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检人员如何助力少儿图书质量提升
2024-10-14房小倩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高质量发展”等都体现了质量的重要性。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出版单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图书质量。图书质检工作是图书出版环节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整体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文章从个人主动和多方互动两个方面分析图书质检人员如何助力提升少儿图书质量。
关键词:图书质检人员 图书质量 高质量发展
图书质量是影响出版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出版社的专业水平。在我国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出版行业的图书质量问题也被提上新高度,重质量、抓精品成为各出版社的发展共识。少儿图书由于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尤其要做到保质保量,将正向的价值理念和准确的知识传达给小读者。一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署高度重视出版物质量,开展各项图书质量检查工作,而少儿图书更是图书质量检查的重点对象之一。
明天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少儿图书出版社,始终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的精品出版理念,坚持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倡导“内容为王”。特别是近年来,明天出版社高度重视图书质量监管方面的工作,对图书质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图书质检人员的工作归纳为个人主动和多方互动两大方向,从中探析图书质检人员如何助力提升少儿图书质量。
一、个人主动
个人主动主要是指图书质检人员单方的个人管理,即图书质检人员需要具备与提高一定的素养和能力,主要包括高度的责任感、敏感度、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审美水平、持续学习的意识。
(一)高度的责任感
图书质检人员需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以提高整体图书质量为目标。对待图书质检工作,图书质检人员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权威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对差错进行认定,实事求是地分辨合格图书和不合格图书,力争做到不合格图书不漏网、合格图书不误判。职业态度和责任心直接关系着图书质量检查的判定结果,对把控整体图书质量影响重大,如明天出版社实行的终审前审读制度,要求图书质检人员对于审读过的图书做好记录,明晰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图书质检人员不断增强责任感。[1]
(二)敏感度
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装质量,其中内容质量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一本图书来说,出版导向正确和无政治性差错是第一位的。图书质检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政治认知力、内容判断力,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等,时刻关注党和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由于少儿图书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图书质检人员还要注意少儿图书中不能含有诱导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容、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传播错误历史观的内容等,切实把好出版导向关和内容质量关。
(三)深厚广博的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图书质检人员要查找书稿的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和标点符号问题,需要运用资料检索的能力、查找求证的能力、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等。因此,图书质检人员应当系统、深入地掌握质量管理规范、图书质检工作规范、图书编校规范等知识,并且尽可能多地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用于自己审稿,另一方面可用于为其他编辑答疑解惑。
(四)审美水平
少儿图书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通常在设计上大胆创新,艺术手法新颖,且会配有大量插图。少儿图书应当符合字迹印刷清晰、图画色彩精准等标准,而有些图画与排版方式可能需要运用艺术的视角去看待。这就需要图书质检人员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和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在审读图书的时候,面对具体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灵活处理,不能以避免差错、求稳妥为理由阻碍创新性的发挥。
(五)持续学习的意识
图书质检人员需要做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强大的学习力,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图书质检人员不能满足已有的知识储备,在为编辑做好编校知识服务的同时,及时淘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例如,阅读论文,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参加专业论坛、培训会议、读书沙龙、讲座,拓宽视域,尤其多涉猎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渐渐提高对不同专业领域的认知。
二、多方互动
图书质检人员除了加强个人管理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做好与多方的互动工作。这里的“多方”包括人,也包括物。“物”主要指书稿、成书和图书质量检查结果,“人”包括编辑、社外质检人员、专家学者等。在多方互动过程中,图书质检人员需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一)资源整合能力
面对书稿或成书,图书质检人员需要具备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明天出版社的图书质量检查工作实行社内质检和社外质检、印前质检和印后质检相结合的制度。图书质检人员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对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和对图书的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管理。
图书质检人员的有关图书质检工作包括两项:一是书稿终审前的审读工作,二是成书的质量检查工作。终审前的审读工作主要是书稿经过初审、复审后,在终审之前,由图书质检人员对其进行审读。社内初版的少儿图书都要进行终审前审读。在这一环节中,图书质检人员主要负责查看书稿中的内容质量问题,确保图书中的文字和图案不涉及敏感性问题、无政治性差错。在大量图书集中出版之时,图书质检人员可能会面临书稿集中、工作量极大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审读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将粗查和精读结合起来,确保发现的任何一处错误都有理有据,任何一个修改建议都是被反复查证过的。[2]除负责终审前的审读工作之外,图书质检人员还要负责定期从社内抽取一定数量的成书进行质量检查,一方面是为了查出图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错,以便在图书重印的时候进行改正;另一方面通过质量检查,实现对图书质量的把控。在抽检图书时,图书质检人员要细致地对图书进行审读,除了内容方面,编校、设计、印装方面都要检查,审读少儿图书,尤其要注意细节。例如,在词语运用方面,少儿图书中的词语不仅要使用准确、表述妥当,还应当是文明用语且通俗易懂,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在语言表达方面,少儿图书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意突显语句的趣味性,有时会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表达方式,图书质检人员在确保其符合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尊重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避免“一刀切”[3];少儿图书中拼音读物所占比重较大,需要检查拼音拼写是否符合规范;在插图方面,需要检查图案是否涉及政治敏感问题、图文是否相符、图片的比例是否恰当、图片展示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图内文字有无错误等;在排版方面,版式设计要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字体字号要符合要求;在印制方面,印刷厂可能会使用新设备、新工艺,要仔细查找可能出现的印刷、装订方面的问题。
