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如何有效实施

2024-10-12张渤王爱胜程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9期

编者按: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是当前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今年以来,本刊围绕这个主题做了多期专题,也刊登了不少讨论项目式学习的文章。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对项目式学习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实践上的错误操作。为此,我们组织了本次对话,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到资源,从教学到活动,与大家共同梳理项目式学习的历史、特征、价值与实践策略。

》 张 渤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教师,淄博名师、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泰山出版社2018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算法”分册主编,初中《信息科技》2024年版课程资源“人工智能”分册主编。

》 王爱胜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信息技术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泰山出版社2011版小学、2013版初中、2018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主编,初中《信息科技》2024年版课程资源主编,《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热点解码”栏目主持人。

》 程 强

泰山出版社资深编审,从事信息技术、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出版工作多年。曾获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编辑等荣誉称号。

项目式学习是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数字社会后响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因此,研究项目式学习要看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追本溯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项目式学习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从项目式学习历史沿革,审视项目式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张渤:王老师,您好。近年,一线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在教学实践上还不太理想。教师们对项目式学习的特征、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根据相关资料,项目式学习从产生到发展备受磨砺。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项目式学习源于杜威的“做中学”和桑代克的联结理论。20世纪20年代,克伯屈提出设计教学法,为项目式学习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认知科学带来的学习理论革命,以及世界飞速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新挑战的推动下,项目式学习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逐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并为广大一线教师所熟知。20世纪90年代,巴克学院设计并完善了项目式学习模式,使其开始在全世界推广。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教科所的专家系统翻译了巴克学院的部分成果,国内部分学校积极尝试项目式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新模式与我们国家的新课改理念是相适应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看来,项目式学习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不能小觑,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王爱胜:张老师梳理了历史考证,这也是一种必要的研究方式。从项目式学习的发生、发展来看,它确实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明确了这一点,就更容易明了项目式学习在新时代教育中的意义。传统教育方式偏重知识传授的表层效率追求,易忽略学生内在成长的学习效果和价值。我们的基础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公民与创新人才。新时代的人才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特别是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是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数字社会后响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因此,研究项目式学习要看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追本溯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项目式学习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张渤:虽然项目式学习越来越受重视,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从历史和现状来看,项目式学习也的确出现了泛化现象,“一切皆项目”的现象比较严重。我知道泰山出版社在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拥有深厚的积淀,程老师您能否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审视一下课程资源,如学生对办公软件、编程语言的学习,是如何过渡到了项目式学习呢?

程强:从教材、教学指南、学习手册等课程资源开发历程来看,泰山出版社自1995年就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研制“信息学”和“计算机教程”学生用书。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倡任务驱动,我们打破“软件说明书”式的传统教材设计思路,探索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013年,我们邀请王爱胜老师主编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积极探索以“微项目”教学方式组织教材与课程资源。2018年,张渤老师把“微项目”理念引入算法学习。2024年,我们根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创的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资源进一步以“微项目”“技术实验”等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设计。

王爱胜:正如程老师所说,将项目式学习引入教材、教师用书、教学指南、学习手册等课程资源中,是大力推进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举措。就项目式学习落地来说,要想确定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素养目标,一线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和学科实际出发,将“教”转向“学”,将学科知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机融合。采用微项目、技术实验等灵活、有效的策略,一方面从内容方面降低项目设计和教学实施难度,另一方面从学习兴趣与成果可见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生动的项目,来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高阶思维,进一步以深度学习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让项目式学习向生活化、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成果显著性等方向发展。

张渤:是的,从项目式学习的历史沿革角度审视其价值,更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更丰富的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依据项目式学习的特征,融合其他教学策略塑造项目式学习过程

张渤:在一线教学中,一线教师对教学资源案例往往并不满意,常要根据学情重新设计学习项目,这就容易造成工作量的加大。在对项目进行二次创新甚至完全改写时,教师们普遍感觉困难重重。例如,怎么区分自己所创的是不是项目化设计?是不是所有的作品创作课都可以进行项目式学习?为什么有的传统作品创作课不是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策略究竟有何不同?

