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域实践

2024-10-14周唯巍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区域高质量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一地一计”。无锡市梁溪区遵循“问题导向、任务导向、成果导向”的原则,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学科实践为路径,以素养发展为指归,从单一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复杂问题解决统领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两个维度建构跨学科主题课程,以“9+1”课程安排、智库建设、技术赋能等路径推进区域跨学科主题学习。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区域教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9-0031-05

在全球化浪潮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同领域的交融与碰撞,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激发了更为多元和创新的思考方式。为了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我们需超越传统学科的界限,深入挖掘学科间的交叉点和创新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1]5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是核心素养时代学习革命的鲜明标志,更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面对课程改革中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有效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各跨其跨”、“跨跨与共”以及“跨界共生”,最终达成“跨以成人”的育人目标,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构建一个高质量、顶层设计、适应区域实际的跨学科教育方案——“一地一计”,显得尤为关键。

无锡市梁溪区遵循“问题导向、任务导向、成果导向”的原则,对标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顶层架构梁溪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地一计”。梁溪区以学科建设为先导,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为轴心,通过系统规划与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协同创新学校联盟建设,力求探索和构建一套能凸显梁溪地域特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新模式。这不仅涉及教学技术和方法的革新,更意味着对教学价值的再定义、教学内容的再整合、教学形态的创新性构建,以及教研文化的全面升级。

一、理念先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解读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首次出现,一线教师不免生疑:跨学科主题学习究竟与以往提到的课程统整、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不同呢?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及其与以往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为此,梁溪区教育部门积极行动,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详细解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及实践方法。这些活动不仅帮助教师厘清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课程统整、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差异,还进一步揭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特征。

跨学科主题学习,简而言之,是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创造性地联结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过程。克莱因认为,“跨学科学习是学习者创造性地联结某一主题的多学科知识,对主题属性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2]。拉德克等同样认为,“跨学科学习的核心是知识的整合,其过程需要多学科跨越知识边界主动作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而且能够形成鉴别、比较、联系、综合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由此可知,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主题属性进行多维度的深度整合。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的深入分析与梳理,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它并非一个全新的事物。实际上,它与教师在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课程跨界、课程统整、课程融合等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术语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体现了学科间的交融与整合。因此,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时,不应有畏难情绪,应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思考和建构。在区域层面,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解为:整合运用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中的概念、观念和方法,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学习。它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学科实践为路径,以素养发展为指归。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与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跨学科主题课程群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维度明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建构

如何预防各个学校跨学科主题课程出现重复?如何保证跨学科主题设计体现学校文化?如何将学校在研课题、已有研究项目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教师做“减法”?这些问题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行政推动,更需要学校结合自身经验做整体思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明确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11。从课程方案中可以得知,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有学科意识,其基本立场依然是立足某一学科的教学需要,确立核心学科意识,否则,跨学科主题学习极易演变成为无核心学科的综合学习。但是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发现学校在课程建构中无法避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素养发展。因此,在区域层面确定了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建构维度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单一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复杂问题解决统领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

(一)单一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单一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的是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围绕该学科的核心知识、技能和素养,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形成跨学科的主题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旨在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深化学生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解和应用。从教育学专业视角来看,单一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明确了学习的核心学科,确保学生在某一领域获得深入的学习体验;其次,通过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最后,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某一学科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主题学习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复杂问题解决统领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

复杂问题解决统领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更为综合、开放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共同解决复杂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从教育学专业视角来看,复杂问题解决统领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其次,它打破了学科界限,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后,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引导学生组成跨学科学习团队,共同研究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基于学校文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序列化、成体系的项目主题引导开展文化研学实践之旅,让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破解研学难题,催生超学科整合性的成果与理解。

三、区域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策略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跨”不仅跨学科、跨领域,还包含了打破空间、时间限制的意蕴,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管理、社会等多方人员,关涉课程整合、时空统一、资源协调等多项教学事务。这说明课程改革仅仅靠行政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梁溪区早在2022年10月就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写进课程改革4.0版本文件《梁溪区“1+3+X”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意见》,并于2023年3月建立试点学校联盟,8月举行全区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培训,9月正式推出“9+1”课程安排。

