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散文二十家之青青

2024-10-14青青朱一帆刘美毓

牡丹 2024年19期

编者按:

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感叹文学的衰落,可是30年过去了,文学仍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前赴后继,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本源,是我们的日常,是生命本身。所以,我们不能避而不谈;所以,对文学的梳理就变得重要,这种梳理能使我们清醒;所以,也就有了“21世纪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的全面启动。我们将集结理论与批评的智者,对21世纪以来有创作实绩和文学追求的中原作家、诗人、评论家进行研究,展现中原作家、诗人、评论的创作现状,提升、改善我们的精神面貌。

这项工程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河南省小说研究会、河南文艺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以“河南小说二十家”“河南散文二十家”“河南诗歌二十家”“河南评论二十家”“河南小小说二十家”等专题的形式,在国内文学、学术期刊陆续推出,研究成果将在适当时机结集出版。

本刊从2023年第一期起,开设“21世纪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中的“河南散文二十家”栏目,每期一位作家,由创作谈、作家简介、生活照、主要作品一览及相关研究论文构成“研究小辑”。

“21世纪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主持(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达、孙先科、孙保营、墨白;

“21世纪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专家团队(以姓氏笔画为序):

卫绍生、王小朋、刘进才、刘海燕、李伟昉、李勇、李勇军、李大旭、张延文、张晓林、张晓雪、郑积梅、饶丹华;

“河南散文二十家”栏目主持:李勇、王小朋。

青青,原名王晓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日报三门峡分社社长。著有《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访寺记》《空谷足音》《在一切潮流之外——张爱玲传》《王屋山居手记》等 。曾获孙犁散文奖、杜甫文学奖等。

大地深处喷涌出的文字

青 青

多年后,我发现自己的真正的自我是安放在无边的大地中。虽然我肉身自十八岁之后便生活在城市里,但我发现在城市里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我在办公室里、地铁里、高铁上、公交车上,甚至街道上,都会走神,会有一种生活在异乡的失落感,我经常茫茫然像一片落叶在人海里飘浮着,在内心思索着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这一生最踏实的幸福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地方,我想要的深沉的宁静在何处可寻。

直到有一天,因母亲有病,我回故乡住了一天,吃过饭无事我顺着村庄的小路走向田野,这是秋天的田野,玉米已经奉献了果实,宽大的叶子变得枯黄,在风里唰啦唰啦地鸣响,杨树笔直地从地头伸向远方,树叶子正在秋风里制造着热烈而悲凉的音乐,空气里有成熟的庄稼和干燥的植物散发的甜香,我顺手摘了一个还青黄的黄豆,剥开放进嘴里,我急切地咀嚼着,一股新鲜的豆腥味从口腔弥漫到全身,一群虫子直扑我脸上,一股大地深处的土腥味道让我如同扑进母亲子宫,有一种亘古未有的安全感。我走在这些田野,脚踏着松软而长满野草的田埂,身体突然又轻又软,每一根关节都让我感到妥帖,好像从我的骨头里钻出一群鸽子,扑棱着飞起来,我奔跑起来,最后脱掉了鞋子,赤脚踩着长满草的松软的土地,一股能量,滋滋地从脚心向我身体输送,我感受到一种喜悦,从心里爆发出来……这时多年来困扰我的问题有了答案。我的灵魂最美好的居住地是大地之上,旷野之中。

我写下了我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中第一篇《白露》,那是2006年,我不到四十岁,女儿正在青春期,人生中炽烈的生命火焰正在降低,我时常陷入虚无的情绪中,在这种虚无中我回到故乡,故乡宽阔而生机茂盛的大地给了我写作的灵感,这一开始一发而不可收,白露、秋分、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节气写作使我进入一种有秩序的理性的回望,那些生长在我身体里的大地上的事物,随着 笔尖的沙沙声复活过来,如此清晰,好像它们顺着我的脚印跟了过来一样。(这组散文刊登于《大河报》河之洲副刊,后又刊登于《莽原》杂志。)这二十多篇文字写得如此酣畅淋漓,的确是我之前写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好像是一股清澈的泉水被一股力量指引,而奔流起来,湍急而清澈……接着是《访寺记》《王屋山居手记》。

