用自右向左竖排;报刊文章标题的竖排;图书封面上书名的竖排。文字竖排的使用,其中有两种原因: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呼应,正文内容一般与传统文化相关;二是版面设计上的灵活变换,可以调节视觉走向,打破纯横排文字的单一感受。竖排文虽然使用较少,但是笔者发现,在出版物中竖排标题的排版顺序却是十分混乱,有从右向左排的,也有从左向右排的,出版行业细则中也没有相关的条款要求,以至于编辑在工作中无章可循,读者在阅读时也模糊不清。
一、多行竖题排序的惯例
作为一名在出版行业深耕二十余年的美术编辑,笔者在多次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屡次听前辈们阐述关于竖排标题的习惯性规则:即当竖排标题位于文章左侧时,应遵循自左向右的排列顺序;若竖排标题处于两栏之间,同样采取自左向右的排列方式;而当竖排标题位于文章右侧时,则改为自右向左的排列顺序。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笔者所遇到的竖排标题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右向左排列的,并且这种排序方式并未被视为差错,这表明竖排标题的排序问题并非一项原则性的规定,而更多的是遵循一种普遍性的惯例。基于对此类竖排标题排序方式的疑问,笔者着手查阅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文资料,以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与洞见。
一位从事校对工作多年的欣雯先生在2005年发表的文章中说:“许多发行量很大的报刊,有的竖排标题从右往左排;而有的竖排标题又是从左往右排。一些从事出版工作的资深专家,对此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按传统排法应从右往左;有的说题随文走。”“有些竖排标题乍看上去,从左往右读也对,从右往左看也通,有时还容易造成对标题意义的误解。”欣雯先生作为专业的校对人员,对此类排版问题表达了困惑与迷茫。最后,他提出了一项建议,认为为了阅读的便利性和一致性,文章的竖排标题应采取从左往右的读序。[1]
桦林报社戴秀坤先生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注意到,竖行标题的读序与其居位及行文顺序有着密切关系,1999年,他在《竖行题的排列与行文顺序初探》一文中总结:“标题居左位,无论横竖文,竖行标题,读序均为从左至右……标题居中位,正文读序为横文,竖行标题读序为从左至右;正文读序为竖文,竖行标题读序为从右至左。标题居右位,无论横竖文,竖行标题读序均为从右至左。”[2]
2004年,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的张照庚先生在《多行竖题的排列顺序》(见图1)一文中指出:“多行竖题应当怎样排列顺序呢?通常的做法,以横排正文为例,多行竖题在正文左面位置的,应从左向右排列;多行竖题在正文右面位置的,应从右向左排列。”[3]
从戴秀坤先生和张照庚先生的文章可知,继续教育课堂上前辈讲的惯例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标题竖排原则,在报纸上执行得比较到位。1998年,山东师范大学高更生先生统计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杂文报》五家报纸10日以上的所有竖排多行标题的排序情况,他在《谈竖排多行标题的排序》一文中分析总结:“竖排多行标题在横排正文左边和中间的,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排序,分别占总数的99%和96.2%;在横排正文右边的,绝大多数是从右向左排序,占总数的99%;而这三种位置上采用相反方向排序的只分别占总数的1%、3.8%、1%。这说明竖排多行标题的排序问题,虽然尚无明确的规范标准,但是一般报纸实际上已经基本上约定俗成,有了一定的倾向性。”[4]
这篇文章虽然已经发表了20多年,今天的多数报纸,仍然执行这个规则,所以这组数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作者的调查情况可知,在这五大报纸引领下,报纸行业显然已经认定了对竖排标题顺序的惯例。
二、多行竖题排序的问题
从前文中欣雯先生的迷茫状态,以及戴秀坤先生“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的行为可以看出,即便是从事出版工作的专业人员,对于标题的排序规则尚存在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如何能让广大读者充分理解和认同我们行业的具体规范?当读者面对形式多样、排列各异的竖排标题时,他们的理解过程又会是如何?笔者近期翻阅了一些报纸,发现其中有几个版面确实严格遵循了前文所述的排版惯例,使用了两个竖排标题。然而,这样的排版方式对于非专业背景的“外行”读者而言,是否会引发他们的疑惑或不解呢?
