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中的信息获取》教学案例

2024-10-12张健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9期

案例背景

本案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教学指南和教材培训”活动中的一节教学示范课。教学内容是苏科版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互联网中信息获取——探寻中国大运河的璀璨”第1课时探索1

中的内容,课堂以“探究中国大运河的璀璨”为中心主题开展项目式教学。

问题聚焦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者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2023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教材陆续出版发行,新教材立足学生核心素养以大概念统领学科逻辑,以真实生活问题解决为线索呈现各单元内容,开展项目化学习。围绕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在常态化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如何在现有课时条件下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成为教师深入思考的首要问题。

学情分析

1.现有知识准备

七年级学生对互联网并不陌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网络应用基础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资源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能根据需求使用搜索引擎获取大量信息,但缺少筛选信息的有效策略。同时,学生对中国大运河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理解与把握研究主题是本节课的关键。

2.现有技能水平

七年级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有些学生的兴趣仅限于网络交流或网络娱乐,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互联网中信息价值和特点的认识,使其掌握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并根据学习和交流的需要,选用恰当的网络工具或方法,进行比较精准的信息搜索,通过交流、沟通、协作,尝试分享有价值的网络数据和资源。

3.现有认知水平

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但思维程度还没达到很高的水平,对事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当前学生接触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校内学科内容,学生易产生学习等同于学校学习的误解。在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兴趣学习、终身学习的引导。

学习目标

①了解全文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明确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互联网信息的意义;

②能通过实践探究,理解算法对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的影响;

③通过小组协作,初步掌握互联网精准信息检索的策略;

④通过对中国大运河的内容的进一步了解,明确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项目引入

活动1:欣赏《水韵江苏》宣传片,明确项目主题。宣传片内容为:

①它是世界上长度最长的人工河道,全长2700公里;②苏伊士运河的诞生比它晚了1000多年;③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④它于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教师与学生共同明确单元项目主题——探究中国大运河的璀璨。

活动2:你想如何表达中国大运河的美?请根据小组实际需要,充分交流,确立小组研究的子项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水韵江苏》宣传片,结合师生问答交流、明晰本单元项目学习主题;学生围绕单元项目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初步确立小组研究子项目,明确小组项目探究方向。

2.知识联结,工具感知

①教师提出需求分析:在信息科技时代,互联网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通过互联网查找需要的信息呢?

②带领学生进行工具感知:全文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三个过程(如图1):首先通过“网络爬虫”(也称“网页蜘蛛”)采集网页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提取并建立索引数据库;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在索引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出网页文档,根据文档和关键词的相关度进行结果排序,再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

③教师设疑:在搜索引擎工作的过程中,哪些环节使用到了算法?

④学生分析:无论是蜘蛛程序抓取网页还是关键词检索与索引排序都使用到了算法。通过算法可以使搜索引擎根据用户需求在互联网中检索所需要的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开展项目探究,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出发,结合对搜索引擎的原理介绍,明确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互联网信息搜索,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结。

3.实践探究,策略建构

(1)算法对搜索引擎的影响——关键词的使用

探究1:搜索引擎关键词对搜索结果的影响。

①相同的关键词在不同搜索引擎中进行检索,你发现了什么?

②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网页数目越多是否意味着搜索效果越好?

③排在前列的搜索结果一定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④说一说算法对搜索结果有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开展任务探究(如表1)。

教师小结分析:①不同的搜索引擎,相同的关键词,搜索的结果不同。②搜索引擎的功能、侧重点导致算法存在差异,所抓取的网页不尽相同。③算法导致搜索引擎的排序结果存在差异。④搜索引擎的搜索数量并不代表搜索质量。⑤要充分甄别获取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和时效性。

(2)精准检索策略——高级搜索

教师设疑:在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的过程中,搜索的结果有时多,有时少,有时甚至文不对题。那么,如何更高效地搜索信息?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搜索策略?