王爱胜:张老师所说的情况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资源本身设计上有偏差或缺陷的原因,导致一线教师不容易区分或开展项目式学习,当然,也与教师追求个性化品质课堂的高期望有关。因而,从更大范围来看,不少教师容易混淆项目式学习与任务驱动、范例教学等教学策略,即在重活动的背景下,没有重点关注项目式学习的特征。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主题具有明确性、情境具有真实性、过程具有探究性、学习成果具有可展示性等。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真实情境或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学习最后有相应的成果产出。例如,针对Python中的列表知识,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呢?可以设计“商品购物车管理”“文学语义统计分析”等具体的实用项目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用列表根据抽象量化的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再设计算法来应用数据模型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大小不一的作品,而不是一味讲述或练习列表的概念、特点及各种操作规范。由此大概可以看出,项目式学习要强调学生知识来源于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的应用、理解和提炼,从“用中学”,让知识获取方向与传统的“学后用”流程有所区分。

张渤:诚如王老师所说,项目式学习在课程设计层面具有明显特征。我们需要以明确有效的问题驱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思维培养。例如,在算法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更注重从实际问题入手,强调算法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应用,如“以分治和迭代算法统计运动会比赛成绩”项目。又如,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可以从生活视角进行主题设计,如“学生到校离校时家长即时安全提醒”项目。两相比较,同样是项目式学习,算法项目更侧重于探究验证,人工智能项目更偏向于实验观察。在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项目式学习情境可以多样化,多关注驱动性问题的合理设计,如“老人看护物联网作品”等科创类案例,以思维提升为主的“五子棋”“推箱子”等游戏类项目案例等,都能成为很好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活动项目、跨学科项目设计和实施难度较大,设计开发学科项目相对容易,这是在整体构建项目式学习课程资源时绕不开的问题。程老师能否谈谈在课程资源中如何做好项目选题与项目规划?

程强:在各类学习类图书出版中往往注重“内容选题”与“学习过程”这两个项目式学习的要素,这是一本书或一套资源设计与应用的“双轮驱动”,缺一不可。其中,内容选题我觉得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会更有吸引力,而过于宏大的选题,学生把它当成有负担的任务,反而不太喜欢。学习过程是项目式学习最难规划的部分。我们也做过多次尝试,如明确地阐释好项目式学习的特征,在前言、单元首页、项目开端或项目过程中时时处处引导好学习者。如在2024年教学资源开发中,我们明确架构项目式学习过程,除去对项目进行周密的总体设计外,对每个微项目以“探讨××”“探析××”“探索××”“探究××”等“探”式选题来确立学习内容,对技术实验项目进行内容区分设计,以大单元、微项目、技术实验、AI赋能学习来规划项目式学习内容与学程。例如,将每个单元项目分解成微项目,并以“学习目标”“问题探讨”“探究指南”“科技原理”“拓展探究”等栏目设计学程;在“技术实验”部分,设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指南”“拓展实验”等栏目设计学程,并配以项目单、项目评价等内容,以可读性强、易操作的特点和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提升对学习者的引导,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便于学生灵活地开展自主学习。

王爱胜:这种从核心素养出发关注学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借鉴了大单元、计算思维、“教-学-评”一致性等理论,丰富了项目式学习的内容与形式。项目式学习之所以在学生能力、素养发展上受到推崇,就是因为项目式学习不过度关注学习知识细节,而是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形成。项目式学习常需多个课时实施,在内容上往往涉及较多概念或原理,所以大单元设计与项目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之处。与大单元评价类似,项目式学习也需要设计多元的评价方式,如采用量表、测试、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将自评与互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不仅对学生有较好的引导、激励作用,也符合素养培养所要求的“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另外,计算思维本身就具有分解、抽象、建模(模式)、迭代(评估)、泛化(归纳)等思维,这与项目式学习的规划、策略、实施、总结、迁移等过程也是极为相似的。可见,以生为本的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上都具有很多契合点。

