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4-10-09谢鹏琪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4年9期

摘 要:科学区既是幼儿玩游戏的地方,又是幼儿获取科学经验的地方。然而,在当前的幼儿园科学区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因自身支持作用不强,影响了幼儿的深度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分享计划、情境创设、材料调整、适时追问、激励促进、经验提升等多种策略,支持幼儿在科学区中进行深度学习,使其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真正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批判地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自身已有经验,灵活地将其迁移运用于新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探究过程、迁移运用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指向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幼儿发展核心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应当重视指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众所周知,科学区是幼儿教育区域之一,是幼儿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场所。与美工区、角色区等区域相比,科学区更能使幼儿获得探究机会,激发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这一点与深度学习的特点不谋而合。对此,教师应当以科学区为立足点,采用适宜的策略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一、分享计划策略

基于High / Scope课程模式,“计划—工作—整理收拾—回顾”是活动区的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计划是活动区的开端。分享计划既可以使幼儿明确科学区的活动目标,又可以使幼儿了解基本的科学操作规则。如此,幼儿可以心中有数地走进科学区中,切实作好深度学习准备。教师应当应用分享计划策略,围绕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引导幼儿探究科学区。

案例1:做计划。

师: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区。今天想玩什么?怎么玩?

生1:我想做沉浮小实验。

师:你准备一个人做实验吗?

生1:不,我准备和小伙伴们一起做实验。

师:你们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实验呢?

生2:清水、水盆、泡沫、橡皮泥……

师:非常不错!那么你们要怎样做实验呢?

生3:我们准备先想想哪些材料放到水中会漂浮,哪些会下沉,再将不同的材料放进水中,观察现象。

在“做计划”案例中,教师与幼儿面对面交流。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幼儿发挥自主性,迁移已有活动经验,一步步地说出了“想做什么”“和谁一起做”“怎样做”等内容,切实梳理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明确了活动方向,有利于走进科学区进行深度学习。

二、情境创设策略

幼儿对陌生、新奇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体验生活时,他们受到探究欲望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应当应用情境创设策略,联系幼儿的生活经历,创设真实情境,点燃幼儿的探究欲望,促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推动深度学习的发展。

案例2:磁铁的秘密。

教师创设多媒体情境,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磁铁相吸、相斥的视频。

师:为什么有的磁铁可以吸在一起?有的磁铁却离得越来越远?

生1:我发现当磁铁两端的颜色一样时,它们不能吸在一起;当磁铁两端的颜色不一样时,它们可以吸在一起。

生2:对,我也发现了。红色一端的磁铁可以和蓝色一端的磁铁吸在一起,但是红色和红色、蓝色和蓝色的磁铁却不能吸在一起。

生3:我也发现了。这是为什么?

师:大家想知道磁铁的秘密吗?

生:想。

视频内容是幼儿熟悉的,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认真观看视频时,幼儿发现了科学小秘密,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浓厚的探究兴趣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保障,促使他们主动走进科学探究活动中,积极探寻磁铁的秘密,顺其自然地实现深度学习。

三、材料调整策略

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媒介。多种多样的材料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幼儿从无意学习变为有意学习。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了解其数量关系,感知其形状特征,获取科学方法。教师应当依据科学区学习内容,以及幼儿的兴趣、能力,以及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灵活调整材料,确保材料具有多样性,切实助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案例3:神奇的三原色。

在科学区活动之初,教师投放了膏状的三原色颜料。大部分幼儿小心翼翼地蘸取颜料,但总会遭遇不必要的麻烦,如无法拧开颜料管的盖子、取出的颜料太少等。教师关注幼儿的表现,了解其与材料的“互动”情况,顺势将膏状颜料更换为水彩笔墨水。幼儿能轻松地拧开水彩笔墨水盖,蘸取充足的颜料。但是,部分幼儿发现水彩笔墨水的一些颜色不明显,因此产生了错误认知。教师迁移美工区实施经验,将水彩笔墨水替换成水粉颜料。与膏状颜料相比,水粉颜料盒子容易打开,幼儿只需轻轻滴几滴就可以获得充足的颜料;与水彩笔墨水相比,水粉颜料显色明显。

在整个科学区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及时优化材料,确保了科学区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幼儿通过与不同材料“互动”,了解了不同材料的性质、特点等,顺其自然地建构了科学认知。

四、适时追问策略

追问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问原因、下落。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知道幼儿为什么这样做,精准地了解幼儿的想法,由此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指导,促使幼儿走向深度学习。同时,幼儿可以获得分享机会,积极思考、表达,有利于获得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科学区活动体验过程,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追问。

1. 在幼儿表述单一时追问

幼儿表述是科学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师了解幼儿“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切入点。但是,大部分幼儿受语言能力、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往往采用单一的词汇进行表述。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追问,支持幼儿联系经验进行多元化表达。

案例4:薄薄的纸,力量大。

幼儿集中注意力,使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力量。

师:本节课大家都做了什么?有没有想要分享的?

生1:我比较了纸的力量。

师:你是怎样比较纸的力量的?

