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学”: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美

2024-10-14邵军侍海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10期

【摘 要】 语文融学课堂是指以“融学”的价值取向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它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从要素割裂走向整合融通,从知识累积走向素养培育,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关键词】 融学课堂 学教融和 语文教学

“融学”倡导“五育融通”“资源融汇”“学教融和”理念,教学中,它更加强调整合融通,突出学科整体育人;综合融汇,突出资源的使用与转化;互动融合,突出学教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概而言之,“融学”要求教学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主体等多个维度聚焦学科融通、资源融汇、主体融入,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融学课堂是指以“融学”的价值取向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的课堂教学新样态。融学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出发,整合运用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而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的学习潜力,发展语言和思维,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一、目标同设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仍由教师设计。从学的层面看,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个体认知方式参与设计。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设计。

1.在课前预学“探问”中生成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成长方式是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可以课文预学指导为抓手,通过设置词语学习、文本探究、资料搜索等板块,让学生关注知识积累、阅读过程和视野拓展。在预学中,教师尤其要让学生注重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共性问题进行自主阅读,促进他们自主思考和自我建构。问题即目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并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预学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文后,许多学生感到疑惑不解:“课文其实写的是一个梦境,为什么作者要用‘好的故事’ 为题?要是好的故事,得有生动的情节呀!”学生的问题直指文本核心内容和表达秘密。预学直击学生的学习难点,课堂教学就会更高效。

2.在课堂“展学互问”中完善目标。“展学互问”,既是实现学生“互教”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自教”的一次升华;既是学生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是学生提出和完善问题的过程。在学生预学探问的基础上,让他们继续围绕“共性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或探究内容:在自主阅读文本中,学会了什么内容,还想问什么问题,将这些内容与小伙伴分享,并依据他人的“已知”和“想知”完善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要探究的问题。展示探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文本中,是怎么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是怎么想出这种方法的,与同学共探学习方法。通过“展学互问”,学生将学习问题进一步汇总和完善。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时,通过“展学互问”,仍有不少学生发问:“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教师可以将此问题转换为“文中结论或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以体现说理文的特点,让问题更具探究性和推理性。这样的“焦点问题”,便成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生长点”“能力形成点”“方法生成点”“情感点燃点”和“动力发源点”。

3.在课堂不断“追问”中更新目标。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追问”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高阶的思维品质。实践中,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追问”:一是可以让学生追问“写”——在探究“写什么”的基础上,追问“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还可以怎么写”,进一步探究文章表达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可以让学生追问“学”——在探究“学什么”的基础上,追问“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还可以怎么学”,进一步探究课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三是可以让学生追问“悟”——在探究“悟什么”的基础上,追问“怎么悟”“为什么这么悟”“还可以怎么悟”,进一步探究作品传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也锻炼了思维;不仅探究了问题,还提出了新问题。

二、问题共探

问题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抓手。实践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关切的问题”,通过以下路径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

1.设计“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效的问题探究需要一定的支架,合适的支架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可视化,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效率。学习支架可以是教师设计,也应引导学习的主体——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和问题类型参与设计。因此,在阅读探究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合适的支架探究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学习文本表达,积累优质语言,体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有效落实这一要求?根据文本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设计“导图式”练习:按照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图文对照,依次从相应段落中提取信息,并用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借助这些关键词,再进行图文对照,就能很快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再让学生说说盘古开天地的全过程。这样一个梳理、概括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探究的思维可视化,也是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过程。学完这一课,学生再参照这类学习支架学习本单元其他几篇神话故事时,就有了抓手和方法,由此,“导图式”学习支架便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2.鼓励“能者为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与学是相长的。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当“小老师”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其在愉悦的角色互换中丰富学习体验,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促进有效建构,在深入的交流分享中实现深度学习。实践中,在学生“自探”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学互教”:一方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展示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和“思维”。通过“对话形式”让会的学生指导不会的学生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实践研究表明,对于学习者来说,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成长。

3.成为“合作导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融学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要求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语文融学课堂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导师”,有效行使向导、伙伴、顾问的职责,要善于从学生“自探”和“互教”后的认知起点出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关切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以教助学:当学生的问题与解析“言之有理”时,教师要助力开掘,打开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问题与解析“恍惚蒙眬”时,教师要善于搭桥,优化学生的思维,解开学生的困惑;当学生的问题与解析“似是而非”时,教师要慎于评价,调整学生的思维,巧妙揭示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获得某类问题图式,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并以此来指导自己新的语文学习实践。

三、反思联动

反思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现对文本意义建构的一种高级形式。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教”,另一方面可通过以下路径引导学生运用“反思”参与语文学习。

1.让学生反思“自教”。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预设教学目标,带着文本“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评析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参0RckGH87VceWcuo6AHFhDPS5ZYd8Zo6ijL5aKbJ27OM=与程度、个体收获及参与能力。学生通过反思,巩固知识和技能,寻找问题和不足,总结学习上的经验与教训,习得解决问题的科学策略和方法,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A1qGPug6WJiab8iR+LgVDOpGUfZ6Uu9rdaMkZMCyxoU=的语文学习过程。

2.让学生反思“互教”。学生带着本节课“我对同伴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哪些帮助”“有没有教会同伴学习”“教的方式是否适合同伴”等问题,总结与反思自己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伴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影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反思“师教”。学生带着本堂课老师“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是否教会自己学习”“教的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等问题,评价教师引导参与语文课堂建构情况,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参与兴趣、参与策略和参与能力的影响。反思教学既是师生对自我能力的一种建构,也是对语文课程本身的丰富和创新。※

[本文系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构建小学语文‘融学课堂’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JY096]

(作者单位:邵军,江苏省淮安市岔河小学;侍海,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