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024-10-08潘玉毅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4年8期

惯常的传记写作,大多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先以家世传承起笔,继而按照时间顺序,从传主的小时候写起,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一直写到他的暮年。而《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一书,则摆脱了这个窠臼。

只要稍加留心,便不难发现,除个别篇章外,全书的谋篇布局有一种倒叙的感觉。余光中和谢冕两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像是袁可嘉身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全书的导言像极了“盖棺定论”式的小结,小结之后是袁可嘉几个“身份”和重要交游的交代,再然后讲袁可嘉的小时候,最后才是家世……此前我也曾与作者方向明老师讨论过这个话题。他的回答很简单:这么做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按照我们站在当下认识诗人、翻译家袁可嘉的“顺序”来排布的。“如果你不知道他是一个九叶诗人,不知道他是一个翻译家、诗论家,直接说他在什么地方长大,他家是从绍兴迁到崇寿的……这是很突兀的。”

在作者看来,我们要认识袁可嘉,首先得弄清楚“袁可嘉是谁”,所以他在书的《导言》里先就袁可嘉“九叶诗人”“诗歌翻译家”“现代派诗论家”几个身份进行了阐述。其次,袁可嘉的特别之处也是不得不讲的。袁可嘉的身上有很多光环,“西南联大高才生”无疑是其中比较耀眼的一个。于是,作者从纪录片《九零后》切入,讲述了西南联大读书时期的袁可嘉,让大家知道那所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大学不只培养了许多的科学家、学者,也培养了诗人、翻译家袁可嘉,悄无声息间就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熟读现当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袁可嘉是“九叶诗人”,那么他在九叶诗派里面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是作者紧跟着要告诉大家的。在作者看来,放眼九叶,袁可嘉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九叶诗派理论的代言人,在九叶诗派形成过程中,他以他的理论向世界宣告了九叶诗派的特质。同时,袁可嘉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曾受到师长的教诲,受到西南联大学风的影响,也曾在那个特殊年代遭遇不幸,并在新时期迎来了走出国门、打开眼界的机会,这些都对他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因此,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袁可嘉的交游,诸如他与恩师卞之琳,与诗友穆旦,与他高中时候的学弟余光中,与西南联大的老同学许芥昱的交往。

当这一切铺垫完之后,作者才慢慢写到袁可嘉的根,写他的兄长,写他在家乡读小学、读初中,当抗日烽火燃起的时候,选择投笔从军。有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远走他乡的时候,才是离故乡最近的时候,因为想见而不能见,渴望便愈发迫切。乡情深重,袁可嘉爱屋及乌,对于故乡的文学青年不吝褒扬和提携,并由乡情进一步延伸,落笔于袁可嘉的家世。

私心忖度,这个“认知”过程或许也是作者一步步走近袁可嘉的过程。从主编《斯人可嘉》到撰写《沉寂的洪钟》,作者为宣介这位故乡的名人可谓是用心颇深。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体例也很有意思,除了序言、导言和后记,收录在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拥有相似的“妆容”。一如某些新闻报道在正题之前会通过添加引题为稿子增色,作者的文章题目也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一句诗,后半部分则是文章内容的提炼。《笳吹弦诵在春城:西南联大读书时的袁可嘉》《让我沉默于时空:手持法尺的九叶诗人袁可嘉》《驶向拜占庭:诗人翻译家袁可嘉》《盗火者和播火者:袁可嘉与新时期中国文学》《我是哭着来的,我将笑着归去:袁可嘉家世》……那些诗或出自名家之手,或摘自于袁可嘉及其友人,或由作者自己构思所得。之所以如此着墨,大抵在作者的心中,写诗人的传记性随笔也要有一点诗性才好。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书中那些把“我”融入情境的文字,比如“袁可嘉与恩师卞之琳”篇,“短短几行字,令人产生很多联想。我不晓得不善言辞的袁可嘉,是怎么和卞先生商量的,同样不善交际的卞先生,又是找谁说了,动用了怎样的‘关系’?反正,凭我的直觉,兹事体大……”特别生动也特别有意思;比如“袁可嘉与美籍作家许芥昱”篇,“历史总算出现了转机,袁可嘉又可以做学问了”,让人不由得随着作者的笔调流转,为袁可嘉感到欢喜;又比如“家乡求学时的袁可嘉”篇,作者讲到普文明书局再次挂牌,“历史以这样的方式,复原了”……类似的表达在书中能找到很多。明明也不是多么煽情的话,却不偏不倚,直击人心。我在阅读的时候,隐隐有一种感觉,好像作者把自己代入进去了,发自内心地为书中的主人公感到难过或欢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般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书中有“我”,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会有代入感,这也是《沉寂的洪钟》最吸引我的地方。其实,在《沉寂的洪钟》出来之前我已读过其中的数篇,那时便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如果能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必然会深受读者的欢迎。它不似文学史那么专业,也不似论文那么呆板,更有别于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的浮于表面,而在一些通识观点的基础上,有作者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套用本书腰封上那句话的句式,如果说“读袁可嘉,你就掌握了打开中国百年新诗殿堂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读《沉寂的洪钟》,你便掌握了一把了解袁可嘉的钥匙。

潘玉毅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王仙芳 3495728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