张渤:在如何处理好相关教学法的关系方面,两位老师从设计角度阐明了项目式学习可以从大单元设计入手,形成项目式学习过程主线,突出问题解决的内容核心,将多种学习策略有机结合进行学程规划设计。从学习过程角度看,项目式学习可涉及问题解决、任务驱动、实践活动等,如设计“AI垃圾分类回收箱”项目,核心问题是垃圾智能分类识别,围绕问题需求,引导学生分组设置自己的探究任务,即让过程由实践活动来支撑。那么,项目与任务、活动、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王爱胜:不论是从项目式学习的特征,还是从新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内涵来看,都要明确项目、任务、活动、问题之间既各有侧重,又关系密切。项目是一种学习形式的设计,是具有明确目标、时限和资源要求的,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或创新作品。其中,任务是项目中的具体指令要求,是实现项目目标所需完成的一系列活动的要求描述。任务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分层、分步深入理解项目主题,即是以分解思维来让项目可执行、可操作,任务也可以用子项目或微项目等更具项目特征的方式替代。活动则是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探究、实践行为,往往以递进的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问题是在项目式学习中从起点、过程到终点的驱动要素,可以是具体在主题、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和解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明确项目规划中的任务、活动、问题的设计,有利于项目式学习的有序实施。关于项目设计的具体建议如下:

1.确立项目主题。立足实际,即根据社会、文化、生活及学科需求,特别是从现实问题或者需求出发,聚焦核心问题,合理选择确定“项目主题”,如“设计智能音乐播放系统”等。

2.确定项目目标。以终为始,即参照课标、学生用书等,依据核心素养、数字素养与技能等培养要求,或者参考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对项目式学习目标进行概括,如在将语音控制技术应用于智能播放器的过程中,分析传感器的作用,探究语音识别的基本原理。

3.项目规划。要根据主题进行规划,如人员组织、器材准备、所需技术、学习流程、实施课时进度、评价标准、预期成果等。尤其要注意适度征求学生的意见,既保障项目的可行性,也便于学生在实施项目时更有针对性。

4.项目实施。即对项目式学习的子项目或微项目进行按课时实施。具体可以包括该课时的子项目或微项目名称、学习目标、问题驱动、任务分解、活动设计等。

(1)问题驱动。问题可在项目需求、规划、实施等任何环境来使用,如为什么要制作智能播放器是确定主题时提出的,制作有哪些流程是规划时提出的,具体的功能涉及主机板、传感器的相关问题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作品的效果与不足是后期交流时考虑的等,问题驱动无处不在。

(2)任务分解。根据项目规划进一步区分出要做哪些类别的事,如器材采购与测试等准备任务、制作技术实验任务等。

(3)项目活动设计。根据项目规划和任务分解进一步细化出各小组、个人及教师具体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流程与过程评价等,这是项目式学习的主体内容与主要过程。

5.项目交流与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穿插在各环节进行,作品评价在最后或单独课时进行。项目交流除在过程中进行外,提倡在项目结束时让学生充分展示,以灵活的方式进行表彰等,不仅分享项目成果与经验,还可相互提出修改建议,激励学生对项目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数字技能及核心素养。

张渤: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如何将项目式学习与其他学习策略有机融合,同时也要注意区分各种策略的独特意义,合而不乱,是我们进行有效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的基础。

项目式学习要强调学生知识来源于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的应用、理解和提炼,从“用中学”,让知识获取方向与传统的“学后用”流程有所区分。

跨学科学习如何促进项目式学习

张渤: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延伸和拓展。真实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所以,基于真实性问题的项目式学习通常涉及跨学科学习,这也成为目前项目设计最大的挑战之一。在实践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协作进行,但在仍以分科教学为主的当下,如何与其他学科教师处理好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设计、学时分布等,正在困扰跨学科学习项目落地。王老师对此有什么建议?

