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对话:优化儿童语文生活
2024-10-14陈林静
【摘 要】 “整合与对话”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交流共识、强调多维整合的教学方法论。通过整合与对话,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整合 对话 儿童 语文生活
读小学的时候,语文其实是我学得最困难的学科。为此,我在很长时间里都有些沮丧。有一天,我在床肚里翻出一箩筐的书,都是小姨的高中课本,只有语文书能凑合读得懂。几十年前的高中课本里是一篇篇的大家精品,自由自在地读起来,让我恍惚间读出了语文的“味道”。
20岁时,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个很本真的想法:能不能让我教的学生爱上语文?教师要做一名思想者,做一位智者,在探寻教学“思想”,寻悟教学“智慧”的道路上,我渐渐沉浸且痴迷其中。
整合:语文教学及儿童心智生长的一把钥匙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想找到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同时又能大道至简、深入浅出。刚工作的时候,对于达成这个意图的路径,我的认知还是很模糊的。平时教学,我创设各种有意思又有意义的阅读活动,每个月抽出几课时,用于班本微课程的实践,和学生共同阅读。为了实现这样的小目标,在常态课中,我要先做“减法”,抓住重难点,突出一课一得。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做?
第一次参加南京市语文赛课,我挑选了四年级的《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有幸获得一等奖,这也是我做整合教学的第一次尝试:从让学生交流“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相同中的不同”,到“两个小孩儿一个偷采白莲,一个去学钓鱼,他们各有什么心情和心思”。这两首古诗充满儿童情趣,通俗易懂,在教学上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我把“领会情感和培养想象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深入儿童的心灵世界就能发现,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期望自己成为勇于发现、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小先锋。《小儿垂钓》的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这一动作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这一点恰恰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又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辩论”,借此机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寻找答案。我认为,聚焦同质、求同存异是整合的要义。
我发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2013年,我开始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后来,我根据实践研究撰写的论文《让“一片模糊”变得“清晰可见”——例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整体教学》,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该研究通过设计“单元探究方案”,把课程目标落实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之中,进行三维整合目标的梳理,推进单元导读课、探究课、延伸课、整理课,课堂上实现“以学定教”,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提升。通过梳理和整合课文、阅读材料、创意表达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师生努力构建出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更能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开始,我尝试了更多的整合。
教学方法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次南京市教研活动中,我在《永远的童年》读书会上整合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阅读打擂、合作阅读、小小辩论、博文欣赏、特色展示”等进阶任务中进行真实的言语实践,提升阅读的关键能力。我的语文课上,学生常常合作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演绎,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拓宽学习视野。我通过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把网络资源、图书馆、博物馆充分利用起来;带领教师团队设计拓展“主题阅读”,小学6年进行了48个“经纬主题”的拓展阅读和系列活动;设计拓展“小小项目”,联系教材内容,进行了6年24个主题的语文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活动。这样的整合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被视为衡量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这导致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常被忽视。我整合班级各类学习活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如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探究意识、成果呈现,积极地开展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更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成长指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整合”之于语文教学,如同钥匙,可以开启智慧之门。对于儿童而言,整合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飞跃。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视野,深化理解,从而实现心智的全面成长。教学中,整合是将文本、生活、情感与思维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整合之道,在于融会贯通;教学之智,在于启迪心灵。如此,语文教学方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话:在平等、交流、共识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语文教学可以怎么教?“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我想到孔子的“循循善诱”,想到苏格拉底“产婆术”中的“自我发现”。我理解的“教”,是唤醒,是解放,是赋能,而我选择的另一条核心路径就是“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丰富而充实的探究。
“平等”是实现对话的基本要素。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模式,对话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倾听和言说。由此,我联想到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一生致敬的恩师——恩里科·费米。作为20世纪物理学界的巨擘,费米教授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爱戴。费米教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他的课堂自由而开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具有引导性、目标性甚至是精神上的互动,这种多维度的互动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交流”是实现对话的核心环节。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思考。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容纳多种观点和视角,尊重差异,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对话过程中,大家一起经历学习过程,共同构建对知识、现象等的理解和认识,探索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也可以通过反驳、质疑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有益,更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11月,我在省级教研活动中执教《我喜欢你》一课。基于对金波诗歌的理解,对儿童诗教学的思考,对儿童阅读儿童诗的预设,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对话”让学生亲近儿童诗。“我们上过很多课,在这节课外阅读课上,你最想获得什么?”学生在黑板上写:快乐、知识、思考、智慧、满足……“带着期待,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能获得什么。”我们在《两只蜗牛》里,通过对话发现儿童诗的幽默、有趣;在《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里,通过对话理解儿童诗的声音美、情感美、意境美;在《其实,我是……》里,通过对话了解儿童诗的创作特点;在《倒下的树》里,通过对话领悟金波诗歌深沉的力量,如同音乐拨动着心弦,如歌如舞,陶陶然共鸣。在对话中,我们发现诗是要用心灵去阅读的。随后,大家还惊喜地发现金波爷爷来到课堂,激动得喊起:“金波爷爷,我喜欢你!”孩子们和金波爷爷难得的“对话”,成为他们童年一次珍贵的诗歌启蒙。
“共识”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目标。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在对话中,师生共同探索、质疑、思考,通过深入交流和讨论,逐渐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同认识和理解。这种共识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的升华。共识的达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这种共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认可和鼓励。达成共识时,学生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新的学习中去。同时,共识的形成也能够增强学习群体的向心力,促进积极学习环境的完善和发展。
“对话”让学习成为一场发现与探索的旅程,因此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
真味:体验真正的、真实的、真诚的语文生活
南京市原小语教研员芮琼老师曾经用这样的文字对我的课堂做出点评:“我感受到她课上的教师‘真’,她对孩子的‘真’,她个性中的‘真’——是真的‘真’!”我很感谢她对我的理解。2015年6月,44万字的教学专著《真味——土拨鼠的语文生活》正式出版,我在其中写道:“盼望你们/快活、如诗地长大/溪水潺潺/风在树叶上跳舞/思考是智慧的起点/起草一生/漫寻真味。”漫寻语文的“真味”,我想和儿童一起创造理想的语文生活。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那么理想的语文生活又是什么样?
