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甲骨文”造个英语新词
2024-10-12曾泰元
2024年,岁次甲辰,属龙。
龙年思龙。我查阅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龙”,在以龙字为首的36个词条之中,“龙骨”的出现让我暂停了下来。
我是英语工作者,辞书、词汇是我的研究兴趣。我经常浏览各式字词典和百科全书,从中汲取新知,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有趣的现象,甚至找到研究的灵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龙骨”收了3个义项,一是鸟类的胸骨,二是古代动物的骨骼化石,三是像脊椎和肋骨的结构。代表骨骼化石的第2个义项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
【龙骨】②指古代某些哺乳动物(象、犀牛等)骨骼的化石。可入药。
龙骨“可入药”,这个注解为我开启了一扇门,给了我穿越时空的通道,让我的思绪得以飞回清末安阳甲骨文的首现。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当时就是以龙骨现身药铺的。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见药铺售出的龙骨上有刻文,断定其为殷商文字,即现称的甲骨文。2024年是甲骨文发现125周年。
先岔个题。125周年是一又四分之一个世纪,是比较重要的周年纪念,比如2024年纪念张大千诞辰125周年,2023年庆祝北大建校125周年。
“125周年”的英文一般说125th anniversary(读one-hundred-and-twenty-fifth anniversary),平铺直叙,但另有一个专属词汇:quasquicentennial(音标 [ˌkwɑskwəsɛnˈtɛniəl])。
这个又长又难的单词是个年轻的“新造词”(coinage),一般认为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州(Illinois)德拉文(Delavan)小镇的居民F. 哈滕(F. Hatten)所造。1962年,适逢小镇建成125周年,镇政府公开征集“125周年”的专属字眼,哈滕的建议获得采纳,消息还登上了同年3月18日的《纽约时报书评》。
说文解字。quasquicentennial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半的quasqui-是个表示1¼ 的伪拉丁语(pseudo-Latin)成分,后一半的centennial是“100周年”,造词者借此传达“1¼个100周年”的意涵。
100周年已过,150周年未到,quasquicentennial正好顶上,填补了语言的空白。使用过这个词的重量级媒体不少,兹举数例。权威语料库的数据表明:1988年,《华盛顿邮报》用quasquicentennial讲述美国南北战争125周年;2011年,加拿大《环球邮报》以这个字眼多次报道温哥华建城125周年;2021年,《纽约时报》和《福布斯》杂志上也出现了该词。
2024年是龙年,也是被误作龙骨的甲骨发现125周年——由龙年想到龙,继而龙骨,再到甲骨。甲骨学是冷门绝学,如今逐渐受到各界重视。甲骨文晦涩艰深,现在也已进入小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这个珍视固有传统、强调文化自信的新时代,125周年也应该纪念。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词语视角的跨文化互动,坚持钻研中国元素走进西方世界之道,对于“甲骨文”的英译有些粗浅的想法,借此机会抛砖引玉。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文是字,甲骨文就是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英译常见者有三,分别是 oracle bone script(卜骨文字)、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卜骨铭文)和jiaguwen(“甲骨文”音译)。我搜索谷歌和各大语料库,结果非常一致:oracle bone script最常见,出现频率最高;oracle bone inscriptions次常见,出现频率略低,但相差不远;jiaguwen较罕见,出现频率骤降,与前二者差别明显。
各大汉英词典几乎都收录了“甲骨文”,不过除了或有oracle bone inscriptions之外,其他的对应词多半不是翻译,而是较为冗长的解释,比如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骨头或龟甲上的铭文)、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of the Shang Dynasty(商朝的骨头或龟甲上的铭文)、inscription on animal bones and tortoise shells(兽骨和龟甲上的铭文)、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s/animal bones(龟甲/兽骨上的铭文)、Chinese characters carved on tortoise shells/animal bones(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汉字)、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卜骨上的铭文)。
英文的“维基百科”、《布莱克韦尔文字百科全书》(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Writing Systems)、《汉语概说》(Chinese)等权威的工具书和学术专著,均以oracle bone script收录“甲骨文”。
英文的《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世界的文字》(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中国的语言》(The Languages of China)、《汉语:现实与幻想》(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等权威的专业工具书和学术专著,主要以oracle bone inscriptions收录“甲骨文”。
