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派美食“排骨年糕”的翻译
2024-10-12钟瑷
一部《繁花》,让全国观众集体重温1990年代繁荣兴盛的上海风貌、领略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剧中美食也馋煞观众,剧集播毕依然出圈,排骨年糕即是一例。作为海派美食的代表性小吃,排骨年糕承载着几代上海小囡的童年记忆,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黄河路上的排骨年糕点心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沪上餐厅趁热度纷纷在菜单中加上排骨年糕的新菜品。而做排骨年糕起家的老字号“鲜得来”更覅(上海话:勿要,不要【下同】)讲了,不到饭点便大排长龙,让人等到望眼欲穿、馋吐水(口水)哒哒滴。说起排骨年糕的翻译,却是造造反反(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都能看到。本文将就此展开谈谈。
先说说排骨。在上海买排骨,一定要说清楚是大排小排。排骨年糕里的排骨一般是大排,部位靠近脊柱,对应英语中的loin——切成厚片带骨头的叫loin chop,不带骨头的叫loin steak。也有人爱用猪的肩背交接处那部分肉做大排,英语里就是简单直白的pork shoulder,上海人称之为梅花肉,吃口(口感)好,肥瘦比例更好。还有一词rib,有时也被翻译成“排骨”,虽然也带骨头带肉,但其所指的是肋骨周遭部位,像上海人爱吃的另一道美食——蒜香肋排——才是不折不扣的rib。去小吃店不像去高档西餐厅那样讲究肉的部位,鉴于正宗的“鲜得来”排骨年糕也是带骨头的大排,用chop一词最妥帖。
这里还得提一下排骨年糕的近亲、海派西餐的顶流——炸猪排。炸猪排原型是奥地利名菜Wiener Schnitzel(维也纳炸牛排),经本土化后猪肉替代了牛肉,成为上海街头巷尾均可觅得的美食。英语从德语借来schnitzel一词指代炸肉排、炸肉片,但要是真把排骨年糕里的“排骨”译成schnitzel,恐怕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看不懂。
再来说说年糕。若要强调“年糕”中国传统美食这一特点,可直接用音译nian gao。但同早已成为借词的jiaozi、baozi、mantou、shumai等相比,nian gao在英语世界的认知度还不够,也未被主流英语词典收录,在音译之后最好还是加上英语注解。年糕最常见的英语翻译是rice cake,将食材和食物性质都予以体现,但这一翻译有两个问题。一是排骨年糕里的年糕大多是糯米年糕,用rice有歧义,但若改叫glutinous rice又显得冗长。二是中华美食实在太百卉千葩了,除了年糕外,以大米或糯米为料的点心还有糍粑、黄稞、甑糕、糌粑、冰晶糕、糯米糍、糖油粑粑等等,这些点心的翻译也常采用rice cake;更有甚者,早些年将粽子也译成rice cake——对于不熟悉各地美食的国人或是外国友人来说,光凭英语翻译很难甄别。年糕还有一个译法是new year cake,因为老底子(过去)年糕只有过年时才吃,属于应时之食。如今年糕已然成为日常美食了,虽名字中仍留有“年”,但“年味”大减,食用场景已不再局限于Chinese New Year了,若再叫new year cake有点不合时宜。并且,无论哪种译法,年糕所蕴含的“吃了年糕步步高”的美好寓意都难以用外语传达。
“排骨”“年糕”合在一起成了一道菜,但形态上依旧“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若参照英国名菜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的译法,排骨年糕最直截了当的翻译便是chop and rice cakes。等到年糕成为被外国人广泛接受的中华小吃,不妨再用其汉语拼音nian gao,在推广美食文化的同时还能传播汉语。当然,这样翻译只能体现菜肴的原料,若要将排骨年糕的烹饪方法、味型、口感、调味料、发源地等都翻译出来,则需采用写实性的译法。排骨年糕的烹饪方法在点心摊常见,非煎非炸,而是氽,英语中最接近的可能便是deep-fry了。排骨和年糕入沸油氽后捞出,还应再放入调好的酱汁中二次氽煮一下更入味,但也有很多店家为了省时省力直接将调味料淋在排骨年糕上。最受欢迎的调味料莫过于炸猪排的黄金搭子——辣酱油了。辣酱油也是海派美食中的舶来品之一,其原型是英国的Worcestershire sauce,经上海本地制造商本土化后一跃成为上海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辣酱油其实既不辣,又和酱油没什么大关系,实属上海人叫习惯了。
和平饭店在其菜单上将排骨年糕译为“crispy pork chop, rice cake, sweet soy sauce”,除了食材、调味料外,还另外显现了菜品的口感(脆)和味型(甜)。这里我也有样学样,按上文所谈内容夯不啷当(全部一起)翻出来,那便是:Shanghai-style deep-fried pork chop and rice cakes with Worcestershire sauce。
* 复旦大学在站博士后,上海海事大学讲师、公共外语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兴趣为词典编纂学与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