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伤企背后的黑灰产业链
2024-10-10许然
“比流量更重要的是真相,是基于事实本身的善恶是非判断。但是很多网友不管这些,他们很容易被‘网络水军’带节奏,加入谩骂诋毁我们的队伍,搞得我们也束手无策,疲于应对,只能选择尽快破财消灾。”面对接连不断的涉企谣言,上海一家大型企业的公关负责人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吐槽。
近年来,随着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冲击和介入,网暴形式也日益升级,特别是一些针对企业的网暴事件,更是呈现出组织化、利益化、产业化等苗头。
日前,最高检就此发声,将依法严惩网暴企业相关犯罪。最高检经济犯罪检察厅负责人张建忠介绍,今年来,各地检察机关依法追诉了一批利用网络传播涉企虚假信息、蓄意造谣抹黑企业,实施敲诈勒索等犯罪案件。
在这类网暴企业案件中,有的以“舆论监督”为名威胁企业、敲诈敛财,有的以“维权”之名、行“索财”之实。其中,一些不法分子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在多平台运营大量网站和自媒体账号,进行媒体运营、信息发布、对接删帖“一条龙”作业。其中,“网络水军”成为重要推手,不断扩大涉企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
涉企网暴花样翻新
记者调查发现,依托一些新媒体平台,涉企网暴花样翻新,除了以前就存在的“代骂”服务外,还创新出恶意剪辑“鬼畜”视频以及弹幕刷屏等新手段。其中,最常规的还是在网络上发表经过精心编排的视频,以及发布歪曲事实的“黑文”。
在涉企网暴案件中,有的是编造散布有关企业高层的虚假信息,目的是蹭热点、博流量。就在去年11月,多个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恶意剪辑相关视频,使用低俗污秽言辞侮辱诽谤格力电器公司高管。对此,该公司称已报警。
有的涉企网暴案,是针对公司产品发布虚假或恶意抹黑信息,使用标题党手段误导公众,引发舆论关注,目的是降低竞品方的社会评价。今年8月29日,一篇题为《蔚来宣布破产,造车新势力崩塌?》的文章截图在网络上传播,其中提到蔚来汽车正式宣布破产,引发广泛关注。目前,警方已将涉嫌制造发布相关谣言的当事人抓获。
除了蔚来汽车外,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频频受到网络造谣。此前,理想汽车法务部还针对脉脉用户造谣理想汽车与其存在商业合作并发布虚假商单价格、理想汽车新车集中上牌后充当二手车对外出口等事件多次发表澄清声明。
对此,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某些“口水战”“友商黑”现象是一些企业采用的竞争策略,以降低竞品方的社会评价。类似的“黑文”“黑评”操作流程基本一致,从文章到评论,均有大量“水军”参与到恶意抹黑中。
这种精心策划的针对竞争对手的网络攻击,引发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今年7月,最高检发布的利用网络暴力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例显示,甲公司营销部副部长李某为谋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安排相关人士通过专业公司撰写了20余篇关于乙公司产品使用低劣配件的负面文章,并通过“网络水军”的操作,使文章累计阅读量高达百万次。消费者受上述虚假文章误导大量退货。经审计,乙公司毛利和销售费用损失高达1980余万元。
有的涉企网暴是为了借机敲诈或恶意报复,进而自导自演荒唐闹剧。此前,北京某餐饮公司部门主管王某由于欠下了数十万元的赌债,与同在该餐饮公司担任厨师长的姐夫张某合伙谋划,敲诈自己的“老东家”。两人先后摆拍了4段反映餐厅后厨卫生不达标的视频,并通过中间人联系上该餐饮企业负责人刘某索要钱财。见刘某不为所动,王某等人在网上雇用“职业喷子”和水军。该餐饮企业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网暴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不同于过去偶发、单发的网暴事件,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暴行为正把矛头对准商业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由推手、枪手、打手组成的有预谋、有组织、有策划的产业链,极具破坏力。
有业内人士介绍,这些专业造谣机构将各大论坛、网站作为阵地,把“数量大、覆盖广、速度快”等特征作为博取流量的卖点。隐藏在幕后的金主通过中间方联系到这些造谣机构后,后者便根据金主需求策划事件,同时向自己雇佣的水军、枪手发布任务,诱导他人付费转发,制造热度。
除了提供这种“按需点菜”的服务外,一些造谣机构还打着揭露企业黑幕的旗号,看似为消费者主持正义,实际上是为了故意抹黑企业,让其自愿掏腰包求删稿。
此前,重庆涪陵警方查处了一起类似的网暴伤企案件。在其中,专业造谣者运营着一个名为“打传防骗”的微信公众号,而运营着该微信公众号的造谣机构旗下还有20余个类似的自媒体账号。
涪陵警方在掌握了相关证据后对该公司员工黄某某等人实施了抓捕。黄某某到案后自述了其网暴伤企的产业链。他们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上都注册了自媒体账号,其员工日常搜索各类企业负面信息,然后雇用专职写手,将其加工为企业的“黑稿”,雇用水军刷阅读量和转发,在网络上造势,同时在文章后附上联系方式,等待企业主动上门花钱消灾。
