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10-09郑晓军周桂丽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4年9期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遵循针对性、应用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等原则。目前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设计意识淡薄、重量轻质、缺乏层次性和创新性等问题,影响了数学作业功效的发挥。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增强作业设计意识、保障作业的质与量、凸显作业的层次性、丰富作业类型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优质的数学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还能够帮助教师诊断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然而,目前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作业功能的发挥,导致学生滋生厌学情绪,阻碍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多角度、多维度、科学地设计作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作业设计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每天都要参与的一项活动。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可以了解其对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应用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遵循应用性原则设计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交流、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摒弃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传统作业,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题型丰富多样,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乐趣。因此,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作业变得具有趣味性。

4. 开放性原则

小学数学问题具有发散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遵循开放性原则,设计具有多种解题方法的数学问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灵活性。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1. 作业设计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未能树立正确的数学作业观,对“双减”政策的认识比较浅显,自身专业素养和作业设计能力有待提高,这些均影响了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部分教师对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较少,设计意识淡薄,对数学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确,侧重成绩导向,缺乏整体规划,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兴趣、意愿等因素,导致作业设计效果不佳。

2. 作业设计重量轻质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以培养素养、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师要注重作业的质与量。但是,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一味追求作业的数量,大搞题海战术,重“量”不重“质”;部分教师设计的作业难度大,不仅拉长了做作业的时间,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造成学生学习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3. 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对作业的完成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未能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设计方式,统一设计和布置数学作业。缺乏层次性的作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另外,部分教师对作业分层设计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作业分层设计缺乏科学性,简单地认为分层设计作业就是减少作业量,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 作业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数学作业大多以教材习题或配套练习册为主,未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难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生活实例的支持,难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部分教师只重视设计书面作业,而忽视个性化的实践作业。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1. 增强教师的作业设计意识

首先,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革新作业的先驱者。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认识深度和观念,直接影响作业的效果。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深度理解“双减”政策等相关文件的精神,更新与优化作业观念,减少机械、重复性的数学作业。学校可以邀请教研员和资深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或是邀请数学专家、名师开展作业设计相关讲座、校本研讨会,组织教师探索作业设计方案,加大作业设计的研磨力度,增强教师的作业设计意识。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先进的数学作业设计理念和恰当的数学作业设计方案,真正实现数学作业的减负,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学校要加强作业管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作业管理,制定严格的作业管理制度,完善作业监管机制和作业公示制度,增加作业的检查和反馈次数,确保数学作业不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可以建设数学作业资源库,搜集、整理优秀的作业设计,为教师提供作业设计参考,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还可以举行数学作业设计比赛,调动教师设计高质量数学作业的积极性。

最后,提高作业设计能力。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设计与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息息相关。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大胆创新,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交流研讨,针对作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讨解决对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另外,教师要仔细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和教师用书等资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所设计的作业包含的知识点、数学思想及方法,灵活设计作业,最大限度地开发作业的价值。

2. 保障作业设计的质与量

首先,严格把关作业质量。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摒弃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要大搞题海战术,避免设计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教师应该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为基础,精心筛选作业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其次,合理安排作业数量。作业量过大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带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抵触等消极心理,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真实需要,合理安排作业数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作业,认真独立完成,提高作业实效,不要让作业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最后,注意作业设计难度。作业难度大或小,都不利于发挥作业的功效。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立足教材,紧扣《标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既具有梯度又能体现出区分度的作业,从多个角度重组作业内容,力争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面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作业设计的高效性。

3. 凸显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首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划分层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智力情况、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优等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第二层次是中等生,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层次是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因材施教。

其次,划分作业层次,满足学生需求。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摒弃传统“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方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作业分为不同层次,注重作业梯度,既要有巩固新知的基础题,又要有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的综合题和探究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既能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兼顾中等生和学困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养成积极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完成作业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作业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最后,及时调整作业层次,促进班级整体发展。作业分层设计,能够有效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学习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调整作业层次,重新制订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 丰富作业设计的类型

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容易限制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首先,设计实践类作业。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如数学实验、实践调查、模型制作、数学小发明等,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猜测推理、研究发现、动手操作等活动,在实践中找到数学作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现实问题,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的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在做中学、学中做,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其次,设计趣味性作业。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注意凸显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游戏类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可以设计口头类作业,让学生把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讲述给家长、同学听,或讲述数学公式、定理、定义,或讲述作业中的难题、错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的讲述过程是对知识进行二次吸收、消化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设计写作类作业。数学写作类作业包括数学日记、周记、数学小论文、探究性小课题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每天所学的数学知识以数学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所想所感,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生学习的疑惑,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框图等形式呈现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打破学生对知识的零碎记忆,还系统呈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最后,设计阅读类作业。阅读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数学阅读必不可少,它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阅读类作业一般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指预习教材内容,在课前通过预习阅读,让学生对新授课内容有大致了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会思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课外数学书籍,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积累,开阔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加大学习力度,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观念,积极探索解决策略,增强作业设计意识,保证作业设计的质与量,凸显作业的层次性,丰富作业类型,不断优化设计路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晓莉.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J]. 山西教育(教学),2023(4):45-46.

[2]杜海红.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初探[J]. 新智慧,2023(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