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了书,还是书

2024-10-14马克·霍金森

阅读时代 2024年10期

“假如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人人看书、荐书和评书的环境里,那么书籍就会因为随处可见、随手可得而变得稀松平常、无甚特别了。可事实恰恰相反,因此书籍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强化了我作为局外人的身份,而且帮助我渡过了无数难关,也塑造了我独立自强的人格。”

20世纪60年代中期,马克·霍金森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工人阶级小镇罗奇代尔,这是一个读书得不到支持、看不到阅读意义的地方。但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使他的人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今,马克·霍金森已是一名作家、记者和出版商。在《这儿可没人读托尔斯泰》一书中,他坦诚讲述了自己一生热爱书籍的故事,提供了对个人成长、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以下来自《这儿可没人读托尔斯泰》序言部分。

我的生活空间正在不断地缩小。从前离我尚有几米远的那几面墙,如今我只需稍稍探过身去就能触到了。假如你也像我一样疯狂地收藏各种书籍,并把它们存放在一个又一个硕大的书架上,那么你本就不大的房子就会越变越小。然而,你很难察觉到这个变化的过程,就好比时间悄然流逝,而你却总以为自己没发生什么变化,直到对比了自己十年前的照片,才不禁发出一声惊叹:“天呐!”

我从不觉得3500本书(数目还在不断增加)是一个特别大的数目,就像我始终认为小时候家里仅有一本书也不足为奇。我对音乐的态度也是如此。我收藏了数千张CD。在可订阅的流媒体服务出现之前,我曾在三个iPod音乐播放器里存了6万多首歌曲。人各有所好,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在自己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只有在别人眼里才会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17岁那年,我到一位大学同学家做客,第一次见识到一个家庭可以拥有那么多的藏书。我不是那种把“敬畏”一词挂在嘴边的人,也从不轻易对某事惊叹不已。但就在那一天,我实实在在地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身上那件帅气的意大利野战夹克和梳得一丝不苟的发型也没能抑制住我内心的激动。我真想拥有那里的每一本书。那种被书山环绕着的感觉简直太妙了。

当时我就立志,我将来要做的这件事绝不是一项为了收藏而收藏的任务,P8l5m2CwE+lagsFt9HrfmdVX8w6hDUCSqyTt+S/VlF4=也不是为了炫耀或是巧妙地换一种方式来博人眼球。因为我已经感受过书籍真正的魅力,见识过书中的智慧与美好。在当时的我看来(当然,现在的我也依然这么认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传送门,能够将你传送到一片新天地或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世界。每读完一本书,你都能感觉到一丝轻微的,有时甚至是彻底的改变。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无法抗拒呢?此外,如果你恰好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半点儿文化熏陶或艺术细胞的家庭里,你的个性就全靠你自己来塑造了。一路走来,我靠的就是音乐和书籍。

最初,我计划将自己这本书的主题定为“延迟满足”——这是一个很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青睐的术语——以及它与个人藏书量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试图通过一个人的藏书来分析他的个性以及藏书的意义,并且探讨这些书究竟何时才能被真正地读到。我甚至连书名都想好了,就叫《马上是多久?》。

隽永的书籍,就像生命里的美好时光一样,总是不期而至,可遇而不可求。一本好书是会成就它自己的。虽然本书最初的构思获得了一波强有力的支持,但我却毫不心动。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一个工人阶级出身的孩子最终能成长为一个爱书之人,甚至一步步地成为新闻记者、作家乃至出版业者,这段经历本身就极具独特性。通常在这类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愿望非但得不到支持,还要遭到鄙视,他所能获得的教育就是在一所综合学校里混到中学毕业(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实在同情你的处境”)。

阶层常被用作一个人自怨自艾时的托辞,又或者,在相互“比惨”的时候被用来调侃命运的不济——详见巨蟒剧团的经典舞台短剧《四个约克郡人》。然而我却单纯只想凭借我的记忆与认知,客观地介绍我的成长背景、我的家庭以及我所居住的城镇。至少在意识层面上,我并不打算为这本书赋予其他的使命。

我身上自然流露出来的工人阶层特征与我那可怜的、饱受折磨的外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年正是我外公用他的热情、智慧与反叛精神,竭力将我从一个无知少年塑造成了今天的藏书家。我只想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因为像我外公约翰·威廉·达菲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也许每条街上都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竭尽所能,日复一日地应付着生活上的各种难题,勉强维持着生计。他们得不到外界的支持,甚至无人问津。

这是一本关于书籍的书,作者是一位书迷,书中充斥着各种杂七杂八甚至稀奇古怪的隐喻,入流的、不入流的都有,堪比一锅大杂烩。为了完成这本书,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把自己关在藏书室里。在本书的结尾处,我单独用一个小节如实地反映出了我在这段时间里的工作成果,其中就包括我整理出来的先前夹在或记录在某些书本里的物件和笔记;一份我一直搁置一边,但最终还是努力完成了的阅读清单;以及一份我对各类待读书目的概述。读者们不妨把这部分内容视为一部DVD影片的精彩花絮,又或者,如果你不怕暴露年龄的话,也可将其视为一张12英寸单曲唱片上的附赠歌曲(必须是那种放在贴着缎面补丁的折页式唱片套里的黑胶唱片)。

我见证过书籍面世的全过程,从内容到封面,从写作到出版,再从被写书评到被收藏。因此,我在书中分享了我的毕生所学,包括我最喜爱的作家和出版商的简史,内容简介和作者照片对一本书的重要性,排版设计的美学,出版代理人的作用,以及一些关于书籍出版的自助指南,当然也不乏一些我认为不堪入目的书和一箱子被我标记为“机智”的好书(标记时用的是不褪色的毡尖记号笔)。

总之,这本书里写的,除了书,还是书。

(源自《这儿可没人读托尔斯泰》序言)

责编: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