理想的儿童语文生活应当是真正的综合性学习体验,儿童不仅能够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更能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2007年的下半年,我刚接手一个新班,孩子们特别淘气。一本《我亲爱的甜橙树》,让他们开始依恋班级,依恋课rtDgPKio0yZSuZ6IC88xWA==堂。当时,大陆还没有发行这本书,我通过网络资源,打印装订了一本自制书,开始了和孩子们共读、共写、共画的阅读活动。我先画了自己的简笔头像,旁边飞舞着蒲公英的种子,我说:“你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有一天会飞出老师的怀抱。今天开始我们共同种一棵阅读之树。”课间,孩子们不肯让我走,要聊书、聊主人公“小泽泽”。几个月后,我和孩子们的阅读故事被《江苏教育》刊登。一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给我留言,想看看孩子们和我的读书感言。过了半年,《我亲爱的甜橙树》正式出版,第一版封底就是我和孩子们的阅读感言。又过了几个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葡萄牙语主持人主动联系我们,希望为孩子们进行一次阅读采访。后来,中央电视台计划制作一档与这本书紧密相关的读书节目,需要我和孩子们的阅读视频……美好的故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三年后,“淘气班”变成了“南京市书香班级”。这个故事其实一直没有结束。202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寄来了赠书——每出新版他们都会寄给最早的阅读者、传播者,孩子们和我的阅读故事也成了滋养岁月的美好记忆。
理想的儿童语文生活应当是真实且乐趣横生的。儿童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理想的语文生活应当融入各种趣味性的元素,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喜欢和孩子们开展“与时间赛跑”的游戏:早晨公告当天的语文学习任务,放学前做学情统计,如果全班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就可以获得集体大奖——10分钟师生“同说故事会”。什么是师生“同说故事会”?教师现编故事,学生争当“故事小先生”,现场接着编。这个“同说故事会”活动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捧”。灵感随之而来,我将故事整理后,进行省报的童话连载。第一次连载从2010年开始,两年半时间结集99篇。2014年,我又接手一个新班,开始了新一轮的童话连载《猪的智慧书》。一头叫“聪明”的小猪为了获得“大智慧”穿越上下五千年……每个故事里都藏着一个语文知识。放学了,孩子们经常不肯走,追着我问:“这本书能从哪里买?”儿童的语文生活就是这样激发好奇,让人流连,充满趣味。
理想的儿童语文生活应当是真诚且充满创意的。语文是一门充满创造性的学科,它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用表达来描绘世界。在理想的语文生活中,儿童应当去尝试各种形式的创作。我进行一年级“小学作文早起步”的研究,设计了家校互动的“趣味写话本”;二年级开始,和孩子们挑战一学期每人创作一本绘本,一学期合作表演50本绘本,年底再设计班级“年会”,现场展示、投票、颁奖;我们陆续进行了“班报”“班刊”“班级博客”“学生讲坛”“心愿兑换”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创意活动中深化了对语文的理解,体验了语文生活的丰富与特别。
二十多年来,从最早带着孩子们进行班级阅读,到孩子们陪伴我走进乡村做“南京市书香田园行”志愿活动,再到一次次深入安徽、河南、甘肃、湖南、贵州,进行全国的阅读推广活动,我们一起在成长中找到了语文的幸福。
“快乐在树根里/也在树梢上/童年的秘密就在那里……”我和孩子们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的语文生活。我也一直寻找着语文教学的“真味”,希望可以带着孩子们走进世界的多彩与文化的深邃。
这条找寻的路渐渐清晰。在整合中对话,在对话中整合,整合与对话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整合让知识更有体系,对话让学习更有温度,在整合中找寻知识的脉络,在对话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富有“真味”的语文生活,这是一个更加优质、高效的语文世界,儿童在其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创造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陈林静,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