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有玲珑的灵魂才行

2024-10-12朱洪涛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9期

对一个作家产生一种好印象,也许是因为他的一句话或是一个词。而且,好印象产生后很难移易。初读李健吾,是他的《咀华集》。写《咀华集》时,他化名刘西渭。书名含义不难猜到,是含英咀华之意。

他在书中具体论了什么,记不太清,但他文采斐然的气质倒是常留心间。我常想,文学评论文章能写成这样,这得要天赋与才情。后来追索李健吾,我把他翻译的《包法利夫人》读了,感叹其用词之妙。作家、学者、翻译家,他三者兼具,而且成绩都不俗,这在民国时期读书人里并不少见,但放在今天那得是出类拔萃的了。后来,只要看到跟李健吾相关的资料,我都会买。只是,这回买了一册《李健吾年谱》,大失所望,编得太简单了。

若干年后重读《咀华集》,我的眼光停在了他评论沈从文《边城》的文字上。 以前读的时候,我就被他那不经意间的独到评点所折服。

他定位《边城》,用了四个整齐的排比:“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资;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寻常人写文章可不敢这么写,一没他那才华,二来很多老师的教导是,文章要严谨规范,切莫挥洒才情。其实我们接受的教育里面什么都谈到了,唯独缺了才情。“文章本天成”在规训之下变成了“文章本规矩”。一个白纸一样的人从“不会写”一下子进阶到“满篇规矩”,唯独看不见有个“我”在里面。难怪写的人东拼西凑,看的人提不起精神。

李健吾在文章前面写了一大段闲话。我翻了翻以前的读书笔记,那会没有对这段闲话有过多的注意。也许那时我完全被他的文笔吸引住了。他说一个文艺评论家要独具只眼,要有爬到作者和作品灵魂深处的能力。一个评论家若要在作品里进行灵魂的冒险,那得拿了自己全副的经验与感觉去印证和挖掘作品。这需要人性的同情来时时润泽常会陷入枯萎的灵魂。要而言之,评论家要具有温润的气质和广博的理论修养。

一个“最坏的批评家”把作者从较高的地方揪下来,直接扯倒。李健吾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动词——“揪”,意思是评论家没有了解之同情,妄评而奢求。他不去寻求作家的用笔、作家的苦心,反以为自己大权在握,有无限的权力去俯视、指摘。

现在看来,李健吾的这点闲话实在是重要,他说了成为评论家的条件。照我的概括,那就是高超的文艺修养、温润的人性体悟、了解之同情心。衡文论人切莫颐指气使,不要有市侩气、痞子气,尤其不要与作者有金钱上的往来。这可是李健吾在1935年的话,想想看,到今日仍然毫不过时。

李健吾说沈从文有一颗“玲珑的灵魂”,赞誉他有诗心诗意,全篇是美丽的哀伤的抒情。“玲珑”这个高级别的形容词用在沈从文身上恰如其分,并不过甚其辞。读李健吾的文章,强烈的感受是他的评论文章有独立的价值,不是作家作品的婢女,不是伏低做小可有可无,写文章写到这个级别也得有一颗“玲珑的灵魂”才行。

延伸阅读

■一个词:含英咀华,即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韩愈46岁时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在《进学解》里,韩愈借诸生之口说自己写的文章内容丰富,“沉浸郁,含英咀华”,意思是在欣赏领略高雅诗词文章时,自己深深地沉浸在文章意境中,就像漫步于香气浓郁的花丛中,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地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