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维护PICC导管,远离并发症

2024-10-14陈娇

家庭医药 2024年10期

PICC 导管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它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可以大大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且可以在体内留置较长时间,一般可达数月甚至一年。其次,它能够有效保护外周静脉,避免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其造成损伤。此外,它还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因为中心静脉管径粗、血流速度快,可以迅速稀释药物,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

但PICC 导管如果护理不当,会造成以下并发症,且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影响临床疗效,增加患者痛苦。

感染 一是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有时还会伴有脓性分泌物。主要原因包括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敷料更换不及时以及患者自身卫生状况差等。二是全身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通常是由于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引起,病原菌可通过穿刺点、导管接头等部位进入血液。

血栓形成 PICC导管作为异物长期留置在血管内,可能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患者会感到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改变。若血栓脱落,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导管堵塞 药物沉淀、血液凝固、导管扭曲或打折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导管堵塞,使输液变得困难或无法进行。

导管脱出 患者活动过度、敷料固定不牢固、外力牵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导管脱出。这不仅会影响治疗的进行,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为了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日常要加强对PICC导管的维护,具体方法包括: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一般情况下,PICC导管的敷料应每周更换1次。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等情况,必须及时更换。患者在洗澡时应使用保鲜膜等防水材料包裹穿刺部位,避免接触水。若穿刺部位被水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在更换敷料时,要确保操作过程严格无菌,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 患者和家属应每天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避免肢体过度活动 患者应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弯曲、伸展、提重物等活动,防止导管脱出或移位。

冲管与封管 每次输液前后、输血前后以及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后,都应进行冲管。冲管时使用生理盐水,采用脉冲式冲管方法,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以便更好地冲洗干净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和血液。输液完毕后,还要进行封管。封管液一般为肝素盐水,采用正压封管方式,即边推封管液边拔针头,确保导管内充满封管液,防止血液回流形成血栓。

定期复查 患者不得擅自调整治疗方案或自行拔管,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导管位置等检查。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PICC导管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但只有重视导管的维护,才能远离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做好 PICC导管的日常护理、敷料更换、冲管与封管等工作,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