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4-10-09张燕萍
摘 要:通过阅读教学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文章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提出教师可以通过精读课文、互动讨论、创设情境、补充资源等方式开展阅读活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通过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受到广泛关注,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深入解读核心素养具体培养要求,有效解决阅读教学效率较低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其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策略,下面从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对学生而言,阅读学习是夯实语文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习,学生能在分析文本、整理文本的写作思路期间积累经验,进而在阅读中掌握文本的写作方法,以阅读为基础促进表达、写作等能力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有效的指导方法能在实践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自我反思中提高阅读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学习环境。对整体课堂教学而言,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久而久之,课堂教学质量将稳步提高,切实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认知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对此,教师要积极探寻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学习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的参与度,顺利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1. 精读课文,替换词句,品味语句
精读是在阅读教学中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剖析文本的一种阅读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领会文本中心思想,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精读课文,指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拆解,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之美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想购买一本长篇小说向母亲要钱的事件。文中以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体现了浓厚的母爱。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教师可以利用《游子吟》这首歌颂母爱的古诗进行导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为了让学生能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及作者传达的情感价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的方法,精心阅读每一句、每一段内容,带着问题“课文中是如何表达、刻画母亲的?从文中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分析课文,有针对性地精读。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文中进行标记,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外貌特征,体会瘦弱的母亲忙于工作的辛酸与不易,为作者向母亲要钱买书这件事作铺垫。然而,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文中关于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理解不透彻。对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替换词句的方式,将“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中的“震耳欲聋”替换为“很大”,改写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很大”,再让学生重新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感受两组词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含义,自主分析“震耳欲聋”这一词语在文中的价值,初步形成发现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深入了解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精读课文时,为了确保学生能逐字逐句、细致地分析课文内容,教师还需要检查学生在阅读中的文本批注,合理分析学生在批注及精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其在阅读中替换词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其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其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2. 互动讨论,代入角色,发展思维
考虑到传统机械化的阅读学习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悟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引导其代入角色,优化教学形式,以话题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文本角色的设立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契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养成勇于创新、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必读书目。由于故事情节较长,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抵触阅读的情绪,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物角色,并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根据教师的指引,学生尝试代入人物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增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表演“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这段内容时,扮演诸葛亮的学生既要胸有成竹,展现出满满的自信,又要适当改变语调,突出对此事的保密程度,以吸引周瑜的关注。而扮演周瑜的学生要表面看似在为诸葛亮担心,但实则暗自喜悦,认为诸葛亮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学生只有把握好人物的心理状态,才能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更细致。在表演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中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所扮演人物形象的理解,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了解,并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思维发展水平。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使其在表达、展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角色扮演期间,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无法代入角色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播放影视片段,驱动学生分析视频中人物的表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3.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深化理解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帮助学生参与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其通过主动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在长期实践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依据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尝试将阅读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的链接,这样能在降低知识难度的同时,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文字的丰富内涵,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写作知识奠定基础。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这篇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荷花开放之姿,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景观图。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少对荷花的观赏经历,难以构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景象。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荷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看一看画面中的荷花是否如文中描写的那样“挨挨挤挤”的。通过真实情境的呈现,学生能顺利建立起课文与真实情境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文中荷花细节描写的表达特征。在后续阅读中,为了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文中关于荷花不同“样貌”的描写,教师可以再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依次展示荷花在盛开前及盛开后呈现的不同姿态,指导学生围绕情境素材,对比花骨朵及完全盛开的荷花的区别,根据课文结构分析作者描写不同姿态荷花的意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描述观察现象,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作者在描写荷花时的不同技巧,感受“挨挨挤挤”“冒”“展开”“饱胀”等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和语言运用经验,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作为情境素材,能顺利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以真实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巧借情境帮助学生增进理解。除此之外,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对情境内容的理解程度,避免因情境材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影响学习活动,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4. 补充资源,拓展内容,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更多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故事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重视程度及自身的阅读水平,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老舍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展现了真实的春节景象,唤醒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探究热情。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以“春节”为题材,向学生补充与传统文化节日相关的阅读资料,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及春节的美好象征,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课文中还多次出现了与“老北京”相关的语言文字,如“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这两句中的“儿化音”展现出了老北京语言的独特韵味。借助这一线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老北京儿化音的读法及北京地区儿化音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指导学生从语用、语义等方面感知儿化音的词义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形式的理解。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教师发现大家渴望了解不同地区庆祝春节的习俗。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萧放的《春节》一书,让学生通过选段阅读的方式对比整理不同地区庆祝春节时的差异,帮助学生透彻分析不同地区的春节风俗习惯,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寻求父母的协助,在网络中搜集其他节日的风俗习惯,在下一节课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使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延伸,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在拓展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避免学生出现课内知识“吃不饱”、课外知识“吃不下”的情况,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三、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整理了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强调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阅读学习的趣味性,并适当为学生补充学习资源,保障学生能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获得发展。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核心素养将落地生根,从而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探析[J]. 甘肃教育研究,2022(6):126-128.
[2]蓝赐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 华夏教师,2022(17):63-66.
[3]王欣怡.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47-249.
[4]陈丽裙. 深度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亚太教育,2022(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