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侏罗纪游来的昆虫

2024-10-14王艳会

科学大众(中学) 2024年8期

昆虫是世界上物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几乎占据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每个角落。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昆虫的祖先成功从海洋登上陆地,并在陆地上分化出高度多样化的类群。但是,你知道吗,有极少数的昆虫后来又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重回海洋。海蝽科昆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种类稀少的海蝽科昆虫

海蝽科,属昆虫纲半翅目,是昆虫纲中罕见的严格海生类群,一生只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域。海蝽科昆虫种类稀少,目前全世界已知该科昆虫共13种。2019年,中国科研人员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的羚羊礁海域发现了一种新的海蝽科昆虫,将其命名为“羚羊礁海蝽”。

海蝽科昆虫的成虫,虫体只有3~4毫米长,无翅,多为黑色,体表布满了白色的拒水毛(可以使虫体免遭打湿,还能够帮它们保持水分)。它们大多以捕食小型的节肢动物为生,如其他海生蝽类昆虫(海蝽科、黾蝽科、宽肩蝽科等)、弹尾虫(小型无翅昆虫,俗称“跳虫”,受惊时会释放身体后部的一个小器官,弹到空中)、钩虾、甲虫等。

虽然虫体只有几毫米,研究人员却有辨别雌、雄海蝽科昆虫的办法。从外观来看,雄性个体通常更大一些,部分个体还有非常强壮且带刺的前足;雌性个体虽然小,前足也没有进化出特别的结构和功能,但是背部有一个倒“Y”形图案。

珊瑚礁海域的滑行者

海蝽科昆虫的生命活动与珊瑚礁息息相关,因此也被称作“珊瑚礁海域的滑行者”。落潮时,它们快速穿梭在珊瑚礁的缝隙中,或停留在海面漂浮物上小憩,末龄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期,身体部分器官尚未完全发育)和成虫甚至可以到离潮间带很远的地方玩耍、觅食、寻找伴侣;涨潮时,它们便躲进珊瑚礁的缝隙中,用缝隙中困住的空气呼吸。

三叠纪末期,火山的高强度、大面积喷发,引发了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整个地球长期处于火山喷发带来的巨大生态灾难之中。珊瑚礁系统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其恢复过程可能一直持续到侏罗纪中期。

近期,科研人员在对海蝽科昆虫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后发现,在约1.9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海蝽科昆虫的祖先便克服恐惧,慢慢地掌握了海洋的潮汐规律,适应了海边严峻的生存环境。

数亿年前的进化秘密

在与海蝽科昆虫亲缘关系很近的其他蝽类昆虫中,有一些类群也分别适应了入海口、红树林、潮间带、开阔洋面等不同的海洋生境(生物所生存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的总和),各自走完了重返海洋的探险之路。但是,与这些昆虫相比,海蝽科昆虫的起源更早,很可能是最早成功回到典型海洋环境生活的“勇士”。

为适应海洋环境,海蝽科昆虫做了许多努力。它们将若虫的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从5 个减至4 个,为了躲避捕食者的追捕,又采用更加精细、灵巧的运动方式。除了习性、生活周期、运动方式等,科研人员对其基因组研究发现,它们的很多调控生命活动的基因数量都出现了显著减少,如有关蜕皮周期和飞翔的基因——这些改变恰巧与其若虫龄期减少和无翅的特征相对应。

此外,在它们的肠道内,还存在着许多微生物。它们与这些微生物在脂肪酸合成、降解等多种代谢途径中互帮互助、高度互补,这种关系在其适应严峻的海洋生存环境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海蝽科昆虫为生存如此努力,适合它们生存的生境依然非常狭窄,有些物种仅分布在一个孤立的岛屿之上,即使在临近的岛屿也难以发现踪迹。这意味着它们的生存环境较为脆弱,小范围内的栖息地若被破坏,都会面临灭绝的风险。

海蝽科昆虫的分布与海洋洋流的循环关系十分紧密,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发现海洋生物地理的演化规律。另外,它们的存在对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只有保护好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让更多的海生昆虫出现在大家面前。

海浪、盐分、渗透压、无植物……多年来,科研人员用各种原因解释昆虫为什么不愿涉足海洋,但是在海洋中,依然有小小的昆虫游弋着,体内藏着数亿年间进化的秘密。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责任编辑: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