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镜头里,传递荆楚非遗之美

2024-10-14戎钰

阅读时代 2024年10期

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凝结着数千年的东方智慧与精神力量。它孕育于土地,穿越历史长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并在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连接中,不断焕发新活力,产生新价值。

今年4月,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在武汉进行多日拍摄,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著名演员徐帆这两位“湖北老乡”,以及故宫前“掌门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作为特邀嘉宾,与多位湖北非遗传承人进行花式互动,上演了一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荆楚非遗寻美之旅。

“虚浮”!品荆楚非遗好味

“老师傅,搞一碗热干面!”

“好嘞!”

“多‘把’点油,多‘把’点盐!”

《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现场,撒贝宁与徐帆的一口地道汉腔,让热干面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王永中倍感亲切,也让围观市民听着“虚浮”极了。

“爽而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热干面不仅是武汉市民的“过早”必备,也成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练了一辈子基本功的王永中,在节目中娴熟地为几位嘉宾表演了热干面的晾面、烫面技巧,更用一句“万物皆可热干”,道出了热干面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而接过热干面的撒贝宁,还在现场一边小跑,一边深度还原了一个“正宗武汉伢”的吃面技巧,“你看,能在街上跑着吃的,都是地道的武汉人。我们小时候快上课了,都是一边跑一边吃,喊着快点快点”。

王永中介绍,热干面是武汉的地标性美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一碗“最好吃的”热干面,不管是老小区楼下的便民店,还是被全国旅游“特种兵”们追捧的网红店,都能给食客带来难以忘怀的幸福滋味,“希望等到《非遗里的中国》湖北篇节目播出后,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热干面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来武汉、来湖北旅游”!

吃完热干面,就轮到武汉煨汤上场了。徐帆品了一口醇厚的藕汤,忍不住感慨了一句:“您家里的孩子该多有口福啊!”撒贝宁更是直接吟诵上了:“此汤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这回在武汉实现喝汤自由了!”

再看,那十个人手牵手才围拢得住的,是巨型蒸笼里的天门蒸菜;能在众人惊叹声中穿针引线的,是巧夺天工的石花奎面;隔着老远都能闻到甜香的,是“薄如蝉翼甜似蜜”的孝感麻糖;而那条惟妙惟肖、造型灵动的“神龙”,是闻名海内外的蟠龙菜……一食一饮,一城一味,荆楚非遗的好滋味,你值得拥有。

盛宴!赏荆楚非遗风采

据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非遗里的中国》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旨在通过非遗绝技还原、创新秀演、沉浸体验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呈现非遗的创新成果、历史底蕴、中国智慧和东方美学。

此次节目组来武汉进行多日拍摄,除了展现近百种荆楚非遗精品项目,还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对非遗创新成果的展示,刻画荆楚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焕新力量。

在推介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当武术时,节目组邀请了湖北人非常熟悉的美国“90后”杰克,请这位武当“三丰派”第16代传人,同时也是武当山唯一的外国教练,分享他是如何传承武当武术、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在讲述章水泉竹艺的匠心独运时,范道正、胡昌武、干渊三代传承人接续创新的故事,也让全国观众深度了解了竹艺的前世今生,尤其是与科技相融后的无穷能量。在“让隔壁小孩馋哭了”的武昌鱼制作技艺展示环节,省级传承人邹志平用神乎其技的好手艺,带领大家进入“楚菜顶流的料理世界”,让外地食客羡慕一下湖北老饕们“无鱼不成席,吃鱼不见鱼”的味蕾享受。

而在国家级非遗项目青铜器制作技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推介环节,省级传承人、“荆楚工匠”项绍清与三位嘉宾进行了深度互动,一起探寻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曾侯乙编钟的精绝之处。撒贝宁还在节目现场敲响了复制件编钟,体验“一钟双音”所带来的时空穿越感。

汉剧、汉绣、龙舞、灯舞、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利川灯歌、天门渔鼓、武汉剪纸、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宜红茶制作技艺(宜都宜红茶制作技艺)、针灸(蕲春艾灸疗法)、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这些既古老朴素又生机盎然的荆楚非遗力量,在央视镜头里尽显荆楚华彩、中国气派。

据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目前,湖北省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湖北有11个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4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60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87人。全省各地共建立98个非遗工坊、130多个非遗传承发展基地,基本实现非遗保护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工作常态化。湖北非遗项目相关产业已成为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文旅发展的新名片。

(源自“极目新闻”)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