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紧急“拆弹”
2024-10-14贾东潇
蛛网膜主要是指覆盖在人们大脑和脊髓神经外的一层薄膜,总共有3层,即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蛛网膜的作用是对大脑的脊髓神经进行保护和支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此病的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好发年龄主要在40~60岁之间(平均≥50岁)。
根据病因,本病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类: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暴力伤害等是导致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颅内血管动脉瘤破裂是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临床占比高达75%~80%,其余由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炎性病变、颅内动脉夹层、脑梗塞和颅内肿瘤等引发。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中、重症患者会出现者会头痛(不能缓解或呈进行性加重)、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部僵直、头疼、呕吐等,常于发病后数小时出现,3~4周后消失)、眼部症状(上眼睑下垂、眼底出血)、精神症状(欣快、谵妄、幻觉、行为混乱、意识不清,少数可有癫痫发作)等表现,甚至突然昏迷、死亡。
高风险人群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如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紧急“拆弹”行动需立即展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纤溶制剂、降压药、脱水剂等控制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修复破裂的血管,以减轻脑组织的压迫。而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栓塞剂送入破裂的血管内,使其闭塞,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早期的神经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减轻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在治疗时,还需进行相关护理干预,如落实好头部保护工作、忌辛辣油腻的食物、注意补充营养、稳定好情绪、进行病情监测和环境管理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再出率较高,特别是在初次出血后的24小时内,再出血的危险性最大。临床上,81%的再出血发生在1个月内,且病死率约为50%。为了有效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再出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未能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规律的生活作息等方式,可以帮助控制血压。
2.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已经存在的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原发病,应积极治疗,以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
3.避免外伤。头部严重外伤可能会导致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因此需要避免高风险的活动,佩戴安全头盔等措施有助于降低头部发生外伤的风险。
4.定期体检。存在发病风险或已出现相关前兆症状的人群,应通过定期体检来确认是否存在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潜在危险因素。一旦头颅CT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应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便明确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