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个家庭都拥有“心理老师”

2024-10-14耿振美王婳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严重,究其深层原因与家庭教育失当关系密切。要预防并调适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家长转变角色,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撑。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省级项目“培养家庭心育师:基于学生家源性心理问题解决的区域实践”,首创将家长群体作为培养的主要对象,以心理知识科普与心育技能培训为基础,全面提升区域内中小学生家长心理素养和心育能力,形成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的心育场,力求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发生的现状,赋能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心育师;家源性心理问题;区域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9-0015-05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信息时代的纷繁复杂以及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这一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因此,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科学的干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不仅关乎孩子们个人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进步。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为:使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一、家庭心育师培育的价值审视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价值观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环境氛围、教育方式及亲子关系等因素,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连。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整体,由多个子系统(如夫妻系统、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组成。而父母作为家庭中的重要子系统,其教育方式、态度以及家庭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社会化的起点。在家庭中,孩子学习基本的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如尊重他人、分享、合作等。这些早期的社会化经验为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充满冲突和压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源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家庭功能的不完善、家庭氛围的不和谐、家庭教养方式的偏差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父母应该善于觉察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该给予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通过文献回顾和历史考察,国外有过类似的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的项目。其中,美国密苏里州的“父母即教师”(Parents as Teachers,简称PAT)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项目强调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并通过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建立社区网络等形式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和支持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家长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或初期就进行有效的识别、干预和疏导,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通过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家长的心理素养与育儿能力,可以为中小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勇敢面对挑战,健康成长。

二、家庭心育师培育的整体设想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称为“中心”)从2011年起组建骨干团队,经过长达十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大数据流调、比对及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源于家庭与家教问题,我们将之概括为“家源性心理问题”。所谓“家源性心理问题”,是指因不良的家庭影响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而导致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孩子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主要依赖于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家教方式的转变。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升父母的育人效能,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其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由此,我们确定了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家庭心育师”。

家庭心育师是指父母担任家庭教育情景中的心理老师,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能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科学有效地养育孩子,提升孩子心理素养;能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通过心理学技术与方法,处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家长成为家庭心育师,不仅能够维护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还能在家长群体中传播心育理念,影响并带动其他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以点带面,减少或预防更多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区域性家庭心育师的培育,可以更新家长育人理念、育人方式,改变家长重智轻能的传统育儿观念,注重孩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的养育,促进孩子个性发展,助力孩子核心素养提升,实现他们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高效学习和幸福生活奠基。

同时,探索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区域推进家庭心育师的培训,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提升家长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技能,改善其家庭教育行为,提升家庭心育效果,探索区域家庭心育师培育实施模式,力争形成一套可以学习与复制的实施范式,供其他地区学习推广。

三、家庭心育师培育的区域行动

在这样的整体思考下,我们依托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特色文化项目“培养家庭心育师:基于学生家源性心理问题解决的区域实践”建设,从心理视角对学生生命成长进行“家源性”聚焦,以区域一体化培养模型的整体建构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项目建设以“培养家庭心育师”为内核,溯源问题本质,为家长打造多样态环境、课程和活动的育人场域,实现家长群体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模式。

(一)打造内外协同的培养场

项目是为家庭服务的,更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项目在场域建设方面秉承了内外共建、学悟践思的原则,既努力输出理念,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中心在内部打造了“清风筑”和“听云间”两大家庭心育师实践中心,这两个场域包括会谈、问询、沙盘、团辅、研讨等八大功能区,可以充分满足家长学习、研训、访谈等多种学习和求助的需求。同时,中心与丹阳市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联动,积极输送家庭心育师骨干力量,参与丹阳市关爱儿童成长“云”服务公益项目的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一对一指导、走进家庭等多样态的心理辅导公益行活动。内外结合、互为连接、联通合作的方式让家庭心育师辐射、改进更多家庭,将项目影响辐射到整个社会中去。

(二)组建有使命感、高素质的指导团队

为确保“家庭心育师”培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秉承“能力为先”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吸纳优秀教师人才,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队伍建设做到三点:一是提升门槛,择优选拔。在自主申报的基础上,邀请多个专家团队分组别对申报人员的专业素养、个人愿景、职业规划、现场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测评,并最终依据测评数据确定人选、组建团队。二是外请专家,高位指导。中心在邀请众多省内外心理教育专家前来讲学的同时,相关专业教育团队高位联动,从组织架构、课程设置、个案指导、项目保障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共培、活动共联,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学教融合。三是精准发力,定向培养。为实现“边学习边辐射”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精品项目”,要求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每位家庭心育指导师要形成个人的专属讲座及团辅品牌,并经过长期打磨,形成个人的精品项目;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包干制”,由每位家庭心育指导师负责三至五名家庭心育师的培养,从学习到实践,从讲座到团辅,实现全程关注和指导,助力家庭心育师的快速成长。

(三)招募有意愿的家长团队

对于项目来说,“家庭心育师”的招募工作是重中之重。招募对象的主观意愿,招募路径的有效设计、招募团队的稳定持久等因素直接决定了项目成果。我们采取了“试点—塑型—推广”的招募模式。前期以基地校为阵地,开展多场家庭心育专题讲座,吸引众多家长参与。随后,采用手机问卷的方式充分了解家长的困惑和需求,并邀请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家长进入专门的学习群,并经常组织在线主题讨论,将参与度高、学习热情持久、个人素养好的家长吸纳进家庭心育师培养团队。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招募过程进行了模块化完善,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集学习、调查、组建于一体的人才招募模型,供全市各学校借鉴、使用。