探究2:请各小组围绕小组研究子项目,自选搜索内容,使用搜索引擎中的“高级搜索”功能,尝试设置搜索条件;观察搜索结果,思考“高级搜索”对话框中的栏目各有什么作用。(站内搜索可以使用教师提供的网址)

学生操作:各小组围绕研究子项目,利用百度高级搜索功能,尝试设置不同搜索条件,并观察搜索结果。

教师小结分析:通过搜索条件的设置避免特殊符号的记忆,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实现对关键词的优化,缩小查找范围;可以指定搜索时间和文档格式;实现站内搜索功能。

(3)精准检索策略——专业搜索

教师设疑:高级搜索虽然提高了信息搜索的精准度,可是如何确保获取的大运河的信息是真实、正确、可靠的呢?

探究3:有关中国大运河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各小组根据项目研究需要,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尝试进行搜索,结合小组研究项目将推荐的专题网站或搜索引擎工具网址记录在表2中。

学生完成任务表,初步拟定项目研究方案。

教师小结分析:对中国大运河的项目探究,需要获取权威、专业、正确的信息;互联网的专业搜索就是通过专业搜索引擎或专题网站,帮助我们从正规渠道获取可靠信息。

(4)大运河在江苏——体验智能搜索

探究4:常规的互联网信息搜索大多是围绕要搜索的关键词或者主题展开的搜索;在各组的学件中,老师分别发送了一张图片,你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城市是大运河流经的江苏的哪一座城市吗?

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分别使用互联网工具识别图片信息。

教师分析小结:介绍百度识图、文心一言等互联网文字模型与图像识别工具;和学生一起探寻大运河在江苏的流经城市。

师生共同小结互联网信息搜索的策略:①使用高级搜索,优化关键词;②不同算法导致不同搜索引擎搜索结果存在差异;③通过专业搜索提升搜索结果专业性;④借助智能搜索工具高效、精准获取互联网信息。

设计意图:打破常规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真实问题情境出发,运用搜索引擎进行问题解决途径的搜索,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和感知互联网图片搜索的功能,感受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信息检索习惯带来的改变,体会智能搜索的魅力。

4.初拟方案,交流分享

活动3:各小组围绕“探究中国大运河的璀璨”进一步完善第一阶段的项目实施方案(如图2)与组员分工。

设计意图:通过4个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小组项目探究提供策略(工具)支持。任务设计从实践探究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体现“科”与“技”并重的学科育人理念。各小组围绕小组探究子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探究实施方案与成员分工,并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习到的互联网信息搜索策略,为项目学习的进一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5.项目链接与延伸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请各小组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完成针对子项目的资源搜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互联网探索与实践”项目的初始课,起到了让学生从小学阶段“使用互联网”的了解操作层面,转变到初中阶段“理解互联网”的科学探究层面的重要作用。

在常态课教学条件下,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信息科技学科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实施项目式教学?如何让项目实践不流于形式且真正实现不同课堂时空的真实衔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以单元项目主题为中心,让学生从一个小的、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出发,逐步拓展和深化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学生聚焦“探究中国大运河的璀璨”这一主题,在工具感知、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完成小组研究子项目的确立,并初步设计小组项目实施的方案。另外,课堂活动设计了4个层层递进的探究体验任务,从关键词到高级检索工具、专业检索工具,再到智能检索工具,让学生从体验探究出发,完成对互联网信息搜索工具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小组项目研究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开展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点 评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信息科技课程成为独立的国家课程,课程名称由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体现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变化。新课标和新教材带来了新课堂,纵观张老师的这节课,其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落实新课标。新课标倡导“科”“技”并重,本节课对此有充分的体现。对互联网中的信息搜索,张老师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掌握“高效精准”搜索策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当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了解信息获取方式的变迁,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

二是用好新教材。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江苏省初中信息科技的新教材也陆续出版,本节课就选自七年级上册新教材,新教材的内容相较于老教材变化比较大,如何用好新教材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张老师在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深刻体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以《水韵江苏》宣传片导入,明确项目主题,以探寻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为主线,设计项目活动,整节课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三是探索新方法。信息技术课通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科技课则倡导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本节课中,张老师采用了项目式教学,从大单元的角度设计大项目,并把大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微项目,学生在分组完成微项目的过程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点评人: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董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