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氓》的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4-10-14王晶
【摘 要】 《氓》是《诗经》里叙事最完整的篇目。教师可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对作品展开多元化解读,以此为作品的细致解读提供支持,并为教学《氓》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诗歌解读 人物形象 主体思想 艺术手法
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荀子也有“诗言其志”的说法,奠定了《诗经》在“诗教”传统中的崇高地位。《诗经·卫风》中的《氓》一诗兼具艺术性和典型性,叙事完整,且表现形式丰富,属于高中阶段的重点教学篇目。对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一、作品解读
(一)人物形象的解读
1.男主人公形象。《氓》中对男主人公正面形象的描述相对较少,然而读者对于其印象却十分深刻。有学者由“流氓”的本意展开深度分析,与“氓”进行对比,认为“氓”与当前社会当中的“流动人员”和“无业者”等词语的意思较为贴合。又有学者认为单凭字面解释将“氓”和“背信弃义”“始乱终弃”的流氓形象等同实在是武断的,因为婚姻是双方共同努力经营的,婚姻到了尽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人认为“氓”是一个具有经济意识的商人,可能起初本性并不坏,而是在经过一系列生活琐事之后逐渐变坏的。甚至有人认为“氓”有家庭暴力的行为,是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其身。《氓》是女主人公的单方面控诉,可能对于事件的描述也具有选择性,对于部分事实造成“遮掩”,可能出现对“善”与“恶”的夸张描述。不同读者眼中“氓”的形象各有不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摒弃偏见,将主人公代入社会背景当中去分析和判断。
2.女主人公形象。学术界评价《氓》的女主人公形象,对于其人性光辉持赞扬态度,赞美其善良、忠贞、纯真等优秀品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女主人公和氓毅然决然一刀两断,能够看出其性格刚强。还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有“君子之风”,其少年之时坦荡追求爱情,在婚后能够勇敢面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和丈夫诀别,以此呼吁女性同胞不可在爱情当中过于沉溺,这种坦荡的人生观值得学习。还有学者认为《氓》的女主人公是通过女性视角向读者展现出的睿智果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价值的追求。还有学者认为该女性形象的魅力在于勇敢追梦——既能追求爱情,对于不幸婚姻也能保持冷静,又能通过人格自省,展现出自爱和自强的美好品质。其中“女也不爽”能够看出女主人公总结自身无过错,表明自身忠贞,也体现出了女性忍辱负重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从社会地位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不但要承受生活的劳苦,而且还要忍受丈夫在情感方面给予的折磨。
(二)艺术手法的解读
1.叙事特点。从叙述手法角度分析,《诗经》中存在“故乱其叙”的表达方式,通过《氓》中叙述角度变化的特点就能看出,诗歌中选择平铺直叙的方式,其中不乏纷繁之感。《氓》的故事情节与作者情绪相互对应。在第二章内容叙述方面,女主人公的情绪呈现悔恨交加之感,而叙事时间和发生时间排列顺序不符,表现出了忽前忽后、漫无次序之感。诗歌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章主要都是叙事,抒情部分集中在第三章,而第六章主要是少年时期场景的描述。因此整体分析,叙述特点是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抒情,最后三章按照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思绪特点进行描述,而不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描述,所以带给人忽前忽后的感受。
2.语言特点。《诗经》当中“赋、比、兴”属于典型的艺术手法。“赋”即为叙事、对话或者抒情。在《氓》一诗中,叙事、对话和抒情都有所体现,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就是典型的对话描写,而“士之耽兮……不可说也”则是主人公的议论。诗人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等句中寓情于景手法的娴熟运用,展现出诗人“赋、比”手法的高超。“兴”的运用则通过“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诗歌当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使得叙事脉络不但多样,而且十分清晰,言简意赅的措辞,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3.意象特点。《氓》篇幅不长,然而意象丰富,诗中共有十余种物象,其中“丝”的运用能够体现“思念”之义,还能传达少女初恋的美好心情。“桑”“鸠”等物象的运用,全面揭示了两性之间的心理特点,通过“斑鸠贪吃桑葚”传达出“目光短浅”这一观点,表明女主人公在婚姻方面存在不成熟的认知,最终导致“不可说也”的悲剧。“淇”“岸”的运用也有隐喻特点,“送子涉淇”“淇水汤汤”“淇则有岸”将女主人公的心情变化体现出来,“淇”和“岸”进行组合,比喻女子所受的痛苦是无边的。
二、教学建议
(一)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课堂激趣
在古代诗歌方面,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养成阅读诗词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可以基于传统文化展开教学,也可以从学生情感入手设计教学过程,还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写作训练,安排诗歌鉴赏课程,让学生在多角度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全面培养探究、阅读、审美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从女主人公的性格角度,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其特点,感受其身处不同人生阶段的美。师生通过讨论,总结女主人公的形象——从天真多情的恋人形象到勤劳贤淑的妻子形象,最终到自强自爱的弃妇形象。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审视女主人公身上的缺点,分析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如跳出惯性思维限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发现女主人公“以貌取人、不知设防、为爱痴狂、迷信神灵、收买讨好、委曲求全、不听忠言”最终才导致悲剧的发生。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找到《氓》这篇作品的闪光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该诗与《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进行对比,讨论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学生讨论以后能够总结:相同之处是三位女主人公都婚姻不幸,难以主宰自身命运,最终变为弃妇,都具有多情、勤劳和善良等特点;差异之处是刘兰芝对于婚姻最为清醒,《氓》的女主人公次之。上述作品在对女性美德进行赞扬的同时,也传达出对其命运的惋惜。此外,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象,辩证地看待这些婚姻悲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注重阅读感的培养,抓住诗歌特点
教师应将影响阅读的干扰因素排除,引导学生解读《氓》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循循善诱,注重其阅读感的培养。
(三)巧妙点拨,理解人文内涵
学生对《氓》中叙事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是对于其中人文内涵的了解相对模糊,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对其进行点拨和引导,深入解读诗歌中的人文内涵。
(四)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教学期间,教师通过不同学者对于《氓》的解读,利用“近似对读”的方法,寻找多个具有相似性的作品,展开细致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语文思维。教师还可利用诵读领会、意象联想、对比阅读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重点突出对比阅读在《氓》中的应用价值,从诗歌对比阅读入手,分析《氓》的主人公婚前婚后的形象、意象运用等,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阅读期间,教师应保证其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按照教学目标确认关键点和设计问题,让学生解读对比对象,完成阅读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