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目标精准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4-10-14傅晓婷
【摘 要】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关注细节、抓住重点、指向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化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精准化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一、见微知著——关注细节作文章
1.研读教材。要提升教学能力,绕不开的便是研读教材。教师要了解一册书、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高质量地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形成扎实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为例,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不难分析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围绕场景、细节这两个关键部分,再结合每位作家的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由于作家梁晓声在抒情时惯于运用“反复”这一写作手法,所以本文教学侧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针对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进行思考,探寻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
2.拓展活动。教师要能够整合各方资源,设计生动、丰富、符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能力的提升。如在《慈母情深》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
训练一:用角色演读的方式,将课文读透、读懂,感受深厚的母爱。
训练二: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朗读,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训练三: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波澜。
从训练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到探讨文章的词句作用,再到感受文中的情感起伏以整体把握文章——朗读活动层层递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删繁就简——抓住重点读文本
1.一词经纬。“扣住一词,带动全篇”,指写作中抓住一个关键词进行全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从点到面,带动全篇文章的阅读赏析。
(师出示课件内容,生齐读,体会j/p28xvN1xidoVKD0nwKghUqlvJNMG4n30GIM+M4Cmk=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师:(板书:场景、细节)场景、细节中蕴含着感情。细节可以指一句又一句的话,甚至是一个又一个的词。那么,“场景”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场景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
师:场景原来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现在泛指情景。原来,要我们体验的感情就藏在字里行间。课后练习是这么问的——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那深情就藏在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中。谁来说一说?
……
师:(出示:深情无处不在)你有没有发现深情无处不在?好像从头到尾,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深情。我们要将每一个细节放在场景中体验。
课堂开头从关键词“场景、细节”着手,学生齐读之后,教师发问,直接将学生带入课堂,进行思维活动。展示“场景”一词的原意,既对之前“场景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又串联起了接下来“在场景描述中感受人物情感”的教学互动。
以关键词“场景、细节”直接导入课堂活动,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对于“场景”的思考,适时总结“场景”的含义并直接迁移运用,让学生在“场景”中感受“慈母情深”,接着串联“细节”的体验,牢牢抓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活动。
2.以句带篇。通过理解和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来理解和掌握整篇文章即为“以句带篇”。优秀的“以句带篇”教学活动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也能够带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如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课件: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你们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点了吗?
这里自然地引导学生关注“反复”手法的使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随即出示修改后的内容,用最直观的方式再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初步感知情感的表达方法。
(出示: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你们觉得哪种表达更能反映出深情?
……
师:我提出个反对意见——难道说今后只需要反复,我们就能够表达出情感了吗?(生讨论)接下来,让我们再次确定本课学习的目标,第一个词是“场景”,第二个词是“细节”,所有的细节都要在场景中才能发挥它的魅力。让我们回到那个车间去看一看。(出示图片及文字,伴随音乐,学生反复朗读两句重点语句。)
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反复”手法后,倾向于停止对文本的挖掘,但这位教师却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的欲望,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够串联起整篇文章的教学。再次回顾“场景”与“细节”的描写,学生的已有知识再次强化,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回顾这个教学片段,实际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简单,就是从场景和细节中感悟人物的情感。但教学过程却不简单,既要有对文本的钻研,又要有对关键点的精准把握。
3.关注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的学习表现。它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可以是其进行思维活动后的成果展示,可以是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
“生成”强调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感受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生成”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关注课堂的某一处生成还可以为教学目标提供精准化服务。
(教师出示修改段落后,对比原文阅读。)
师:有没有谁觉得第二种好的?
生:虽然每一句加上“我的母亲”会让这个句子更感性,情感更强烈,但是第二种表达中的神态描绘更清楚一些。
师:她觉得把“我的母亲”删掉后,表达反而更清晰了。但是,当我们发现作家梁晓声喜欢用这种反复的写作手法时,我们应该察觉出一些端倪。
生:我觉得作者想利用我们每个人在写作中都会用到的方法,告诉我们用这种方法也是可以表情达意写好作文的。
师:我相信梁晓声先生听了你这番话会非常高兴。教材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给你们读,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能读得文意,识得文法,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当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持有反对意见时,教师应把课堂中生成的答案即时融入教学过程中去,为教学目标服务。当学生说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教师抓住信息,直接链接到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关注,继续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主线教学目标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切中肯綮——精准评价促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在激励学生学习的同时,帮助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推动教学改进,精简教学目标。
1.明确标准。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些要素,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精细和具体。
在设计本课重点语句分析活动时,教师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同时,也可以预设学生的回答,如学生的答案是否能完美解释“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这个评价标准的设立就是为本课主目标“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服务的。借由学生的回答,教师自然地联想到“在场景中感受细节”的教学,使得教学目标更精准、明确。
2.评价具体。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实践成果,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实践成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