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古国

2024-10-08周建新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4年8期

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是改变历史的地方。

牛河梁,一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梁,位于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县的交界处。1981年春,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让这里名满天下。考古界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这里是5500年前红山文化晚期的遗址。

这一发现,震惊中国考古界,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等亲自到现场考察。随着发掘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这里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一般来说,原始部落,居住与祭祀同为一处,独立于居住区外的祭祀遗址,且规模如此宏大,已经不再是部落的力量,起码具有国家的雏形。

这些史前考古实物,证明辽河、大凌河两河流域的辽西先民,已开启了文明的曙光,与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至此,牛河梁被确定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区。

红山文化首先发现于1935年,因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红褐色的山后而得名,直至牛河梁祭祀遗址的发现,文明古国的雏形重见天日,才使其声名鹊起。从更大的范围看,红山文化涵盖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的广阔地区。

牛河梁名出于牤牛河(大凌河支流)源头的山梁东麓,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空气清新,环境幽雅,除却几座保护遗址的建筑点缀在松林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貌。之后,在牛河梁周围更大的范围内发现多处遗址,统称为牛河梁遗址。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先民们已经告别蒙昧,脱离野蛮,在华夏大地的东北方开启了文明之旅。此后,因气候干旱与寒冷等诸多因素,红山文化逐渐南迁,与其他文化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同其他古文明一样,红山文化祭坛是人类最早的建造物之一,牛河梁祭坛是中国考古发现中的第一座祭坛,从某种程度上讲,祭祀文化起源于牛河梁。这里的祭祀活动,反映出了红山人看待世界的观点以及对自然界的理解。

祭坛分圆形和方形两种,保存最完整的是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三号祭坛。这座祭坛为圆形,以红色花岗岩为主要材料,由外向内砌筑逐级升高形成三个台阶的同心圆,直径分别为22米、15.6米、11米。三重坛所用的石头都是挑选过的六棱石柱,内层石头圈里面还摆放了祭祀用的筒形器。有意思的是,三重圆的大小比正好是根号2。

据考古学家冯时先生测算,这三个大小不同的圈分别对应着冬至、春秋分和夏至,与地上所观测的太阳的运行轨迹相同,即三天两地,所以推测三重圆应该是祭天用的坛。很多学者把它和北京天坛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祭天场所。从牛河梁遗址分布情况来看,坛位居整个遗址区偏南侧,与后世的礼仪制度——北郊祭地南郊祭天完全吻合。

无独有偶,牛河梁第五地点的祭坛,是四边石块砌筑整齐的方形,东西长10米,南北宽5米,表面的石层下发现成排的人骨。两座祭坛,一圆一方,形成规制,保存完好,无疑反映出了红山古人的一种理念,天圆地方,并熟练地运用于祭祀。

红山女神庙发现于1983年秋,是牛河梁遗址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部第一地点的1号建筑址,是遗址的最高处,向南与之相对的是一座形似猪首的山峰。揭开表土后,看到在女神庙里有栩栩如生的女神头像、泥塑熊的下颌,还有泥塑的熊爪、鹰爪,还出土绘有几何图案的彩绘壁画残块,由此可知,女神庙被装修得非常精美。

庙址平面呈“亞”字形,总面积75平方米,建筑材料完全不用石料,应该是半地下式土木结构建筑,庙址距地表20-50厘米。从庙址中已经碳化的木柱和被火烧过的陶器分析,女神庙应该毁于一场大火。

据考证,女神庙这种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结构和布局,已经具备宗庙的雏形,开创了后世殿堂和宗庙的布局先河。最值得称道的是女神头像的出土,这是个用黄土塑造的头像,能把5500年前红山的形象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女神头像通高22.4厘米,通耳宽21厘米,额顶有箍饰,鬓角有竖行系带,镶嵌玉石为睛。

女神像与真人一般大小,是个丰腴的少妇,面部特征高度写实,脸平颧高眼炯鼻阔唇薄,蒙古人种的特征栩栩如生。女神像是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女祖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被考古界誉为“海内孤本”。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定论道:“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提及中华民族的共祖,人们不约而同想到的是上古民间神话,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女娲毕竟是在传说中存在,而红山女神却是真实存在的顶礼膜拜,女神庙作为红山人先祖偶像的供奉之所,用于当年神圣的宗教祭祀,使用上具有很强的专一性。

崇拜女神的辽西先民,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整整1000年,闪耀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曙光”!

中国古代王朝,特别讲究“天坛、太庙、帝陵”组合为一体,按南北一条中轴线布局。而早在牛河梁遗址中,“坛庙冢”中轴线的设置、三位一体的建筑格局、“北庙南坛”的祭祀理念已现雏形,成为后世的“祖型”,并传承了五千多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山文化应为中国帝王祭祀文化的重要起源。因为牛河梁还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目前中国最早发现的“王陵”——积石冢。

顾名思义,积石冢就是红山先民用石块堆积成冢进行墓葬,这是红山文化时期主要的墓葬形式。积石冢全部位于山岗的顶部,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等,它们的大小、等级、陪葬品数量、墓的位置都有区别,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别。

所谓的“王陵”,就是牛河梁遗址的中心大墓,为“一人独尊”,有宽而深的墓穴、台阶,大型石棺内有多层石板平砌,内壁平齐。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全、选料精、工艺讲究,已经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准。

积石冢集中体现了“唯玉为葬”的特点。玉器被红山先民视为自然造化之精髓、天地灵气之结聚,在祭祀活动中,成为通天地、礼四方、祀鬼神的社稷重器。墓主人生前唯玉通神,死后便随其下葬,强烈地凸显出玉已经成为重要礼器,专用祭祀礼仪器物。王巫作为红山古人的最高统治者,通过“郊燎祭天”的方式,手持玉器,与神沟通,用燃烧物的烟气,把人们的心愿带到天上,形成“王权神授”的合法性。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这些玉器既有写实的,又有抽象的;既有动物形的玉饰,也有上下贯通的马蹄状玉箍,还有神秘的勾云形玉佩。关于红山先民为什么只随葬玉器,专家认为这些玉器承载着红山人“通神”的重任,只有处于社会顶层的巫者才有资格随葬玉器。

玉礼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红山先民“以玉事神”,开创了中国人用玉的第一高峰,开创了“以玉载礼”的新风尚,使后世产生了以玉为信、以玉为礼、以玉为美的传统文化。

玉器堪称红山文化的一道亮丽光环,美妙绝伦的玉人、玉凤、玉璧、玉猪龙、勾云玉佩等文物,都为国宝级的文物,早已价值连城,文玩界对红山古玉的收藏趋之若鹜,这也为红山文化的研究带来了难度。所幸近年来随着对红山文物保护的增强,文物流失现象已经得到制止。

中国人素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碧玉龙,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龙的符号,已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应用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中。

(责任编辑 王仙芳 3495728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