英文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以音译的jiaguwen收录“甲骨文”。英文的《剑桥世界古语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Ancient Languages)在介绍“甲骨文”时,也以jiaguwen为主。
遗憾的是,oracle bone script、oracle bone inscriptions、jiaguwen这3个“甲骨文”最常见的英译,至今都尚未收进权威的英语词典。
词语收进词典,特别是收进权威词典,是彰显词语地位的重要指标,代表着词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获得专家、出版社的认证,得以登堂入室。词语收进词典,有如人物写进族谱,是有其重要的象征意义的。
权威的英语词典均未收录“甲骨文”,倒是收录了代表“甲骨”的oracle bone(卜骨= oracle “神谕” + bone “骨”)。卜骨是古代占卜用的兽骨,用的大多是牛的肩胛骨。卜骨是求神问卜之骨,“神谕之骨”的oracle bone因而得名。
需要留意的是,英文的oracle bone也包含了卜甲(占卜用的龟甲)。资料显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背甲也用,但相对少见。
用英文提及甲骨时,其隐含的数量是一整批,所以大多用复数形的oracle bones,以复数代表全体。若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则按英语的规律以单数行之,因此才有oracle bone script和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此处的script(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系统,所以oracle bone script(甲骨文字)是甲骨文的文字体系,是整体,用单数。inscription(铭文)是器物上铭刻的一段文字,有长有短,用以记述事实、彰显功德、发出警示、表示纪念等。一片甲骨(oracle bone),一则铭文(inscription),因甲骨的片数众多,故用复数的oracle bone inscriptions代表甲骨文全体。
“甲骨文”迄今最常见的3个英译(oracle bone script、oracle bone inscriptions、jiaguwen)描述的都是整体,若想指称个别的符号,一般可用oracle bone character(卜骨字符)。用jiaguwen character(甲骨文字符)也行,但少见得多。或者干脆用character(字符),不过这个词的涵盖面广,并非甲骨文专属。
甲骨文发现125周年,我有个“甲骨文”英译刍议。
甲骨文的属性让我想到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着许多类似之处,比如都是远古的文字、都用来记录神明的话语、都有着象形的根源、书写方法都是凿刻等。19世纪中叶,旅居英国的德国学者F. M. 缪勒(F. M. Müller)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在1857年4月20日的《泰晤士报》撰文提及“从起源上来说,中文是个象形文字的体系”(The Chinese was in its origin a hieroglyphic system.),其中“象形文字”用的就是hieroglyph。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英文是hieroglyph(圣书体= hiero- “神圣的” + -glyph “凿刻”,字面义“圣刻”),后面的成分-glyph(凿刻)还见于其他许多词语,比如史前人类在岩石上刻画的petroglyph(岩画,字面义“石刻”),古时原住民在树皮上刻画的dendroglyph(树雕,字面义“树刻”)。2019年,加拿大地质学家C. W. 赫尔姆(C. W. Helm)发现早期人类在沙面上所作、现已石化的图案,因此造了一个新词ammoglyph(石画,字面义“沙刻”),现已收进权威的英语网络词典“词典在线”(Dictionary.com)。
2024年,我遵循英语的构词法,给“甲骨文”新造了一个英语词:osteoglyph(甲骨字= osteo- “骨” + -glyph “凿刻”,字面义“骨刻”)。甲骨文是刻写在骨头的文字,这个osteoglyph合情合理。同hieroglyph的用法,单数的osteoglyph是甲骨文个别的符号,译为“甲骨字”;复数的osteoglyphs是所有的甲骨字,代表全体,译为“甲骨文”。形容词的osteoglyphic是“甲骨文的”,osteoglyphic character(甲骨字符)可与osteoglyph(甲骨字)交替使用。osteoglyphic可转名词作“甲骨字”解,与osteoglyph同义,但以复数形的osteoglyphics为主,指文字体系,或译为“甲骨文字”,与oracle bone script同义。
“汉字”的标准英译是Chinese character(中文字符),拼音的hanzi也大量出现于英文文献,另有一个《牛津英语词典》2021年收录的sinograph(中国字= Sino- “中国” + -graph “书写”,字面义“中国文字”)。
“汉字”的英译轨迹可供甲骨文参照。“甲骨文”的标准英译是oracle bone script或oracle bone inscriptions,拼音的jiaguwen也出现在权威的文献里。“汉字”有个新英译sinograph,给甲骨文新造一个osteoglyph又何妨?
我这个“现代仓颉”或许一厢情愿,然而造了quasquicentennial(125周年)的哈滕当年不也如此?在甲骨文发现125周年的2024年,希望osteoglyph(甲骨字)也能留下印记,流传开来。
* 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语料应用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