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治疗,结核病其实不可怕

2024-10-14陈小龙

家庭医药 2024年10期

在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流行程度不容小觑。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感染结核病,其中大部分病例集中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群体中。这些地区往往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基础设施不足以及公共卫生意识薄弱等原因,无法有效控制和预防结核病的传播。下面就从预防、症状、治疗等3个方面谈一谈结核病的“底细”。

预防:3方面入手阻止结核病流行

传染病流行需要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1.控制传染源

在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中,控制传染源是核心措施之一。早期发现并隔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特别是那些痰液中携带结核杆菌的排菌者,能够显著降低其传染性,从而减少疾病在社区和群体中的传播风险。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高效且针对结核病治疗的抗结核药物,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多数患者的痰菌可以在数周内转阴,实现从传染源向非传染源的转变。同时,对已确诊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跟踪,确保其完成全程治疗,也是切断传播链条的重要环节。

2.切断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是结核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尤其是在封闭或拥挤的环境中,结核杆菌可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进行传播。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降低室内封闭环境中的结核杆菌浓度,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紫外线消毒也是一种有效的消毒方式,能够杀死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结核杆菌,从而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对于结核病患者来说,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应规范佩戴口罩,以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此外,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不随地吐痰,痰液应吐在消毒液浸泡过的纸巾或密封痰袋里,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3.保护易感人群

针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艾滋病毒感染者、尘肺病人等易感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的筛查和监测。通过规律运动、保持均衡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愉悦的心情,可以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结核病的机会。同时,对于特定职业和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教育工作者等,进行母牛分枝杆菌疫苗(微卡)的接种也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手段。

症状:不同部位结核病有差异

结核病常见症状可分为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

1.全身症状

结核病患者在疾病活动期,常常会出现一系列全身性症状,其中最具特征性的体征是午后低热。这种低热现象通常在下午或傍晚时分开始出现,患者的脸部会出现潮红,体温也会有所上升。虽然体温升高并不明显,但患者会感到明显的不适,例如疲劳、无力等。夜间盗汗也是结核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之一。这种盗汗现象通常发生在熟睡过程中,患者会不自觉地出汗,醒来时发现内衣已经被汗液浸湿。除此外,乏力、食欲不振(纳差)、体重下降等症状也十分常见。这些全身症状反映了机体对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和消耗状态,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局部症状

肺结核常见的局部症状包括持续的咳嗽、咳痰(2周以上),严重时可能痰中带血。这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肺部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局部损伤,使得气道受到刺激而引发咳嗽,痰液中带有血液则可能是因为结核病灶侵犯血管或者毛细血管破裂所致。部分肺结核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病变累及胸膜或胸腔积液形成所致,这类患者往往在咳嗽或深呼吸时胸痛加剧,严重影响呼吸功能。

而对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如淋巴结核常表现为颈部或其他部位的肿块、疼痛;结核性脑膜炎则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肠结核则可能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不同部位的结核病变因其位置和影响范围不同,其局部症状也有所差异。

治疗: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对于结核病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现代医学领域中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一治疗方法通过使用抗结核药物来抑制或杀死结核杆菌,从而有效缓解病情并促进患者康复。在化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以及结核杆菌的种类和数量,精心制定联合使用至少两种或多种药物的化疗方案。这样的组合疗法旨在增强疗效,确保更全面地杀灭结核杆菌,同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现今广泛采用短程化疗方案(通常为6~9个月),通常适用于病情较轻或对药物敏感的病例,因其高效且易于管理而备受推崇。短程化疗方案是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治疗方式,其通过缩短化疗时间,减少药物种类和剂量,从而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然而,对于某些特殊的肺结核病例,如耐药性肺结核或病情复杂的病例,治疗时间可能需要延长至18~24个月。这类病例通常需要更复杂的治疗方案,包括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及更长时间的化疗。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结核病的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而在这段时间内,结核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一旦形成耐药性菌株,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可随意更改治疗方案或自行停药,以确保化疗的成功进行,从而保障个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恢复。

在治疗期间,患者还可能会经历一些不良反应,如消化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相应的处理建议。

生活管理方面,为了防止结核杆菌的传播,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尽量独居一室,保持室内良好通风;如有必要外出或接触他人时请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与其他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