(一)以“9+1”突破时间定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量化指标彰显了国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高度重视,并明确了其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然而,如何在区域层面确保这一顶层设计得到有效执行,成为梁溪教育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成为“空无课程”。因此,需要从学科视域出发,深入理解这10%与90%课时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并非简单的二元分割,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这10%的课时并非在90%的学科内容学习之外额外增加的,而是应当与学科内容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即使是在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中,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和方法,以促进知识的综合迁移和应用。最后,“不少于10%的课时”作为底线要求,实际上是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划定了一个“特区”,它代表着一种先行先试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这一“特区”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也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基于上述考量,梁溪区自2023年9月起正式推行“9+1”课程安排,要求学校每两周设置两个半天的时间,专门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这一“时空特区”的设立,切实提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空保障,期望能够引起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充分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其的理解和应用。在推进“9+1”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日益丰富和多元。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教材内容,灵活设计跨学科元素,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同时,他们不会在“9”的课时维度中忽视跨学科的思考与设计,更不会在“1”的课时维度里形式化呈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

(二)以智库建设推动课程建构

为了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梁溪区通过“新型高端智库”项目,邀请了由李政涛、郭元祥、张华等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与区域内学校展开深度合作,建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协同创新学校联盟。联盟校共同研讨教材,提炼大观念,设计学习任务,并制定评价工具。每个团队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坚持“主题化”的顶层设计,以现象、议题、项目等为引领,统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明确跨学科设计的核心要素,即主题蕴含的核心概念、确定的核心问题以及清晰的素养目标,确保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深度。其次,强调“任务化”的操作路径,以某一学科实践为主导,同时融入其他学科实践方式,共同指向问题解决,强化操作性实践、验证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与创造性实践,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跨学科能力。最后,注重“表现化”的循证教研与教学,以学生的素养表现为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梁溪区希望通过协同创新学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进一步推动项目化学习、综合性学习的发展,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丰富、生动、智慧的学习环境。

不论设计跨学科内容,还是组织跨学科教学,都离不开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坚实支撑。可以说,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提升,设计并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本之木。因此,提升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已迫在眉睫。在“区域主张,专家引领”的原则下,梁溪区制定了一系列以跨学科为主题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理论学习、主题讲座、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其专业成长。跨学科主题学习协同创新学校联盟定期举办实验校跨学科主题课程展示及系列沙龙,分享各校跨学科课程开发进展,评估教师团队的学习效果,并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中,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此外,还通过跨学科教师学习工作坊,提炼和总结教师在跨学科实践课程领域中的教科研能力发展路径,以促进其跨学科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个体也通过自我学习、互促互进的学习共同体,逐步从新手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

(三)以技术赋能实现资源重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已经深入教育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技术的引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首先,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技术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智能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创设出逼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应用。最后,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技术平台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完成项目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为此,教育行政部门精心规划并创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管理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提供了检索、合成、推荐和创作等多样化功能,还允许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置。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根据“目标”“主题”“年级”“学科”“活动”等关键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研学路径选择。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进行粗略或精细的检索。通过粗略检索,教师可以快速找到与特定目标、主题、年级、学科、活动相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而通过精细检索,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任务环节或分主题,选择并组合出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以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

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区域层面精心策划并出台了《“梁溪少年行”寻访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成功搭建起一个涵盖超过100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广泛合作网络。此网络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管理平台”建立紧密联系,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智能匹配并结构化组合教师所提供的资源,进而构建一个横向联结各学科、纵向贯通各知识层次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确保了课程内容能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为梁溪学子们营造既独具特色又充满挑战性的跨学科研学氛围,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汲取知识,在勇敢探索中实现成长。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结合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学习方式,呈现出一种复合式的学习形态。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崭新的篇章,但它所指向的素养目标却让梁溪教育人对未来的教学路径更加明晰。通过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能够落实学科实践,更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跨学科素养。这无疑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努力使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梁溪日常教学的新常态,这正体现了将国家课程意志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梁溪担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KLEIN J T. A conceptual vocabulary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M]// WEINGART P, STEHR N.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0: 3-24.

[3] LATTUCA L R, VOIGT L J, FATH K Q. Does interdisciplinarity promote learn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searchable questions[J].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28(1): 23-48.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