王爱胜: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并列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和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也不仅是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存在,它的主旨是打破学科界限以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来解决真实问题,有效弥合分科教学造成的人为知识壁垒,促进学生能够以整体的视角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应该说,跨学科学习更应注重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多学科协同育人。从实施层面来看,设计跨学科学习项目需先做好不同学科课标、内容的深度解读,在项目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研,厘清项目到底涉及哪些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项目实践可能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提升,融通设计有哪些切入点,才能真正解决好内容设计、学时分布等具体问题。

张渤:是的,学校课程学习在知识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学科界限,但学生素养是没有严格的学科界限的,如逻辑思维,不仅数学、物理、信息科技等学科涉及,思想政治、地理等学科也有要求。类似的还有思想政治学科中的问题思辨、地理学科中的环境对经济影响分析等。在新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标解读中就涉及政治、历史在多个模块中的基础和叠加效应,如果能够开展跨学科教学,效率将会大幅提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得与信息科技可以交叉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选择要更多一些,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资源也更丰富。程老师是否能针对跨学科学习项目设YdFJMareZQRaCeOdN0dktA==计给出一些建议呢?

程强:我曾指导过济南的老师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活动设计,如以“寻泉记”为题组织学生在课外实地考察、调研和课内交流、分享济南的七十二名泉的项目式学习,并通过针对文学、地理、风物、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搜集、处理数据生成项目式学习报告,取得了较好的跨学科学习效果。如今回过头来总结和反思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主题源自本地的生活环境,融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在线交流、信息收集、数字资源整理与探究成果创作等,小组合作或个人创作的作品丰富多彩、个性鲜明。这种在内容上跨学科、在过程上项目化、在目标上培养多维的核心素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我认为是具备综合效能与广泛意义的。

张渤:从项目式学习的特征、目标以及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等都看得出来,项目式学习jJ5z/EAsAXc0jpTKx5Dq6w==要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这对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并学会应用必要的数字化技能,从而实现数字素养的提升。项目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绝佳路径。王老师您觉得从计算思维等角度来看,项目式学习是否应具有更高的目标?

王爱胜:项目实践,本身就是工程思维应用过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必然注重进行系统的知识转化、应用,如将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易解的小问题,然后通过分析、设计、实验和评估等方式逐步解决。这正是计算思维的表现。另外,做一个项目不是按步骤来完成任务即可,而是在规划之后的实践中还要不断评估、调整,才能逐渐完成或优化,这里有瀑布型的系统设计思维方式,也有快速原型的系统设计思维方式,以及系统评估与优化等思维方式。这与计算思维的模式化解决问题、不断评估迭代完善和用归纳泛化解决一类问题是相通的。所以,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应具有的更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计算思维等更高阶的思维能力。

张渤:在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普遍看重的内容是算法教学。目前还有不少教师以传统的讲授、训练为主,如何教、教什么,还存在较大分歧。例如,将算法解读为具体代码,以代码重复、变式练习为主的课堂还占据较大比重等。王老师,您如何看待计算思维培养问题?对于在算法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项目式学习,您有哪些建议?

王爱胜:信息科技课标组专家李锋教授对算法教学曾有过阐述,他将其学习方式分为三种理念,即learn to code(学习编程)、code to learn(用编程学习)、code to innovate(用编程创新)。无疑,后两个理念是对编程教育和计算思维关系的新认识,更加明确了算法与编程的关系。根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逻辑主线,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指南》和各省开发的学生学习手册等课程资源,遵循数据、算法、信息处理、网络(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的六条逻辑主线在整个中小学不断融合与交叉,形成螺旋式发展是必然的。因此,算法作为一条重要的逻辑主线,不仅在小学作为课程内容,而且在小学的“过程与控制”、初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等教学中不断展现出其支撑教学内容架构的价值,更是在所有内容中不断体现出其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提升的价值。所以,算法与编程不仅会在大量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项目式学习中成为创新、创造的技术和思想源泉,而且会作为技术实验的手段与方法,支撑、丰富项目式学习,超越我们平时讲的项目式学习资源支架,成为“科技底座”。

