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乏力,要引起重视

2024-10-14王文静

家庭医药 2024年10期

生理性乏力常与心理压力、睡眠障碍等因素有关,病理性乏力可能涉及全身各系统。

常见的生理性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运动缺乏或过度: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肌肉萎缩、松弛无力;热量摄入过多、身体脂肪增加,这些会引起乏力。相反,剧烈活动导致肌肉疲劳,同样会引起乏力出现。

2.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使得人们体力和精神难以恢复,造成身体乏力不适。

3.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线粒体受损和肌肉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身体有效供能减少。而老年人群的肌肉萎缩和减少、肌肉质量和力量的丢失,正是造成肌少症的原因之一。

4.妊娠和围绝经期:女性从怀孕开始到分娩后1个月,体内的激素水平和能量代谢会产生变化,加上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易导致乏力的产生。

5.药物和其他物质摄入:平时服用的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失眠药、抗精神药、抗过敏药、抗病毒药、降压药、阿片类止痛药等都可能引起乏力。此外,长期酗酒、饮浓茶、咖啡等导致成瘾,一旦突然停止饮用,则会产生戒断反应引起乏力。

常见的病理性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肿瘤:肿瘤患者的乏力称之为“癌因性疲乏”,这种乏力与肿瘤本身、患者自身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具有发生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也会对癌因性疲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乏力,贫血越厉害乏力越严重。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大量出汗或剧烈吐泻会导致钾、钠、氯等电解质紊乱、B族维生素的缺乏,这些也是引起乏力的常见原因。

3.精神心理疾病:研究表明,此类问题和乏力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常见的有,(1)抑郁障碍,精力减退是其核心表现,同时还伴有腹胀、腹泻、心慌、肌肉酸痛、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情绪低落、自杀想法等现象。(2)焦虑障碍,这类人群交感神经经常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常伴随紧张、担心、气短、出汗等现象。(3)躯体症状障碍,这类人群经常用“身体虚”“气血虚”等描述自己的症状,很多时候是处于乏力或疾病的恐惧状态。

4.感染性疾病:感染本身可引起身体虚弱无力,如果反复或持续时间长,还会引发失眠、焦虑和抑郁等症状,将反过来加重患者的乏力。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如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糖尿病、低血糖、肥胖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均可引起乏力。

6.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起病缓慢,不容易察觉,乏力症状可急可缓。

7.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后往往会遗留乏力、易疲劳的症状,这可能与患者的情绪因素、睡眠障碍、疼痛、伴发疾病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的反应有关。

8.循环系统疾病:持续的房颤等心律失常,以及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多为慢性病,长时间的心脏缺血、缺氧导致心功能下降,出现乏力。

9.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患者,因气体交换障碍、能量消耗增加、心肺功能差等导致乏力。慢性鼻炎、鼻窦炎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由于夜间鼻腔堵塞或者呼吸暂停而频繁憋醒,影响睡眠,导致白天乏力犯困。

10.消化系统疾病:慢性炎症性肝病及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物质难以吸收,身体不能得到有效的供能,出现乏力。

11.血液系统疾病:除了前面提到的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影响了患者造血功能,血液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代谢,患者常以乏力为首发症状到医院就诊。

12.泌尿系统疾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损伤)、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疾病患者会出现发热、代谢能力下降、毒素排出受阻等,也常出现乏力。

虽然那么多疾病可以引起乏力,但也无需特别担心,因为大部分的乏力并非疾病引起。有人或许会担心,如果因为疏忽没检查而导致漏诊怎么办呢?这个担心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发生率并不高。有文献记载,荷兰曾经追踪了500多名以乏力首诊、但没有明确诊断的病人,结果表明:一年后仅有8.2%的人被诊断存在相关疾病。

目前临床没有针对乏力的特效药,如果明确病因,会进行相应的治疗。乏力的预防要大于治疗。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避免或改善乏力呢?

首先,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有些人“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他们缺乏运动,不能耐受劳作,所以出现乏力。这种情况,不能急着就医,也不要随便吃补药,而是应该试着运动。如果运动一段时间得到缓解,那就继续坚持,乏力自然会消失。

其次,审视自己的睡眠。睡眠时间是否充足、是否经常醒来、有无打鼾、睡醒后乏力有没有明显缓解等。我们可以选择固定时间就寝,睡前远离兴奋刺激,如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或者咖啡、浓茶等兴奋饮品。选择舒适的床品、保持环境安静,播放舒缓的音乐,降低室内的光亮,睡前泡脚也是缓解睡眠的不错选择。

如果近期感染时间长,可以进行血常规的检查,看看有没有合并其他感染或者目前服用的药物剂量、天数不足。糖尿病的患者要定期检测血糖,如果吃的少、活动多,出现心慌、手抖、虚汗、双腿无力、头晕的情况,要考虑发生了低血糖,吃块巧克力或者糖果,也可以喝瓶饮料。如果近期体重减轻明显、消瘦,要警惕肿瘤、甲状腺功能方面的问题。

运动方面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游泳、太极、八段锦、广场舞等有氧运动,训练初期每次持续时间为5~10分钟,后续可增加至15~30分钟,每周训练3~7天。待肌肉力量、耐力、关节活动性恢复后,推荐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训练。抗阻运动可以选择弹力带、绑腿沙袋、哑铃、壶铃、深蹲等方法,力量差的人可以从每周1次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周2次,每次训练1~3组(组间休息1~2分钟),每组8~12次重复。抗阻锻炼应优先考虑股四头肌(大腿)、臀肌、小腿以及脚踝和足部肌肉的锻炼。多关节练习优先于单关节练习。训练后应关注参与者的睡眠、营养、疼痛等情况,以不加重疼痛为宜。

正确的饮食也有助于乏力的恢复。我们要注意饮食多样化,缺铁性贫血人群应选择富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如绿叶菜、黄豆及其制品、木耳、蘑菇、海带、紫菜、芝麻酱等。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

最后,要及时纾解精神压力。持续的紧张、愤怒会增加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和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减轻精神压力。

总之,乏力问题相当普遍,我们既不能忽视它,也不能小题大做,更不能病急乱投医,遵循上述方法进行自查和解决,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才是科学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