(一)标题前后句顺序不明确
比如《人民日报》2024年2月8日第19版的“法治”版(见图2),在右边有一篇《过个平安幸福年》的文章,标题较短,竖排没有转行,但从作者名的位置来看,明显是从右向左排列的。正文左边的“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万家灯火”这句竖排的宣传语也是按惯例,靠近中间,和标题的排序相反,是从左向右读。如果读者不懂这一惯例,也不懂转行空两格的意思,就容易对排序产生疑问——“守护万家灯火 筑牢安全防线”似乎也可以读得通。这句话正读反读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有一些句子正读反读意思大相径庭,或者产生一些歧义,作为内行的编辑感觉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外行的读者可能就是一种阅读障碍。
(二)同一版面上的竖排标题左右顺序混乱
《光明日报》2024年7月18日第一版(见图3)和《经济日报》2024年3月17日的第1版(见图4)左边各有两篇小文,都有主副标题,根据惯例,放在版面左边的《云南:打造转型发展强引擎》一文,因为标题在正文的右边而从右向左排文,和两报其他三篇的主副标题位置相反。好在《光明日报》的版面巧妙设计出了故意为之的对称效果,规避了两个标题背靠背的尴尬。大致相同的版面位置,大致相同的主副标题关系,在不懂行业竖排惯例的读者眼里,《云南:打造转型发展强引擎》一文的标题顺序很可能被怀疑为一个错误。
再看《经济日报》2024年7月4日第3版两篇文章的竖排标题(见图5),两篇声明没有作者名,也没有副标题,右边文章的竖排标题两行,在正文右边所以自右向左;左边的标题是一行,在两栏中间,如果同为两行,按惯例应该是从左向右读,势必会给读者造成错乱的感觉。这种有点自相矛盾的排版方法,让外行读者无所适从,忽左忽右让人费解。即使我们理解了这种惯例的做法,也难以接受这样的版式设计。
(三)复杂的惯例提高了差错率
在图书和期刊的排版与设计工作中,InDesign、Pagemake、方正书版、CorelDRAW等软件是最为常用的工具。这些软件在默认设置下,通常将竖排文本设定为从右向左的排列方式,而不直接支持从左向右的排版。当遇到需要将标题从左向右进行排版的情况时,操作人员需采取特定的技术手段,如将标题的后半部分文本进行断开处理,随后从左侧复制该部分文本,并粘贴至右侧,以实现所需的排版效果。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排版工作的复杂度和工作量,还可能因操作繁琐而导致工作失误。
在连续出版物的编校过程中,由于印张固定且版面有限,对文章进行删减、调整位置以及左右版面的变换是常见的做法。特别是当版面中穿插有竖排标题时,版面的位置变换很可能导致竖排标题的排版规则发生错乱,给编校工作带来额外的挑战。
前文高更生先生的统计数据显示,五大报刊已经认可并执行了某种竖排标题的排版惯例。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1%以上因自相矛盾导致的差错率。如果这一排版惯例被正式确立为出版行业的规范标准,那么在出版物中,这样的差错比例很可能会对整体的编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显然,这种繁琐且易出错的排序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四)期刊和图书对多行竖排标题的不同处理
在期刊界,报纸行业所遵循的竖排标题排版惯例并未获得所有编辑同行的普遍认可。例如,《读者》《百花》《意林》以及《今日文摘》等杂志,与笔者所设计的《寻根》杂志一样,均一致采用自右向左的竖排标题排版方式。与此同时,也存在另一部分期刊采取了相反的做法,即将所有竖排标题均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排列。更为复杂的是,还有一些杂志在竖排标题的排版方向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完全根据版面设计的具体需要进行调整,时而向左,时而向右,缺乏统一且明确的规则指导。这种规则缺失的现象无疑给编辑工作和读者阅读带来了显著的困惑与不便,其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相对于报纸标题竖排的复杂惯例和期刊内文竖排标题的乱象,图书封面上的竖排书名排序出奇的统一,几乎全是从右向左的排序,既没有因为古籍的右翻本变成现在左翻本而改变,也没有因为标题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文字竖排顺序,就连书脊上的标题也都是从右向左排列。