生1:我用了两张纸来比较。将其中一张平整的纸放到几本书的中间,搭出一座“桥”,向上面放一本书,这座“桥”立刻就塌了。将另一张纸卷成一个圆筒,竖立在桌子上,也向上面放一本书。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卷成圆筒的纸比平整的纸有力量。

师:真棒!其他小朋友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在分享环节,部分幼儿缺乏分享欲望,或者使用单一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情况。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耐心地追问。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地回想探究过程,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顺其自然地迁移、整合了探究经验,便于建构系统经验,强化科学认知,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发现教育契机时追问

教育契机是科学区活动中的教育枢纽,是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良好时机。在参与科学区活动时,有时幼儿不经意的一句话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教师应当留心关注幼儿,善于倾听,从他们的话语中捕捉教育契机,由此追问,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

案例5:蚂蚁在做什么?

幼儿在认真地给绿植浇水。突然一名幼儿大喊起来:“快看,快看,花盆里有好多蚂蚁!”其他幼儿听到后,围着花盆认真观看、讨论起来。

生1:蚂蚁为什么会出现在花盆里?

生2:蚂蚁在花盆里做什么?

生3:花盆是蚂蚁的家吗?蚂蚁住在哪里?土里,叶子上,还是花朵中?

生4:蚂蚁是在花盆里观赏花朵。

生5:蚂蚁可能来花盆里乘凉。

生6:蚂蚁可能要顺着花盆爬上花朵,喝里面甜甜的蜜。

生7:才不是。蚂蚁不喝花蜜,蜜蜂才喝花蜜呢!

教师认真倾听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达,找准时机追问:“蚂蚁到底喝不喝花蜜呢?我们要用lo1R6tZNDL87MV1Zhw01ag==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呢?”

教师的追问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部分幼儿迁移已有的科学认知,尝试探究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推动科学区活动走向深处。

五、激励促进策略

在参与科学区活动时,部分幼儿经过不断探究会获得探究成果,此时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在活动中,部分幼儿会遇到诸多问题,很容易灰心丧气,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肯定具有激励、促进作用,可以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继续进行深度学习。对此,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深度学习表现,及时给予激励,促使幼儿走向深度学习。

案例6:为你点赞。

生1沉浸在“会飞的小快艇”探究活动中。只见他拿起一张硬纸板,先在纸板上画出一艘小快艇,然后用剪刀沿着线条进行裁剪,一艘小快艇出现在眼前。他向小快艇的尾部滴加洗洁精,并将小快艇放到水盆里。“大家看呀,小快艇动起来了!”生1边喊边抬头看向其他幼儿。令人失望的是,大部分幼儿只是看了一眼,并没有围到水盆边,生1有些沮丧。教师一直在观察生1,当看到他的作品无人欣赏时,便走到他的身边,蹲下来认真欣赏。看到教师欣赏自己的作品,生1有些惊喜。教师看向他,伸出大拇指为他点赞,他脸上的沮丧立刻被微笑取代。教师趁机指出他的作品存在的问题,鼓励他探究、改正。在教师的激励下,生1继续开动脑筋,迁移认知,改进实验成果。

教师的激励给予了幼儿无限的力量。幼儿因此增强探究兴趣,深入探究,有利于获取丰富的科学认知,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深度学习水平。尤其,幼儿会因此建立自信心,形成健康心理。

六、经验提升策略

经验提升是指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加工、处理已有经验,由此完善、深化经验的活动。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不是机械学习,而是要学有所得。然而,大部分幼儿加工和处理经验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应用经验提升策略,结合幼儿的科学区活动体验情况,引导其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

案例7:圆滚滚的气球。

在科学区活动过程中,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自发提问:“为什么气球会被吹起来?”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师鼓励幼儿借助白醋、小苏打、气球做实验探寻原理。在幼儿探寻的过程中,教师耐心地给予指导,帮助幼儿认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反应物——二氧化碳。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在此活动中,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幼儿纷纷联想活动过程,明确所解决的问题,就此畅所欲言。教师继续提问:“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幼儿在脑海中浮现科学实验场景,组织语言,主动描述实验方法、过程和结论。教师认真倾听,发现其描述漏洞,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促使幼儿继续思考、解答,一步步地完善已有经验。在此过程中,有的幼儿主动发问:“我们可以用嘴将气球吹起来。那么,我们的嘴里是不是也有二氧化碳?”基于此,教师继续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幼儿迁移认知,探究二氧化碳。

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回顾了科学探究过程,认真描述,完善了已有经验。部分幼儿因此增强了探究欲望,自觉迁移已有经验,积极探究其他现象,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从而丰富已有经验。

总而言之,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的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支持。教师应当紧抓科学区活动实施过程,依据幼儿的科学探究情况,善用分享计划策略、情境创设策略、材料调整策略、适时追问策略、激励促进策略、经验提升策略,支持幼儿明确科学探究目标,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促使幼儿与材料“互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助力幼儿完善已有经验,使幼儿获得深度学习的机会,顺其自然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切实提高科学区活动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于馨淼. 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

[2]陈惠玲. 如何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J]. 智力,2022(3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