某些书稿或成书的质检工作需要社外质检人员的协助。社外质检人员的质检工作包括印前质检和印后质检,以印后质检为主。社外质检人员负责印前质检的书稿主要涉及将要出版的重点图书、需要参加评奖的图书、涉及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较多及存有比较多难以把握的问题的图书,负责印前质检的社外质检人员可以是专业的质检专家,也可以是研究相关领域的教师、学者等。对这些书稿进行印前质检的主要目的是查找问题,从把关的角度对文稿进行检查,把问题和错误消灭在印书之前,避免成书后存有较大、较多的问题,从而降低出现图书质量问题的风险。[4]负责印后质检的社外质检人员是有资质的人员,能够确切地查找出图书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出版社对图书质量进行管控,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提高图书质量的方案。
书稿或图书被审读之后,图书质检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图书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管理,即资源整合。无论是社内图书质检人员的检查结果,还是被邀请的社外质检人员的检查结果,抑或是主管单位、省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等所抽查图书的检查结果,图书质检人员都要对其进行记录、分析、总结。根据质量检查结果,图书质检人员将图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出本社编辑容易犯的错误、容易忽略的细节,提取经典案例,整理成文档,为编辑提供高度密集的系统化知识,可供编辑日后查看。[5]
此外,为加强对社内图书的质量管理工作,图书质检人员需定期做好图书阅评工作。质检人员按期定量地抽取社内已出版的图书,认真审阅,并详细撰写图书阅评报告,记录图书的质量情况。
(二)沟通协调能力
图书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图书质检人员的日常工作不仅要面对物,还要面对人,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比如与编辑部门的沟通,与印务部门的协调,与社外质检人员的联络,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等。只有确保各方沟通工作都做到位,才能为提高图书质量提供保障。图书质检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人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推动提高图书质量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主要对与编辑的沟通和与社外人员的沟通工作进行分析。
1.与编辑的沟通
保障图书质量的关键在图书编辑环节,编辑是提高图书质量的主体。促进编辑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正面输入的方式,一种是侧面监督的方式。正面输入的方式即通过组织培训、座谈、授课等向编辑传授图书编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侧面监督的方式是指图书质检人员以负责任的态度查找出书中的问题和差错,促使编辑从错误中学习自己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注意之前忽略的问题,吸取教训、积累经验,避免之后在编辑书稿的时候犯类似的错误。
图书质检人员与编辑进行沟通交流,能够促进相互理解。通过交流,编辑能切实了解质检工作的性质,理解质检工作的目的不是挑错、找毛病,而是旨在促使编辑不断增强提高图书质量的意识,在编辑书稿时紧绷质量这根弦,踏实认真,不抱有侥幸心理,切实为自己所编的书稿负责。同时,图书质检人员能理解编辑在编稿时的思考和顾虑,尤其在面对观点不同时,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达成共识。此外,编辑与图书质检人员的沟通,也能使得双方分享彼此的经验,缩小各自的知识盲区,共同进步。
随着发展节奏的加快、出版图书的品种数不断增加及编辑队伍的年轻化,图书质量问题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书稿数量的增多和编辑压力的加大,使得老编辑带新编辑的“传帮带”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期待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明天出版社为提高年轻编辑的编校水平,实行“轮岗制”。这一制度是指社里不定期地安排编辑部的年轻编辑到图书质检部门轮岗,学习编校知识,积累经验。年轻编辑在质检部门轮岗结束后,编校水平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在之后的编稿过程中,避免出现很多问题和差错。
2.与社外人员的沟通
图书质检人员需要联系的社外人员主要是社外的图书质检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前者负责的是对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后者负责的是到出版社给编辑传授知识和经验。图书质检人员在联系社外质检人员的时候,要注意对方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职业道德良好、责任心强,能够对图书提供真实、可靠的意见。在大量图书集中出版之际,由于图书数量多、时间紧,寻找社外质检人员会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图书质检人员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图书质检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编辑工作需要各方面和各领域的知识,图书质检人员在参加培训、会议等活动时注意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联系,不断拓展人脉关系,通过联系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编辑进行培训,使编辑不断拓宽知识面,在编辑书稿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从而保证图书质量。[6]同时,图书质检人员还要保持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上级制定的政策和规范,以规避风险。
新形势下,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对儿童阅读越来越重视,对少儿图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出版社对图书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不断提升。我国的出版质检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各出版社都要高度重视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从理念认知、制度体系、管理措施、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进行实践总结,探索与时俱进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之路。随着制度的完善、规范标准的明确、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大,编辑能力的提升,实现提高图书质量的愿景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系明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