童年至青年,我和祖母一起生活在豫西南的南阳盆地里,而奶奶的家在村子最西头的田野里,这个被大树与田野包围的房子里只有我与渐渐老去的奶奶。当然,还有阿黄,那只忠实的黄狗,大花,那只可爱的花猫,脖子里挂着两只肉铃铛的三只小山羊,一只褐色肥胖的母鸡带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一个小女孩歪在草丛里,好像在聆听土地的心跳,头顶上两只小鸟向着远方飞去。我那时经常歪在槐树林下草丛里,呆呆地看着天空,蒿草的香气包围着我,我慢慢睡着了。

那样的荒郊野地,经常会有人在黄昏的大路上看到高大的摇晃着走路的“路神”,也会有人在月夜里碰到鬼。在下雨的夜晚,老人们都会聚在我家院子里“喷空儿”,大都是讲鬼怪的故事,吊死鬼呵,狐仙呵,树精呵,山神呵……深夜,桌子上的茶已经没有了颜色,大家方渐渐散去。他们留下的烟头忽明忽暗,好像还有鬼魂驻在这里。那时,谷社寨的妹妹暑假都会来住,一到黄昏,她就紧紧地拽住我的衣襟,小声说:“我害怕,我害怕。”“怕什么。”我呵斥她。她随手一抡,我随着她的手向远方看,无尽的田野正慢慢地融进暮色里,成群的鸟儿正在拍打着翅膀归巢。从小河边和西大沟里慢慢地冒起来白雾,正如一条游龙滚动着向村庄涌来。这是我习惯了的景色,下雨下雪,那原野上的景色各不相同。这有什么怕的。

我想是童年经历触发了我散文写作,我越长大,发现自己出发的地方其实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豫西南那个小院子,大梨树,青瓷菩萨,无边的原野,滚动着白雾的庄稼地……就是那寂静与苍凉让我与众不同。我藏身在人群里,表面上与大家一样过着生活,但我知道我有一个不同的内心,那里蕴满了孤单与寂静,幻想与梦境,大地是一个让人产生幻觉的地方,好像我们走入其中,已经与天上的神灵有了暗语,身体里纠结的一切都纷纷解散,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大地上行走,头脑清澈,身体轻盈,好像放下了所有的纠结。我明白了,别人的童年是父母的爱和兄弟姐妹的陪伴,而在我,大自然就是我的父母,大自然里的植物和动物就是我的小伙伴,我日夜与这些事物厮混在一起,那些有大地气息和植物气息的文字早就在我的身体里,其实早在我心里生长着,我只是忽略了她们,现在,她们像一枚春天的种子,膨胀着,要发自己的芽了。我管不了啦,只有看着她们顶着稚嫩的芽瓣,一天天地长大起来。

这个世界众生喧哗,几乎找不到安静的地方。也许是天性,也许是童年的经历,我更喜欢独自待着,或者是和植物和小动物待在一起。与人相处,我内心经常是紧张的,不自由的。唯有到了大自然里,我还原成了一个小女孩,一个野丫头,我与植物们心意相通,我完全能听懂风里那些树叶或者花朵的话语,还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他们都与我相亲,好像我身上带了动物的味道,无论我走到哪里,小猫和小狗,甚至小羊都会莫名其妙地跟着我,好像我是它们的同类。它们恣意活泼,自由自在,向我呈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特别是小猫更是如高僧入定,对来人不理不睬,一任你来来去去。我不停地写作,其实是不停地回到童年,触摸寂静本身,通过寂静找到了自己。

青青散文创作论

朱一帆 刘美毓

摘 要:青青散文作品以对故乡的细腻书写、对女性角色的深入刻画以及对古典元素的巧妙运用而广受赞誉。青青散文作品在观照个体心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散文意境等方面有独特贡献,对当代散文发展有一定示范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青青;散文;故乡书写;女性关怀;古典元素

