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究竟为何物
2024-10-14陈博君
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蘅芜苑是薛宝钗的住所。那是一处别具江南韵味的院落,苑内虽无高大的花木,却有玲珑别致的山石,且上面长满了各色牵藤引蔓的香花异草。那些缠绕在山石上的草木中, 必定有散发着特殊香味的芳香植物。这些飘着异香的花草究竟是什么呢?最终还是爱读闲书的贾宝玉给出了答案,他说:“那香的是杜若蘅芜。”
杜若和蘅芜是两类不同的花草。所谓的蘅芜,其实就是菊科一些植物的统称,这些草木均有着类似菊花般的浓郁清香;对于杜若,人们却有一种似曾相识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奇怪感觉。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古老的香草,可它究竟长啥模样,散发的又是怎样的一种香味,很多人很难说清。
自古芳洲多杜若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杜若一直以香草的形象出现,而且浑身充盈着一种独特的神秘色彩和浪漫主义气质。
早在2 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杜若就已频繁出现在屈原的诗歌作品之中,如《楚辞·九歌·湘君》中的“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楚辞·九歌·山鬼》中的“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等,足见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对杜若这种带给人们纯洁、美好意象的芬芳植物情有独钟。
正因为杜若是一种代表着美好与纯洁的花草,呈现出的形象朴素而洁净,故特别适宜作为祭祀贡品。从原始部落时期起,古人就会在季春时换上新衣,佩戴香草,到河边举办修褉活动。在修褉祭祀过程中,人们所佩戴的香草品种有很多,杜若是最常用的一种。
尽管屈原格外青睐杜若,在多首诗歌作品中写到了这种芳馥动人的香草,但是均没有对其具体属性或形态特征等进行更多描述,反倒使杜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具有了一种别样的朦胧美。不过,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屈原的笔下,杜若都是来自“芳洲”“汀洲”一类的地方。
事实上,“芳洲”“汀洲”并不指代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泛指香草丛生之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理想境界。
不难看出,尽管杜若已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作品中的常客,但是这种香草到底是什么植物,在众多的诗词文学作品中依然没有确切答案。
古今杜若非一物
假如我们换个思路,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去寻找线索,会赫然发现,一个看起来再明确不过的答案呼之欲出:杜若,又名“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是鸭跖草科杜若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据《中国植物志》等文献记载,杜若是一种花色洁白、绿叶浓荫、株丛茂密、姿态秀美、具有较强耐阴性的地被植物,多生长在海拔1 200 米以下的山谷林下,在我国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及安徽南部、广东北部、湖北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均有广泛分布。
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这种杜若,究竟是不是屈原笔下和《红楼梦》中的杜若呢?一个重要的细节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杜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香草,而鸭跖草科的这种杜若虽然花朵洁白雅致,却无特殊香味。此外,现代所称的杜若多生长在山谷林下,而非低海拔的沙洲湿地,产地生境也与“芳洲多杜若”不太吻合。据此基本可以断定,这种鸭跖草科的杜若并非《红楼梦》中那种“香飘明月洲”的杜若。
又有人提及,日本古时也会将紫色的鸢尾称为杜若,《红楼梦》中的杜若会不会指鸢尾?
鸢尾喜阳光充足、气候凉爽的环境,耐寒力强,且喜适度湿润,多生长在水边,生境似与“芳洲多杜若”吻合。不过,鸢尾花虽具有淡雅的香味,却并非我国传统的香草植物;而且,鸢尾在我国自古有之,其花色彩艳丽、形态张扬,与古人修褉时佩戴的那种纯洁朴素的杜若风格相差较大,两者不太可能被混为一谈。
那么,究竟哪种植物才是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杜若呢?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认为,杜若就是高良姜。
在北宋药物学家苏颂的中药学著作《本草图经》中,关于杜若有这样的记载:“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味。子如豆蔻。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
同时代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药议》中更是直接点明:“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如赤箭再出天麻条……”在他看来,古人所称的杜若就是高良姜。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杜若,人无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亦呼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这表明,李时珍也认为古代的杜若就是高良姜。
良人良姜喜相逢
高良姜,又名“良姜”“蛮姜”“膏凉姜”等,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喜高温,不耐寒,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不仅好生长于阳光充足的湿地沙洲,在丘陵缓坡、荒山野地、林缘草丛及稀疏林中亦有较广的分布,如今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云南均有栽培。
高良姜富含挥发油、高良姜素等物质,不仅能够散发出特别提神的香味,而且具有特殊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和胃降逆等功效,因此既是一味调理肠胃的重要中药材,也是一种理想的烹饪调料,可起到去腥膻、增香、提鲜和增进食欲的作用。对此,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应该是有过切身感受的。
传说苏东坡被贬到今天的广东惠州任职时,因水土不服,经常上吐下泻,心情颇为苦闷。一天,有位邻居打听到苏东坡特别爱吃肉,就特意送来一道精心烹制的红烧肘子。当这道色泽红亮、香气四溢的菜肴端到苏东坡面前时,果然成功地勾起了他的食欲。更神奇的是,吃完这道红烧肘子后,苏东坡不仅没有油腻不适之感,反而觉得肠胃舒服多了。欣喜之余,苏东坡忙问邻居:“这红烧肘子的味道为何与众不同?里面究竟放了什么特别的作料?”
邻居笑着解释没加什么特殊的作料,就是多放了些本地特产的姜。这种姜对肠胃很有好处,所以当地人经常拿它泡水喝,平时做菜也爱用此姜调味。
从此,苏东坡就学着当地人的做法,让人在炒菜的时候放入这种作料,因水土不服而不适的肠胃很快得以恢复。至于“高良姜”之名的由来,据说是因为这种姜出自古高凉郡(今广东惠州一带),外形又和生姜极为相似,当地百姓便称之为“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高良姜”。
文章来源:《百科知识》
(责任编辑: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