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金标准”
2024-10-14袁聪
症状因人而异
慢性萎缩性胃炎,顾名思义,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的一种慢性胃炎。其发病机制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许多患者可能长期处于无症状状态,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而言,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不适,这些症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高度相似,容易混淆。然而,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胃炎在临床表现上又有所差异。例如,中青年患者中,HP感染导致的胃炎占据主导地位,而老年患者则可能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胆汁反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症状更为复杂且严重。
此外,心理应激、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情绪等精神心理因素也被证实与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密切相关。这提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患者的生理症状,还应重视其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综合干预。
胃镜检查是首选
鉴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隐匿性和复杂性,及时准确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胃镜作为检查慢性胃炎的首选方法,其直观性和准确性无可替代。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变化,可以初步判断胃炎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下的表现尤为关键。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常呈现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的特点,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区域可见血管显露。此外,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异常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线索。然而,仅凭内镜观察难以全面评估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结合病理诊断才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选取胃窦、胃角和(或)胃体等关键部位进行活检取样,以获取更准确的病理信息。通过对胃黏膜病理切片的观察,可以评估固有腺体的减少程度,从而判断萎缩的严重程度。同时,结合内镜下萎缩范围和病理标本的萎缩程度,可以运用如OLGA系统等国际公认的评估体系来预测胃癌的发生风险,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及随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技术高效诊断
随着医疗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等尖端诊断技术已成为慢性胃炎精确诊疗的关键力量。这些技术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医生的诊断手段,还通过特殊染料的精准着色或光谱信息的增强处理,为内镜下的胃黏膜世界加上了高清滤镜,使病变组织与周围健康组织间的界限一目了然,显著提升了疾病的早期发现率与诊断精度。放大内镜的引入更是将精度推向极致,其高倍率镜头深入探索胃黏膜的微妙之处,捕捉微小血管、腺体排列及细胞结构的细微变化,为医生提供了直观且精准的诊断依据,并精确指导活检取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与治疗的有效性,为患者带来更加及时、高效的医疗解决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且复杂,诊断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和技术。同时,也呼吁广大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检查和治疗,以维护自身的消化健康。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相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