青青,原名王小萍,现居郑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济源记者站站长,喜植物,好花月,爱文字,热爱一切寂静微小的事物。她著有《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小桃红》《采蓝》《访寺记》《空谷足音》《王屋山居手记》等散文,《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在一切潮流之外——张爱玲传》等传记,以及多篇诗歌。其中,她的散文创作最具特色。艾云曾评价青青:“她身上的确有茫茫塬上如鹿般飞趱的生命意趣,又有着从大自然中生长出的柔韧而浪漫的想象力。”[ 青青:《王屋山居手记》,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她的文章多是她个人的独特经验,她的独特具体体现在故乡书写、女性关怀、古典元素三个方面。

青青的散文中,故乡的书写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韵味的乡土世界。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故乡的自然风景和故乡的人,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世界。她通过回忆那些与故乡相关的点滴往事,对比现代生活与故乡生活的不同,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青青在散文中多次提及故乡的风景,故乡的自然风景早已和她融为一体,流淌在她的血液中。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想念故乡,有一部分是想念故乡的树木、风物、空气甚至花香。”[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86页]她在散文中描绘了故乡植物的生机,动物的活力。故乡的风景成为她笔下鲜活的形象。

青青对故乡的植物如数家珍,几乎每一篇回忆故乡的散文都有植物的出现。在《王屋山手记》书中青青写了被雷惊醒的柳树,夜里开放的迎春花,燃烧平原的油菜花,返青的麦子,在原野狂奔的青草。她笔下的植物被爱浇灌出生机,如同成长的少年肆意伸展身体。在《空谷足音:寻访世间最美寺院》书中青青写了可以治疗咳嗽的蜡梅花,秋天的玉米……她在寻访寺院时,总是想起故乡的花草树木,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青青对故乡的热爱。在《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中》这本书中,她更是着重描写了故乡不同节气时生长的植物。春天她描写了母性十足只为传播传粉的麦花,在南风天嫁接的小梨树,解冻的芫荽和菠菜,嫩黄的柳树;夏天她描写了红黄鲜艳的杏子,吐着粉色缨子的玉米穗头,荣获“植物盛宴”美誉的奶奶的菜园子,凭着香味带她重回故乡的艾草和芦苇;秋天她描写了叶子可以当装饰品的楸叶,茂盛的桂花,专心结果实的花生,带着香气的野菊花,树叶飘摇的核桃树;冬天她描写了堆满雪的大枝丫,变成中药的蒲公英和荆芥……故乡的这些植物给二十四节气增添了不同的色彩,它们见证了四季的变化,也贯穿了青青的一生。

故乡的动物,在青青的笔下也非常灵动。青青对动物的观察非常细致。她小时候观察黄牛,把黄牛的动作描绘得惟妙惟肖。“几头黄牛刚开始瞪着无知的大眼睛朝着说书的二瞎子看,过了一会儿,它们就卧在了地上,腮帮子不停地动,嘴唇上渐渐地冒出了白沫。”[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她回忆起童年时园子里的鸡,写到“那个满身羽毛松松垮垮的老母鸡,在每年春天都要带一窝小鸡雏,像一群毛茸茸的小球球在院子和菜院子里滚动。”[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36页]她看到“大蚂蚱绿色的大翅膀开始变黄,他准备在秋天到来时变得像一片秋天的叶子一样,让所有的敌人迷惑。”[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蝴蝶总是很愿意在我们园子里飞,飞了一圈,她们又回来了,一会儿在这个花朵上停一会,一会儿在那个叶子里扇动着翅膀。”[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青青用短短的一句话描绘了蝴蝶的自由飞舞和童年的天真烂漫的心境。青青不仅观察到动物的模样,还仔细聆听了动物的声音,在她的笔下,似乎蟋蟀就是自然界的音乐家。“进入白露后,蟋蟀就在院子和屋子里奏起了宏大的音乐,我的小叠叠笼里,就有我捉进来的四只蟋蟀,一个是方头,一个是圆头,一个是梯形头,一个完全是个国王的样子,长了一个王冠一样的大脑袋,他们都个子大,头大,面色黧黑,叫声明亮宏大。”[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72页]“蟋蟀在花生壳子下细细地唱起来,”[ 青青:《空谷足音:寻访世间最美寺院》,孔学堂书局2020年版,第80页]普通的蟋蟀被她赋予了神韵和想象色彩。她听到了宰羊时羊痛苦的哭声:“可怜的羊前蹄蹬地,瞪圆双眼,发出孩子一样的哭声,甚至它们还满脸泪水。”[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谁把黑暗照得透明》中不仅有各类鸟大声唱歌,还有湖边青蛙合唱。《山静如太古,日长如小年》中描写了猫头鹰的叫声、草蚊子的嗡嗡声、青蛙的叫声、蟋蟀的叫声、灰喜鹊咕哝的声音、鱼跃水面的声音。青青从各个感官出发,以多样的角度将故乡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展示了故乡南阳乡村的生活图景。

