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中的心理“遗迹”
2024-10-14朱广思
我们人类似乎总有一些难以言喻的、不讲逻辑的习惯或行为,它们不仅深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跨越了文化的壁垒,达到了全球性的共鸣,比如讨厌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走路甩胳膊、结伴上厕所等。实际上,我们的许多常见反应,都是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机制的体现。这种敏感性就像是一种内在的雷达,让我们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保持警觉,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尽管现代社会中的威胁形式与过去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身体仍然保留着这些古老的反应模式。它们像是一种本能的遗产,传承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讨厌刮黑板声
人类本能地对某些声音极其敏感,尤其是那些与潜在威胁相关的声音,这是一种生存机制的体现。指甲刮黑板的声音之所以会让人感到不适,是因为它的频率范围(2 000~4 000 赫兹)与大型肉食动物的牙齿摩擦猎物骨骼的声音相似。这种相似性触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警觉机制,使我们感到不安。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少会遇到真正的捕食者威胁,但是这种对特定频率声音的敏感性仍然保留在我们的基因中。
这种敏感性还与我们的神经生理结构有关。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一个与情感反应和记忆相关的关键结构。当听到指甲刮黑板等令人不适的声音时,杏仁核可能会被异常激活,导致我们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天生害怕蛇
自然界并没有以人类为主食的动物,可是有一类动物却非常致命,且和人类生活区域高度重合。那就是毒性极强且杀人无数的陆生毒蛇,它们对我们的祖先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威胁。
这些毒蛇性格沉稳,擅长采取伏击的方式捕猎。为了在这种充满危险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我们的祖先逐渐进化出了更为敏锐的立体视觉和出色的蛇类识别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发现并避开那些潜伏在暗处的毒蛇,从而大大降低了被袭击的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蛇类的识别和恐惧能力逐渐被编码进了人类的基因之中,并一代代地遗传下去。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很多人并没有直接遭遇过毒蛇,但是他们仍然会对蛇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德国的研究人员曾进行了一项实验,向6 个月大的婴儿展示了尺寸和颜色都相同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花朵、鱼类和蛇。当婴儿看到蛇的图片时,他们的瞳孔明显变大。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在光线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瞳孔变大是脑部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被激活、产生压力反应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即使婴儿还未具备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就已经对蛇产生了本能的恐惧。
午睡太久会心慌
我们的祖先在狩猎采集的时代,常常需要分头外出寻找食物,并约定在天黑之前返回大部队以确保安全。这种生存模式在人类的基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得我们对黄昏时分掉队有着本能的恐惧。
这种恐惧感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存在,因此,当我们一觉睡到黄昏才醒时,潜意识里可能因为这种刻在基因里的恐惧感而心慌。生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午觉睡得太久,可能会使大脑在下午时段进入深度睡眠,从而干扰皮质醇的正常分泌,导致皮质醇被迫增多。而皮质醇是一种与压力反应相关的激素,当其水平异常时,人们可能感到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错觉。
想象出人脸
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们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敌人,以便及时逃离。而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同类。这种生存压力促使人脑发展出了一种快速识别面部信息的能力,即看见两个圆圈、一条横线的组合,默认都是潜在敌人的脸。即使在现代,大多数人依然保留着这种本能,能够轻易地从物体或图案中识别出类似人脸的特征。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在这项研究中,3 815名志愿者被要求观看256 张图片,并找出其中类似人脸的图案。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图片都被志愿者识别为人脸,仅有8 张图片被认为看不出人脸特征。此外,志愿者还声称能够感知这些“面孔”中暗含的情绪,只有少数面孔被评价为面无表情。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超过90% 的图片被默认识别为男性面孔。这表明,在潜意识里,多数人认为男性更具威胁性。
走路甩胳膊
走路摆臂也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遗传现象。我们的祖先猿类最早使用四肢进行活动,此时摆动前肢是一种自然且必要的动作,有助于它们更好地移动和保持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猿类逐渐进化,开始直立行走,这种摆动前肢的习惯却依然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摆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姿态和平衡,以便在需要时迅速作出反应,避免意外摔倒或受伤。摆臂有助于制造惯性,减少行走时的能量消耗。摆臂还可以使我们的臂膀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有助于保持肌肉的灵活性。
此外,摆臂还可能是人类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意识体现。通过摆臂,人们能够展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形象,这既是对潜在捕食者的无形警告,也是对异性的魅力展示。
结伴上厕所
许多女性都喜欢结伴上厕所,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可能是一种深刻的遗传。
首先,结伴上厕所是女性之间社交行为的一种表现。女性情感更细腻,同时也比男性更需要交流。在厕所这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女性可以倾诉心事、交流八卦、分享彼此的经历,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友谊。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加强女性之间的团结和联系,在进化上可能有助于形成更紧密的社会网络。
其次,结伴上厕所也可能出于安全感和团结感的需要。女性因为上厕所时需要蹲下,最容易受到猛兽袭击,会感到不安全,结伴上厕所可以提供互相保护的感觉,让她们感到安心和放松。这种团结的表现,可能有助于女性在面对潜在威胁时相互支持、共同应对。
此外,女性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她们在上厕所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结伴上厕所可以提供互相的支持和理解,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舒适。
同时,在厕所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冷静和安心。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也有着深刻的进化论依据。在漫长的基因进化历程中,粪便的存在往往意味着周围有其他同类生物。因此,厕所或类似的环境在大脑中被解读为相对安全的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本来都是随机生成的,之所以能遗传下来,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保持这类习惯的古人类更容易存活,同时也更容易将这些特征一代代传下去;而没有这些习惯的古人类,基本上都被恶劣的生存环境淘汰掉了。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