为逃避打击,一些造谣机构会以舆情合作的名义与被敲诈企业签订合同,而到了服务期限,企业一般还得再掏腰包,被造谣机构长期“吃上了”。
一名遭遇过类似敲诈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网络造谣、诋毁企业的犯罪成本非常低,但企业维权的代价和成本却比较高,会陷入“大炮打蚊子”的境地,一般都会选择息事宁人,就当给了“公关费”,只要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就行。
有专业人士分析,企业维权的代价和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网络谣言侵害企业权益声誉的行为立案难。一方面是取证难,有关部门的协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面对从互联网层面判定当事人是否违法犯罪,相关部门还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尤其是在如何量化企业被网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还缺少行之有效的标准。
比如,损害商业信誉罪的立案标准之一是“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但网暴伤企行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潜在损失可能是持续性的,该金额难以衡量。即使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衡量,在有关部门看来,相关的评估报告也难以作为立案的科学依据。”上述专业人士说。
网暴伤企亟待精准治理
就网暴“按键伤企”有关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明确表态,将依法严惩,改变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象,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认为,当前个别针对企业乃至民营企业家的新型网暴仍时有发生,需高度警惕和强化治理。如何区分正常的网络评论和恶意的网络暴力行为,是网暴伤企较具争议的环节。由于各平台上发生的涉企网暴行为,不少具有隐蔽性,平台经营者又并非执法机构,往往难以有效甄别涉企网暴信息。为此,应按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专门要求,由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采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各类网暴信息的识别监测效果。
“目前在网络暴力案件中,需要督促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避免虚假信息蔓延扩展。”针对目前存在的网络暴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指出,网络平台实际上是已经获得了一定权力的“准监管机构”,获得了巨量的数据信息和巨大资源。只有加强平台自律,建立完善的用户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机制,强化平台的主体责任,才能真正实现网络的有效治理。
此外,一些网暴伤企事件还暴露出部分企业维权意识不强等问题。张建忠建议,企业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做好证据保存固定,及时向网络平台投诉举报,通知其对相关虚假、侵权信息采取删除、屏蔽等必要措施,同时向行政执法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
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检察机关针对一些企业维权意识不强等问题也主动作为,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安徽芜湖市弋江区检察院联合区工商联和辖区多家电商食品企业展开座谈交流,通过点对点出实招、解难题,协助企业规避风险、依法维权。为推动行业诉源治理,该区检察院还向区市场监管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议其盯紧网络经营者,从源头上解决困扰;规范执法工作,从程序上降低风险;限制职业索赔人员,从法律上化解难题。
“解决网暴伤企案件背后的网络治理难题,统一司法共识很重要。”相关专家指出,检察机关与网信、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平台方、监管部门除了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监控,还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给出具体的惩治依据和条例,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形成刑事、行政、民事责任层次完备、逻辑严密的综合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