青青的散文中,故乡的人是一大主题,也是她作品中最动人、最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在青青的散文中,故乡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动人。她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乡人物,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

其中,奶奶的形象是青青散文中一个重要的角色。青青从三岁一直到十八岁都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她的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都与奶奶有关。她将记忆中奶奶的片段全都记录下来,保留下纯真而珍贵的童年想象。她自己说到“在这快速变化的光影里,我总能看到自己——小小的自己和奶奶,那些童年的夏季,也是这样浸泡在金色的液体里,一直保存着。”[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青青通过描绘她与奶奶一起度过的时光,如一起做饭、一起过节、一起聊天等,将奶奶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亲切。她与奶奶的相处趣事,不仅展现了她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反映了青青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在散文《清明》这一篇章中青青回忆了童年过清明节时的场景,奶奶在清明节折柳枝,蒸大白馒头,准备祭奠的东西,还给青青讲述祖先的故事。青青关于节气的感知跟奶奶息息相关,奶奶的行为将清明这一节气代表的意义具象化了。散文中奶奶通过祭奠与过去的人通话,平静且安详。回忆童年的青青通过文字与奶奶对话,窥探到童年记忆深处。《你在光里倾斜身体》一篇中,小时候奶奶用光线计算时间,用光判断一天该做什么。受奶奶的影响,青青从小就学会观察光线和植物的关系。成年后的青青不自觉地观察光线与环境的变化,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光影,收集城市光芒,又用文字把她对光线的理解固定在纸上。童年的经历像琥珀一样把小时候感受到的东西变成永恒的凝结,留在青青的记忆里指引着她成年后的生活。奶奶的影响像光线一样无处不在,照耀着她的人生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乐章——寒江雪飘》中,青青感慨“遗传就是这样飘忽,我在很多地方都很像她。她在十八年中,已经把她内心的热与冷都传递下来,在我身上一直都有。”“因为她,我一直热爱、怜惜与默契生于腊月的女性,她们都像奶奶一样有着冷静的外表,矜持尊贵的内心,坚毅勇敢的性格,就像冬天简静安详的大地,白山黑水,删繁就简,朴素悠远。”[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108页]奶奶的智慧、勤劳和善良,都深深地影响了青青,成为她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因为奶奶的影响,青青成为“一个特别容易对田野与乡村动感情的人”[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除了奶奶之外,青青还刻画了许多其他故乡人物,如奶奶的小儿子乡村教师三、奶奶的另一个儿子木匠占、会治病的中医爷爷等。这些人物虽然平凡普通,但他们的善良、淳朴和热情,都深深地打动了青青。她通过描绘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展现了故乡人民的真实面貌和内心世界。