(四)开发家庭心育师课程及课程资源

课程,是项目的主要载体。在前期面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能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家长的不同需求,进行主题式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发。“家庭心育师”课程建设包含开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库。

必修课程使用《家庭心育师成长手册使用指南》和《家庭心育师108问》两本指导手册。《家庭心育师成长手册使用指南》统领整个课程体系,解读手册使用的意义和方法。《家庭心育师108问》聚焦具体问题,根据家长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汇总、统计、分析,精心挑选出关注度高的困惑点,并予以解答、提供策略,供家长们广泛使用。选修课程关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容易产生的偏差行为,筛选出小学9个、初中4个、高中3个共16个主题进行课程设置。每个主题课程由6个单元的内容组成,既聚焦问题,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为宣讲或团体辅导做全面的知识储备。

课程资源库由《家庭心育师108问》、科普知识宣讲包、团体辅导课例集、微型课堂视频库、家长心理辅导手记5个部分组成,主要以线上的形式向家长开放,供家长选择使用。我们依托“家庭心育师”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了538名具备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家庭心育师走进家庭。

(五)形成科学、动态的评估体系

家庭心育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家庭心育师的成长进行科学评估是促使队伍快速成长的关键。由于家庭心育师培养对象来源广泛,其多样的社会属性将增加学习进程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建设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评估体系,比如:组建专家考核组实施访谈,对培养对象进行表现性评估,积累家庭心育师的成长手记、学习心得等,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估;通过“家庭教育效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前测后测数据比对分析,综合评估家庭心育师的成长状态。现已初步形成“星级家庭心育师”评定标准(见表1)。

(六)探索完善开放的辅导模型

家庭心育师的团队培训,不仅要求每一位成员要会看、会听,更要会讲、会做。每一位成员不仅要有系统的心育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一个完善而开放的辅导模型,对个体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多元化特点,我们打造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辅导模型。一是开启科普宣讲通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依据家庭心育师培育目标,面向全体家长全面开设科普讲座,普及心育基本理念。二是运用团体辅导模式:按照开始阶段(组建团队)—过渡阶段(理论传播、问题碰撞)—工作阶段(体验感悟、行为训练、感受角色)—结束阶段(反馈巩固、总结答疑)的环节,面向有需要的家长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同等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受益,将心理专业人才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是提供个别家庭指导: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少数家庭,提供评估、交流等更精准、更专业的有效辅导。

四、家庭心育师培育项目的实践成效

(一)从实施效果看,区域学生心理健康趋势良好

两年多来,行政部门在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内改造心灵驿站51个,新增沙盘室32个、减压放松室40个、情绪调节室29个、团辅室85个,完善建设面积超12000㎡,为孩子们心灵健康成长创设了更多的空间。通过对丹阳市区域内12个乡镇、68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构成5098个学生样本,涵盖各年龄层学生。经数据分析,近两年来,丹阳学生的心理健康占比大幅度增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及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丹阳的家庭教育生态将发生质的改变。

(二)从队伍培养看,家庭心育师队伍成长迅速

目前,全市已建成“家庭心育师成长营”22个,开展了家庭心育师讲座262场,团体辅导138次,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1567次,热线服务253人次,危机干预68人次,开展线上线下读书会60场,在区域内创建了“家期有约”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家庭心育师快速成长,社会影响较大。“家庭心育师培养工程”一期共培养“五星家庭心育师”138名、“四星家庭心育师”100名、“三星家庭心育师”100名。通过问卷、前测和后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家庭教养方式有较大改善,亲子关系和谐发展。通过评估,其中93.7%的学生心理行为日趋健康。

(三)从区域实践看,双轮驱动培养模式架构完成

项目以“双轮驱动,家校共育”培养理念统领区域“家庭心育师”教育实践,立足共建校,通过“共建试点—中心塑型—区域推广”的方式,打造出了以下三种培养模式:区域家庭心育师培养模式、家庭心育师“金字塔”培训模型、家长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经实践论证,这三种模式是有效的,能够长期实施并值得推广。

(四)从辐射引领看,社会影响广泛深远

丹阳家庭心育师培养项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家庭心育师走进千家万户,呈现出“发展有规模、成长有特色、行动有力量”的态势。同时,家庭心育师的培养也反哺教师的快速成长。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有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成为丹阳心理教育的中坚力量。

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夙愿和一致追求,从更大范围内推广家庭心育师的培养,可以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家庭的心理支持功能,实现早期干预和预防,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家庭心育师培养有助于建立家校共育的桥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形成合力,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健康成长造就更好的人文环境。同时,该项实践的推广和深入研究也能为深化国内家庭教育研究、构建中小学心理干预体系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颜莹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中小学生抗逆力培育的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研究”(A/2023/c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家庭心育师培养的区域实践研究”(B/2023/03/360)、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干预综合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2021JSQZ0321)、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培养家庭心育师:基于学生家源性心理问题解决的区域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8-04

作者简介:耿振美,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心理健康研训员,高级讲师;王婳,南京市中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