说到项目式学习的资源支架,如项目式学习相关平台及评价工具,以及支撑学习过程的项目书、实验报告、任务单以及成品或半成品的程序资源等,都要求信息科技教师注重对课标的学习,多方对比,深入研究,遴选适教、适用、适学的课程资源,才能把准教学方向,有效推进学生素养提升。以网页编辑内容为例,信息科技不再是以往运用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设计,而是结合算法这一逻辑主线,可借助AI编写html5代码来对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元素进行网页集成,在互联网创新中深层发展计算思维核心素养。例如,“宣传我的学校”项目的学习过程可设计如下。

项目名称:“宣传我的学校”——AI赋能学习网站信息系统设计项目

项目背景:在信息科技课标理念下,结合“信息系统与社会”“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相关内容,多角度、多选题、多层次开展基于网页设计与信息系统创建相结合的项目式学习。基于AI赋能,深度融合计算思维与设计思维,深入提升核心素养,持续发展数字素养与技能。

学习目标:

1.基于计算思维与设计思维认识如何进行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2.学会应用技术实验探究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流程。

3.借助AI大模型探索网站与网页内容的编辑与控制技术。

4.提升利用信息系统服务社会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项目规划:

微项目1:信息系统概要设计——网站组成的问题分解、需求分析(1课时)。

微项目2: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网页编辑的抽象建模、技术迭代(1课时)。

微项目3:信息系统优化设计——网页控制的算法设计(1课时)。

微项目4:信息系统产品封装——网站性能的泛化提升(1课时)。

项目实施:

微项目1:信息系统概要设计——网站组成的问题分解、需求分析。

1.学习目标

(1)基于计算思维进行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2)基于设计思维进行信息系统的概要设计。

2.问题驱动

(1)用户需求,确定主题:网络信息系统、网站与网页的关系及功能有哪些?

(2)分解问题,需求分析:一个网页需要展现哪些数据与资源?

(3)分解规划,概要设计:一个网页如何布局内容与功能?

3.任务分解

(1)探究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分析网页功能需求。

(3)规划网页内容布局。

4.项目活动

(1)借助AI大模型探究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应用表格项目单,分解项目主题网站的网页、网页的内容需求。

(3)用画图软件或纸笔,绘制网页的内容布局、功能界面。

设计意图:借用AI大模型,提高学科概念的探究效益;计算思维的分解思维与设计思维融合应用,提高对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微项目2: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网页编辑的抽象建模、技术迭代。

1.学习目标

(1)尝试进行网页设计技术实验,探究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2)认识数据模型对网页内容布局的意义。

(3)体验技术迭代对网页功能的优化作用。

2.问题驱动

(1)如何结合快速原型与瀑布模型进行信息系统设计?

(2)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与资源如何在网页上编辑、集成?

(3)如何建立数据模型进行不同内容的布局修饰?

3.任务分解

(1)选用瀑布模型或快速原型快速建立网页。

(2)针对项目主题,基于AI生成相应类型的网页代码,表达主题。

(3)针对项目主题,基于AI生成CSS布局框架,完善主题表达。

4.项目活动

(1)基于AI大模型探究使用快速原型快速生成网页。

(2)探索网页内容布局的数据模型与工作原理。

(3)基于AI迭代技术,探索CSS布局框架的数据模型,优化网页布局。

设计意图:借用AI大模型,进行网页集成的信息系统实验,在快速生成与不断完善网页的过程中,体验计算思维的抽象、建模与功能迭代思维的应用方法与意义。

(微项目3~4略)

项目交流:

(1)小组展示,进行作品介绍与反思。

(2)设置学生点评团,提出问题进行微答辩。

(3)教师点评,指导如何提高。

项目评价:

(1)网页信息系统创作项目计算思维自评表(略)。

(2)网页作品评价量规表(略)。

张渤:感谢两位老师的热情参与。在此,我简要总结一下,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要注重与各种学习策略融合,借鉴跨学科学习,发挥工程思维、设计思维、计算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按照实际应用和限制条件,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的系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注重用户体验和创造性解决方案,鼓励学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迭代改进设计的设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处理复杂问题、通过算法和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计算思维的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式学习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而这,也必将成为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由之路。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必然注重进行系统的知识转化、应用,如将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易解的小问题,然后通过分析、设计、实验和评估等方式逐步解决。这正是计算思维的表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