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自兹去,字字有真意
2024-10-08谢宗春
初夏的阳光,从细密的枝叶间透下来,和着轻柔悠然的微风,仿佛给校园的一草一木都笼上了一层依依的不舍。教室里依然是一张张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脸,但与平日不同的是,那一双双喜悦而又憧憬的双眸,多了一抹浓浓的追忆与深深的留恋。
今天,是同学们中考后返校毕业的日子,也是我和同学们在教室的最后一聚。
“初中毕业,是我们成长成才的新起点,也是我们自我认知的关键节点。左脚落下,右脚就要抬起,行而不辍,做更好的自己,不仅是同学们的自我追求,也是老师的工作目标。不过,要做更好的自己,首先得更好地认识自己。”我边说边把提前准备好的一份“我给老班的建言书”发给了同学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最困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老师今天特地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给老师留下一份特别的礼物,那就是毫无保留地帮老师查一查三年工作中的问题或不足,然后匿名写出来。不管是‘拍砖’还是‘吐槽’,老师都感谢和欢迎。”看到同学们略有不解的眼神,我又补充道:“毕业之际,我们说的都是真心话,所以这并不违和。记住我们的规则,一是真实,二是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请同学们放心写,老师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使说错了,我也没有机会给你小鞋穿哦!”
同学们闻之浅笑,随即拿出笔,认真地写了起来……收上来一看,不少同学居然都署了名,还有两位同学署了我之前给他们起的“绰号”,也有同学用他们给我起的“绰号”称呼我,有的同学还画了表情包和小插图。仔细阅读,有的切题,写了问题和建议;有的跑题,写起了“赞美诗”;也有同学既有美言又有建言……细品这一份份来自学生的“礼物”,我既有感动,也有惊动。
一
老师,我觉得您在遇到问题或碰到同学调皮时,可以先冷静一下。虽说我们都明白您的良苦用心,也理解您当时的生气和不满,但我觉得如果您能再冷静一点,多了解事情的缘由、经过再处理,同学们就会更心悦诚服了。希望我的意见useful ,同时感谢您三年来的谆谆教诲,我以后一定来校看您!
文柔意刚。这份建言说的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其中的道理,哪一位班主任不了然于胸呢?但问题是,当我们置身其中时,真的能理性、平和地守住自己的原则吗?从学生的这份建言来看,我平时还是高估了自己。
冷静,调适和稳定自己的情绪,不以“好心”的名义,做一些增加师生心理距离的事,当是每一位班主任的基本功。不可否认的是,我虽然工作了多年,但仍然有许多不够冷静和克制的时候。想起了初二时我对一位违纪并顶撞我的学生的大发雷霆。记得我当时对他说:“你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都不在话下,老师说一你说二,你总有不听的理由和借口!我说你得对班级纪律有个交代,你却说‘什么交代,我花两块钱买个胶带给大家用就是了……’那好吧,我当不了你的师傅了,你另请高明吧!你或者申请换班,或者向校长申请换班主任,或者请家长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怎么决定,你自己看着办……”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我还是会哑然失笑——有必要那样说吗?要解决问题,得先调适心情。不管什么样的矛盾或问题,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都是积极、主动和上位的一方,应首先稳定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再耐心疏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有时为何会“知而不行”呢?学生的建言促使我再次认真地面对和审视自己。猛抬头,书橱上的《传习录》映入眼帘。想起阳明先生说的“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如此看来,我对自己的认识、调控和把握,还存在一些薄弱区,唯有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事上磨练,多些共情,少些责备,多些润物无声,少些疾风骤雨,才能管好班级、教育好学生。
二
老师,您好!您和其他老师上课时常常给我们讲一些“干货”,尤其是在初三阶段,可有的“干货”我似懂非懂,有的似乎懂了可又不会用,所以特别希望老师可以讲慢讲细些。还有,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学习,可您上英语课时,常会安排一些同学间的互动和展示,我觉得过多的活动会耽误课堂时间,而且有的同学会借机聊天说话。
课堂上的“干货”,多指某些具有概括性、关联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概念、总结和方法。平时的教学,尤其在初三复习阶段,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干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能细致深入地理解“干货”的形成过程,识其来源,辨其价值,在相关的学习领域就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但也有同学一时半会难以领悟,一知半解,反增困惑。其原因可能是力不能及,“干货”超越了他们现有的水平;也可能是教师没有引导他们经历“干货”生发、形成的过程,不知其源,不明其理。不管是什么样的“干货”,学生只有在经历了一番探寻、思考、辨析和发现之后,才能将所学内容主题化、系统化和结构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淀,提升自己的学习素养。否则,所谓的“干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
另一方面,老师的一节课,面对的是40多位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都各不相同的学生,可谓众口难调。如何因材施教地设计教学,才能使自己的课堂适合最大多数的学生,并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呢?这有赖于教师对班级学情全面而又精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多角度捕捉、采集、分析和研判班级的学情,并将之作为教学设计的源头和起点,设计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教学活动,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关注差异、分层教学,给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设置不同的爬坡目标,不断增加课堂的张力和活力,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各有发展。我的这位学生对“干货”有所不解,对某些课堂活动不感兴趣,显示我在“干货”的处理和对学情的把握上还欠火候。这应是我今后课堂教学的重要改进点。
三
不占课……有的课,您知道,我们也是非常喜欢的……
这份建言可谓“字少事大”。
老实说,我曾不止一次挤占过学生某些非中考科目的课堂。有时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被占课,但还是以种种自我安慰的借口,覆盖了学生的成长权益和正当要求。“五育”并举我不是不知道,但中考要看分数,家长和社会要看分数,没有分数怎么行?就这样,在多重压力之下,我没能抵住剧场效应,没有坚决地对占课说不,最终影响了学生,也使教育变了形。
当然,我也深知,左右摇摆的不仅是我,还有我的同事,还有其他学校……由之衍生出的“追分”现象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变得更为隐蔽。许多老师也如我一般,有时在焦虑和纠结中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此刻,当这简短的两句话落在我面前时,我还是清晰地感受到了它那不同寻常的震荡和回响。我看了一次又一次,想了一遍又一遍,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不自在、不舒服,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学生。如果我们的眼里只有分数,而看不到一位位具有鲜活生命和丰富情感且不断变化、成长着的学生个体的话,那明天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我们降低了自己的格局,窄化了学生的视野,削弱了学生的成长,学生又怎能眼里有光亮,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呢?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多彩地成长,是每一位老师必须践行和坚守的教育常识。
再次看着书桌上学生留给我的这一张张字条,一张张青春年少的笑脸又浮现于眼前。他们的建言,所言之事都是每日发生在师生之间的平常事,朴素自然,真切真实。人们常说,是教师帮助和启迪了学生,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在很多方面给了老师同样甚至更多的帮助和启迪呢?师生永远是互相影响、彼此成就的成长共同体,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常识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它们一方面提醒我,做好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必须用最不简单、最不普通的定力和努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在“求教育的真实,达真实的教育”的工作中反观和叩问自我的自觉和勇气。
我把这一张张建言条,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了我书橱最显眼的位置。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上元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