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单元整体教学适切性的思证
2024-10-14顾雪梅
【摘 要】 初中散文教学,可以安排“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等学习任务群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学习。参比各教学元素,对初中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的适切性进行探索,以期分析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关键词】 散文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 适切性 教学元素
长期以来,初中散文单篇教学占据主要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耗时多,阅读体验感虽强而素养提升缓慢,知识生成和运用效能低的“少、慢、差、费”的弊端。本文以初中散文教学为例,参比各教学元素,对初中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的适切性进行探索,分析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一、基于逻辑导向,统整教学内容
散文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散文单元为依托,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的具有关联性、层递性、主体性特征的整体性教学模式。它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规划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45篇散文,占比31%。其中,以七年级为甚,共选编散文21篇,均以不同人文主题编排在七年级教材的5个单元中,以写人叙事散文为主,兼有写景抒情类文本。而八、九年级散文大多以完整的单元形式呈现,内容多为托物言志类作品,以游记散文、哲理散文、随笔评论为主。这种以人文主题及语文知识进阶统整篇目的编排逻辑,就是对语文课标中“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1]的回应。这种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的逻辑,启示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当避免破坏学生通过整合素材阅读而形成的思维特定结构,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正如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所说:“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再力图加以分析,这种整体性就会被破坏。”[2]即认为学习的基础——知觉显示出显明的整体性,进而反对碎片化阅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主张元素叠加的认知引导设计。
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语文知识的迁移上。根据 “学习迁移理论”,已学知识对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时的积极影响,取决于学习材料间的同质性产生正迁移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从不同层面挖掘教学素材的同质性,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群文材料来构建知识体系,实施“N→1”的课程形态,通过挖掘人文主题或语文知识的关联,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综上,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统整策略可以归纳为:以大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统整,追求多成果;以大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统整,追求主成果。当然,教师也可基于学情和上位策略,尝试以大项目对内容进行统整,追求大成果。
二、基于文体导向,明晰目标层次
散文的文体特征,提供了散文单元整体教学思维目标和价值目标的构建依据。首先,散文的选材范围和内容涉及面是广阔的,为了有效处理散文材料的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和事件牵扯多的问题,就需要一根“思想的红线”勾连并对材料进行处理。其次,散文是以浓郁的情感、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的,散文中情、意、理的交融是文体阅读探寻的主旨。再次,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散文大多采用灵活疏放的表达方式、深刻隽永的用词、境界深邃的语句。浓郁的情感在含蓄的表达中得以发酵,抵达“形意相融”的境界。
这种散文的同质性表征,决定了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关联度和系统性,串联不同散文篇目的同时,使单元整体教学的语言目标和价值目标有了连贯、清晰的层次。而整体单元教学活动的支架,也促生学生学习单篇散文的内驱力。
三、基于发展导向,优化教学策略
散文阅读中存在的思维角度、语言风格、主题思想和情感维度,是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难点。这些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
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是教学设计时必须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澳大利亚心理学教授比格斯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可从从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与闭合、应答结构四大维度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预见性特征,可以自觉运用逻辑规律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认知范围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容易片面和停留在表面。因此,系统地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现状的进阶式教学活动,对于构建散文知识体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除了思维发展,学生的情绪智力发展也是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因素。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审美创造目标的内涵——“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3],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指出“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4]。
品读散文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主观认知与体悟,与作者的个人性情和表达方式产生共情和共识。教育家于漪老师说:“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能在情感的世界泛起涟漪,或在动情之处掀起波澜,必已深入作品,与作者心灵感应。”[5]而多篇文本、多个体情绪视角下的散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通过比较、归纳、探究、拓展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加工。例如,情绪信息加工、情绪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情绪。
四、基于过程导向,丰富活动形式
单元整体教学以整合为基本教学理念,以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目标的统领下,结合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来确定主题,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所以,散文单元整体教学应当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任务群是基于深入理解单元内容主题和载体形式下,综合学情,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全面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的连贯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追求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统整后的散文文本内容提供了更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更系统的思维体系、更精粹的价值引导要求,对学生的活动方式提出了系统、丰富、多阶的要求。
对应散文教学的语言、思维、价值目标,关联的学习任务群可以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教师可以设计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情境辨字、诵读悟字等识字活动;建立语言资料库、分类比较、创意运用等文字梳理活动。整合听说读写,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加深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和体验的阅读活动,在情境中的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多样化呈现的创意表达。进行比较、推断、质疑、交流、研讨、探究、演讲、写作等思辨性阅读活动。通过师生共读、同伴研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在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显现出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的情境化、条件化的任务梯度,以多样的学习方式实现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目标。
五、基于结果导向,驱动评价效能
散文的文体特性决定了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散文教学过程必然要有层层推进的效能。相比于实用性文本,散文教学环节之间的链式结构更清晰,呈现的后向关联更为明显。而学习任务群视野下的散文单元整体教学各课时、环节之间的推进秩序尤为井然。认识教学环节之间的紧密关联的价值在于建立适时、适宜的评价意识。语文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强调用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细推根由,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减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差数”,强化“依标教学”的意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驱动作用,能够反推教学的改进。
因此,教师应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运用合适的评价工具进行评价。一方面,更加注重表现性评价。以目标导向、情境任务背景、科学的评价量规为要素的总结性评价是衡量“育人”功效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凸显过程性评价的促进作用,拓宽评价的视野。系统开展评价任务的设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突破单篇教学评价切割学生学习经验、矮化素养高度、缺少反思反哺、弱化评价作用的藩篱。
单元整体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内容全覆盖,且教学目标和学业水平匹配的基础上,对评价的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有充分保证。根植真实情境,具化评价内容,能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嵌入评价任务,提供评价量规,可以获得学生习得的关联和转化信息,从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沈德灿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0.
[5]于漪.点亮生命灯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9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