在描绘故乡的同时,青青也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深深眷恋。她通过对比城市与故乡的不同,强调了故乡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纯真。在对比城市与故乡时,青青强调了故乡的独特魅力。她认为,城市虽然繁华喧嚣,但缺乏故乡的宁静与纯真。在故乡,她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她怀念故乡的山水田园、怀念那些与她共同成长的故乡人物,更怀念那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这种眷恋之情,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是对一种生活理念和情感的坚守。青青的叙述始终在城乡之间游移,每一次返乡都仿佛是一次深情的告别,而每一次告别后又似乎重新回到了精神上的故乡。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无法抹去那份来自故乡的赤裸色彩。这种本真的“底色”早已深深融入她的血脉之中。从童年生活的孤独,到奶奶陪伴的温馨,再到城市生活的琐碎与平淡,人生的步调从急促逐渐变得平缓。小时候的慌乱与彷徨,如今已化作对人生新的理解。在回望过去的同时,她也在与过去和解,而青青则以最真挚的笔触,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青青的散文中,故乡的景与人不仅成为她美好回忆的主体,也成了她心绪外化的载体。故乡在青青的笔下,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她的笔触细腻、温情,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故乡的山水、田野,还是那些亲切的人们,都在她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她的散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美好的故乡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那些山、水、人、事,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温馨之气,从中溢满的是她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是如此真挚、深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可以说,“故乡”构成了青青散文独特的文学魅力。她的故乡,是她的根,也是她创作的源泉。青青的散文不仅让我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更让我们滋生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青青的散文中,女性角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她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解读了古代与现代女性角色。她关注女性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善于发现女性的独特一面,在领悟女性生命的意志和表现自我世界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女性气质。在青青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她将植物与爱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植物为媒介,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爱情画卷。她在与植物的心神交往中传达着对爱情的感悟,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在古代女性角色的塑造上,青青善于从尘封的史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家训族谱乃至民间传说中,提炼出历史中的女性故事。她将那些温婉贤淑、忍辱负重、敢于斗争的女性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故事如同散落在时间沙砾中的珍珠,被青青精心拾起并擦拭亮光,使之成为揭示古代女性命运脉络的珍贵线索。她不仅关注她们的外在形象,更深入地探索她们内心的情感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女性在严苛社会规范下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重构。《每逢暮雨倍思卿》一文中,青青以苏轼创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减字木兰花》《惠州荐王朝云疏》等诗为线索,展示了侍女王朝云在悲苦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诗书改变人生的过程。她被苏轼收为侍女后,书写小楷,学习佛经,几年时间就可以和大学士对诗,实现了个体价值的超越。尽管身处重重束缚之中,王朝云仍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与内在的尊严。这篇散文体现了青青对古代女性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价值的深刻同情与高度赞美。《卢舍那的微笑》中青青借助历史的长镜头,透视封建礼教对女性身份的塑造与限制,她想象了武则天的生活。武则天成就一番伟业,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种牡丹、修佛像,但最终还是将政权奉还给李家。江山、爱情、生命都成为梦幻泡影。从青青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古代女性所承受的种种压力与束缚。《会叹息的嵩岳寺塔》一文中,青青望着嵩门讲述了胡灵太后的故事,她称赞了这位野心勃勃的女性。青青并未止步于历史的还原与剖析,而是进一步将个人的感悟与体验融入其中,赋予作品以强烈的情感共鸣与现代视角。她深刻体察到,尽管时代背景与社会制度迥异,但古代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追求与坚守,仍然能在精神层面给我们启发。

