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
2024-10-14杨志勇
出版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一样,需要升级改造。在当下,出版业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需要,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出版业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在进行技术革新,以此不断提高生产力。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出版业发展。古登堡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传统出版到现代出版的演变。从活字排版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问世,汉字之美有了现代科技的支撑,这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出版业,还是对汉字的一种守护。汉字不用去走一些国家的文字拉丁化之路,而有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新科技的应用,特别是那些给出版业带来质的变化的创新科技,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出版业,图书品种变得更加丰富,出版周期也因此大幅缩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挑战,出版业也在面临新的挑战。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中经受冲击都是正常的,越过困难就是一片新天地;越不过困难,就可能消失殆尽。出版业是否有未来?这其实不需要回答,只要社会各界对经过编辑的知识有需求,出版就有存在的意义。未来,出版业态可能有新的表现形式,出版形态甚至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出版机构来说,谁能适应这种变化,谁就能得到新的发展。
加快发展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对未来出版发展方向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未来已来,适应电子阅读需要的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众多出版机构着力打造的新增长点。但是,数字出版如何形成适应国情的盈利模式,还需要深入探讨。数字出版本身是分层次的,不只是简单地再现纸质书的内容,更高层次的数字出版应该是出版比纸质书功能更多,使用更方便的数字图书,而且数字图书可能是多本纸质书的集合或再次出版。不同层次的数字出版投入产出不同,经营管理上也会有差异。
未来的融合出版,可能是出版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出版,也可能是其他行业融合出版,这样就可能形成新业态。不同的融合对应不同的新业态,至于未来出版的具体模式,还需要实践去探索,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最后才能稳定下来。出版业如何发挥出版的特殊优势,在融合中得到发展,是出版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出版机构各有特点,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努力创新,寻找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出版机构应注意与出版有关的科技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让传统出版业务获得新生,传统出版业务仍大有可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经过精心编辑的知识(图书)仍然广受欢迎。多数用户难以辨别现实中良莠不齐的自媒体,已经有不少读者深受其害,更可怕的是知识传播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真正的知识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对出版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纸质书或阅后即弃,或作为艺术品永久保存,可能成为传统出版业需要面对的两个极端。给图书合理定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对此,新技术也可以助力。
加快发展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传统出版业务流程中运用新技术。例如,编辑流程运用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出版营销中利用新技术,可以促进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率;财务管理中利用新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出版机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内部组织架构,以组织创新适应千变万化的新环境。出版机构应有统筹科技开发和应用的专门部门。其功能应符合不同出版社的技术开发情况,有的可能更多注重新技术开发,有的可能更多考虑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出版机构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生产效率。以制度创新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出版机构要加强人才储备。可以说,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在未来出版竞争中获胜。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数字出版所带来的组合出版呼唤新的、更加灵活的监管模式,出版融合发展呼唤新的跨行业监管模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