由此可见,竖排标题在报纸、杂志、图书上的排序没有统一的规则要求。竖排标题在正文右边的,标题从右向左排列,其他情况自左向右排,这只是报纸行业的惯例,这一惯例明显有繁琐的弊端,在图书和杂志上并没有完全传播执行。这种混乱的竖排现象不仅给编辑带来麻烦,也容易给读者造成困惑。
三、思考和建议
汉字的竖排传统从简牍开始,为了左手执简右手书写的方便,从右向左书写,阅读时候也是左手持卷,右手展开,自右向左阅读。后来延续到帛书,再到宣纸,再到印刷书籍的出版,两千多年的历史,左行文(从右向左)不再是为了书写的方便,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崇古的文化心理。这千年历史中,没有因为右手执笔可能弄脏衣袖而改变书写的方向。如同我们用筷子吃饭一样,是我们世代流传的文明的一部分,没有因为用叉子或者手抓方便而舍弃。
横排文推广的初期,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竭力反对汉字横向排版改革,甚至立下遗嘱:无论谁刊印他的作品,一定要繁体竖排,否则就不允许出版其作品。可见一代国学大师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爱护之心。
横排文的推广不过几十年的历史,竖排文自右向左的习惯还在多数人的记忆中存在。艺术期刊《荣宝斋》自1999年创刊以来,一直采用竖排文设计,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完美结合,深受读者喜爱。
现在多数报刊习惯了横排文,标题也很少用竖排,虽然简单不易出错,但版面设计上却少了变化。报刊中穿插使用竖排标题不仅使版面更加灵动,还可以调节视觉疲劳。竖排文字给我们视觉上的感受是传统文化的符号,竖排标题的设计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容和版式相呼应,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理统一的沉浸体验。笔者在版式设计工作中,经常用竖排标题和适当的留白来调整文章首页的字数,减少文章转接,版面更加规整有序。所以说,竖排标题对于美术编辑而言,不仅是一种设计语言,更是一种设计技巧。竖排标题既然有视觉传达的价值,到底应该如何排序?
首先,笔者认为,报刊中竖排标题应该统一排序方向。根据竖排标题的位置而改变标题的走向,不仅会给编辑带来麻烦,更会给读者带来困惑。排版规则简单明确,可以有效地减少编排工作中的失误;统一的竖排顺序不会让读者产生歧义,简单明了,没有阅读障碍。
其次,竖排标题应该保留从右向左的传统习惯。竖排标题和横排正文的“混搭”,不应该成为影响竖排标题方向的因素。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春联是横排文和竖排文最常见的“混搭”:古时候的春联,横批是自右向左的;在横排文推行以来,工业化批量生产印刷的春联,横批大多改为自左向右。人们新年贴春联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横批方向的改变而改变上下联的左右位置,依然遵循右上联左下联的习俗。虽然春联横批方向的改变欠妥,但是作为百姓尚能变通,我们的专业出版为何要自筑藩篱给读者出阅读的难题呢?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技术的原因,也因为手机阅读的便利,网络上汉字的竖排文字几乎消失殆尽。纸质出版逐年销量锐减,报刊行业更甚,传统阅读几乎成了少数人的一种情怀,读者对竖排文的阅读机会也越来越少。出版物作为文化载体,竖排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表现形式,应该以更原生态、更简单直接的阅读方式传承下去,让下一代的读者清晰地认识中国汉字的传统阅读习惯。呼吁相关部门早日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标准:不管标题与正文的位置如何,在出版物上统一使用竖排标题从右向左的排序。让编辑在面对竖排标题时有章可循,让读者阅读更加简便,让竖排文字从右向左的传统阅读习惯在微小的文化空间得以体现,继续传承。
(作者单位系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