刻画现代女性角色的时候,青青则更加注重展现她们的独立、自主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她笔下的现代女性,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也能够直面人生的痛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青青通过对这些现代女性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地位提升和社会进步的赞赏与肯定。《这棵菩提树早就在等一个人》中青青介绍了她的好友艾云,一名出色的作家,几十年伏案写作,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远离网络,家境殷实却保持劳作,在大都市里过着简朴、环保而沉默的生活。青青通过散文展示了女性如何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找寻自我,成为新时代有思想有能力的独立女性。《追师记》中青青讲述了果成尼师追师的故事。来自东北的果成尼师,为了追随师傅的脚步,一路从五大连池走到吉林的吉祥寺,辗转到山东的古观音寺,又到了南阳的燃灯寺。与千里云月相伴,一心念着师傅。在青青笔下,女性角色不再是被动的叙事对象,而是敢于挑战传统,勇于追求梦想,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行动力的主体。《坐在石头上的唐上上》一篇中,青青和好友来到延庆观,特意拜访了女诗人唐上上,端详她的外貌,聆听她的人生经历,欣赏她的诗作,对这个冰雪灵秀的女子发出感慨:“这样的女子,注定来世上是体验精神生活的深度的,而不能如凡妇一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 青青:《空谷足音:寻访世间最美寺院》,孔学堂书局2020年版,第56页]青青在寻访寺院中,也不忘展示女性的真诚世界和生命意志的蓬勃发展。从外貌到内在,青青像端详珍宝一样欣赏唐上上的率真自我。青青关注女性的内心挣扎与成长,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女性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三个公主都在种牡丹花》中,青青在永泰寺结识了屈玉荣,了解了屈玉荣的人生故事。屈玉荣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永泰寺,便下定决心要修缮它,随后她便把自己全部的钱投入到永泰寺的建设中,又在此开设了国学文化学习班。她还担任老师、厨师、服务员。在青青的笔下,我们认识到了这位敢想敢做,无私奉献的女性。也认识到女性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不应该被传统的角色定位所束缚。这种对女性身份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使得青青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在女性情感与心理世界的描绘上,青青则善于将女性的情感与心理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青青总是将植物和爱情联系起来,传达着内心强烈地对爱情和一切美好感情的渴求,这种情绪在她的散文中随处可见。她在《春分》中写道:“柳树的黄即将褪色,换上了浅绿,她们的腰身更加柔软摇曳,如同被爱情浸透的女人的身体。这个身体已经与从前的身体有了不同,这像是春分这个节气将春天分成了两个春天。一个住在女人的头脑与理智里,一个住在女人的身体与感情里”[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她描绘了爱情与柳树的联系,借女性的身体来比喻柳树的变化。这种植物爱情化的表现方式,使得她的情感更加生动、具象,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青青内心的柔情与坚韧。“所有的植物都有爱情,这些爱情都藏在花朵的阴影里,藏在那些香甜的芬芳里。春分之后,连猫也有爱情,它们用最尖厉的声音毫不羞耻地呼唤着异性,在花木与草丛中穿行,把春天欲望的气息染得更深。爱吧,让少年爱上少年,让蜜蜂爱上花朵,让阳光爱上绿叶,空气中充满了蜜一样的光线。谁不爱春天?谁不爱青春少年?我们就要让鲜花着锦,我们就是要让烈火烹油。春分之后,让春天来得更加浓烈一些!不论春光是如何的短暂,我们也要爱着花朵,就像无论爱情如何易失易变,我们仍然要去爱一个人。”[ 王晓平:《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青青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力与爱情色彩,把春天万物复苏的自然现象得以生动且富有哲理地表达。《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中提到“我们扑向苟且偷安的,放进嘴里,又凉又甜,简直就是青春期恋人月光下的嘴唇一样,性感又纯洁。”[ 青青:《王屋山居手记》,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37页]青青通过对品尝柿子的细腻描绘,成功地将植物之美与爱情相结合,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憧憬。她笔下的植物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更是爱情的象征和隐喻。比如,她描绘的樱花树,不仅是春天的使者,更是爱情的见证者;她笔下的荷塘,不仅是夏日的清凉之源,更是爱情的滋养之地。这些植物的描绘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自然色彩,更让读者在感受爱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自然之美。青青将爱情的感悟倾注于植物,把真情实感诉诸笔端,用文字把感情宣泄出来,在散文的天空放飞爱的希冀。总的来说,青青的植物爱情化是她散文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她通过对植物的细腻描绘和爱情关系的深入探讨,成功地将自然与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学画卷。

青青在散文创作中深入解读了女性角色,并独特地呈现了女性经验。她通过对古代与现代女性角色的解读,对女性身份、自我认知、情感与心理世界进行探索,展示了女性的多元面貌和独特魅力。同时,她将植物爱情化描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描绘丰富复杂的女性经验,赋予散文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内涵。青青的散文不仅是对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深情礼赞,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尊重女性、探寻女性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

青青的散文是她生命痕迹的体现,情感抒发的出口。她的独到发现和真切体验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乡,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拾起童年的珍贵回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寻得一方净土。同时关注到她作为女性的独特情感,关注她视角下植物与爱情的联系。散文中的古典文化韵味使得我们阅读青青的散文总能感受到古典意境。她细微地捕捉自然的一切,让一切鲜活起来。散文中散发的真实的情绪,洋溢着满满的温情,既明朗和真挚。她的散文有着让人豁然开朗的感受,实为河南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